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167章 綠肥培育的“無心之舉”
1962年的初夏,雨水比往年多了些,田埂上的雜草瘋長,卻掩不住莊稼地裡的稀疏——化肥短缺成了農業生產的新難題,地裡的玉米苗長得又黃又瘦,像營養不良的孩子,農民們急得直跺腳。閻埠貴蹲在自家自留地邊,看著自家那幾分地的玉米,葉子卷著邊,穗子小得可憐,嘴裡不停地唸叨:“這要是能上點肥,至少多收二十斤……”
旁邊的生產隊隊長愁眉苦臉地抽煙,煙鍋敲得石頭“當當”響:“供銷社的化肥指標就那麼點,全給水稻田都不夠,玉米地隻能靠天收了。去年冬天積的農家肥早就用光了,現在連廁所的糞都金貴得很……”
閻埠貴的心思活絡起來,眼睛瞟向廠外平房的方向——林建軍最近在廠裡搞“代食品研發”時,用玉米芯和秸稈做過“人造肉”,對植物廢料的利用門兒清。說不定他有辦法?上次修鋤頭的事讓閻埠貴嘗到了甜頭,知道林建軍手裡總有“土辦法解決大問題”的本事。
“隊長,我聽說……軋鋼廠的林科長懂點農技?”閻埠貴試探著開口,算盤珠子在心裡打得劈啪響,“要不……我去問問?就說是生產隊的事,不算私人麻煩他。”
隊長眼睛一亮:“林科長?就是那個能把廢鐵變成好齒輪的技術骨乾?他還懂種地?”見閻埠貴點頭,立刻拍板,“快去!要是能弄出點肥來,隊裡給你記十個工分!”
【叮!】
林建軍正在車間指導工人除錯“農機施肥裝置”,這是為配合新研發的球墨鑄鐵齒輪配套的裝置,能讓肥料均勻撒播。係統的提示音突然響起,帶著技術分析的清晰:
【檢測到“農業化肥短缺”導致作物減產風險(預估30%),觸發“農業技術延伸”任務,獎勵“簡易綠肥培育技術”:
?\\t原料:紫雲英、苕子等豆科植物(可在荒地種植,耐貧瘠)
秸稈、雜草(粉碎後混合);
?\\t工藝:分層堆積,每層撒5%生石灰(消毒並加速腐熟),保持濕度60%,20天即可腐熟,氮含量相當於普通農家肥的1.5倍;
?\\t適用場景:玉米、紅薯等旱地作物,可替代30%化肥,成本幾乎為零。】
【應用價值:該技術可在農村快速推廣,利用荒地和廢料生產綠肥,緩解化肥短缺困境,係統判定“國家隱性貢獻點”
50。】
林建軍剛把施肥裝置的引數除錯完畢,就看到閻埠貴急匆匆地跑進來,褲腳還沾著泥:“建軍!救命啊!生產隊的玉米快旱死了,沒化肥,你看這……”
“彆急,”林建軍放下手裡的扳手,遞給他一杯水,“說說具體情況,是缺氮肥還是鉀肥?”
閻埠貴哪懂這些,隻一個勁地說:“就是長得黃,不抽穗!隊長說要是再不上肥,秋天就得絕收!你有沒有啥法子?不用化肥也行,能讓莊稼長起來就中!”
林建軍想了想,從抽屜裡拿出張紙,畫下綠肥培育的流程圖:“你看,找塊荒地種紫雲英,這東西不用管也能長,收了之後跟秸稈、雜草堆在一起,撒點生石灰,漚二十天就是好肥料,比農家肥還管用。”他特意標注了“生石灰用量”和“翻堆時間”,“這法子不用花一分錢,就費點力氣。”
閻埠貴看著圖紙,眼睛瞪得像銅鈴:“就這麼簡單?不用花錢買化肥?”見林建軍點頭,他一把搶過圖紙,轉身就跑,嘴裡喊著“我這就回隊裡說去!”,連道謝都忘了。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閻埠貴跑遠後響起:
【“綠肥技術”傳遞成功,預計可使生產隊玉米畝產提升20%,閻埠貴“技術信使”角色啟用,對宿主的“信任度”提升至80%,觸發“技術擴散”效應——該技術將在周邊三個生產隊推廣。】
三天後,閻埠貴帶著生產隊的人來“謝禮”,扛著半袋剛收的新麥麵,是隊裡特意留的細糧。“建軍,你這法子太神了!”閻埠貴笑得臉上的皺紋都擠在一起,“我們按你說的堆了三堆綠肥,剛翻開一看,黑黢黢的,一股子土腥味,比糞還香!撒到地裡三天,玉米葉子就直起來了!”
隊長握著林建軍的手,激動得直哆嗦:“林科長,你這是救了我們全隊啊!今年秋糧要是能豐收,第一個給你送公糧!”
林建軍把麥麵推回去一半:“我家夠吃,這一半你們帶回去,給隊裡的老人孩子改善夥食。”他指著車間裡的施肥裝置,“這是我們新做的施肥機,能省一半力氣,你們要是需要,我讓工人給你們做兩台,不用錢,用你們的秸稈換就行。”
隊長的眼淚都快下來了,連聲說“好”,拉著閻埠貴就要去倉庫搬秸稈,生怕林建軍反悔。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雙方忙碌時響起:
【“技術換物資”模式建立,工廠獲得秸稈原料(可用於代食品生產),生產隊獲得施肥裝置,實現“雙贏”,宿主“工農互助”隱性聲望提升,係統獎勵“綠肥作物種子(高產型)”,可進一步提升肥效。】
訊息傳到四合院時,秦淮茹正在給生產隊的玉米地撒綠肥,汗水順著臉頰往下淌,手裡的木瓢卻揮得有力。她是隊裡的“綠肥能手”,因為手腳麻利,被隊長多記了兩個工分,換了兩斤玉米麵,足夠棒梗吃幾天了。“這法子真好,不用求人也能掙到糧。”她擦了擦汗,看著綠油油的玉米苗,心裡第一次有了踏實的感覺。
傻柱從汽修廠回來,路過生產隊的田地,看到以前黃瘦的玉米現在長得比人高,愣了愣。聽說是林建軍的法子,他嘴角忍不住往上揚——自己沒看錯人,跟著林建軍學技術,走正道,果然沒錯。他現在能獨立修卡車發動機了,工資漲到了32塊,上個月還給老孃買了件新棉襖,日子過得越來越有奔頭。
賈張氏趴在院牆上,看著秦淮茹領回玉米麵,嘴裡罵罵咧咧:“狐假虎威!要不是林建軍那小子,她能有糧?早該分我一半!”可她現在腿腳不利索,連院門都出不去,隻能乾著急,罵累了就縮回屋裡,繼續對著空碗發呆。
易中海的身體越來越差,大部分時間都在昏睡,街道派來的保姆按時給他送粥,卻很少說話。聽說林建軍幫生產隊解決了肥料問題,老頭渾濁的眼睛動了動,歎了口氣,沒再說什麼——他這輩子算計著讓彆人養老,卻忘了最實在的還是手裡的本事,就像林建軍這樣,走到哪都能讓人尊敬。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夕陽下響起,帶著全域性評估:
【“綠肥技術”推廣產生連鎖效應:
?\\t工廠:獲得穩定的秸稈原料,代食品產量提升15%,工人夥食改善;
?\\t農村:周邊生產隊玉米畝產平均提升22%,饑荒風險降低;
?\\t四合院:閻埠貴因“技術信使”身份在隊裡受尊重,說話腰桿硬了;秦淮茹通過勞動獲得糧食,求助行為基本消失;傻柱專注技術提升,與院裡是非徹底切割;
?\\t宿主:“技術權威”形象從工業領域擴充套件至農業領域,獲“工農技術結合”隱性積分,為後續軍工專案積累“社會聲譽資本”。】
傍晚,林建軍回家時,蘇嵐正在院子裡曬綠肥種子——這是係統獎勵的高產型,她打算明天送給閻埠貴,讓生產隊明年種。“今天王師傅來說,你們廠的代食品加了新料,吃著有點甜味了。”蘇嵐的臉上帶著笑意,“他還說,這都是托你的福,能把秸稈變糧食,變肥料,真是能耐。”
林建軍抱起林衛國,小家夥正拿著個小鏟子在地上挖來挖去,模仿大人種地。“這都是應該的,”他看著兒子認真的樣子,心裡一片溫暖,“技術不分工業農業,能解決問題就是好技術。農民兄弟多打糧,咱們的日子才能真的安穩。”
車間的方向傳來機器的轟鳴聲,夾雜著農民們的笑聲,像是一首和諧的歌。林建軍知道,這隻是開始,國家的恢複需要時間,農業和工業的結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隻要有技術,有肯乾的人,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
四合院的燈次第亮起,比往常亮堂了不少。閻家傳來算盤聲和孩子們的讀書聲,傻柱家的煙囪冒出筆直的煙,秦淮茹在灶台前忙碌,連易中海家的窗紙上,也透著點溫暖的光。林建軍看著這一切,心裡清楚,技術不僅能改變生產,更能悄悄改變人心,讓混亂的秩序變得有序,讓艱難的日子透出希望。
而他要做的,就是繼續握緊手裡的工具,在技術的道路上穩穩地走下去,為自己,為家人,也為這個正在慢慢好起來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