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 第336章 “863計劃”的參與者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336章 “863計劃”的參與者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1991年的春風吹進中關村時,建軍精密儀器廠的研發車間已經響起了新的機器轟鳴。林建軍站在車間中央,看著那台剛除錯完畢的五軸聯動加工中心,金屬切削液在陽光折射下泛著藍光,切割下來的高溫合金碎屑像細碎的火星,落在冷卻水中發出滋滋的輕響。

“林總,科技部的考察組到了。”辦公室主任小陳快步走來,手裡的資料夾捏得發白,“張司長親自帶隊,說要現場看咱們的耐高溫合金樣品。”

林建軍擦了擦手上的油汙,扯了扯身上的白大褂——這幾年廠子規模擴大,從“精密儀器廠”更名為“建軍科技”,他的頭銜也從“主任”變成了“總經理”,但他還是習慣泡在車間,身上的機油味比任何香水都讓他踏實。

接待室裡,張司長正翻看著企業資料,手指在“1989年突破光刻膠技術”“1990年半導體封裝量產”等條目上停留許久。見林建軍進來,他放下資料,開門見山:“林總,‘863計劃’啟動在即,國家急需在特種材料精密加工領域打破國外壟斷,你們的技術儲備,符合申報條件。”

“863計劃”——這四個字在1991年的科技界,像一聲春雷。作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它聚焦生物技術、航天技術、資訊科技等前沿領域,能入選的企業,都是行業裡的佼佼者。林建軍的心猛地一跳,他想起去年在老首長家看到的檔案,裡麵提到“特種材料是航空航天的基石,必須實現國產化”。

“張司長,我們有底氣接這個任務。”林建軍開啟樣品箱,裡麵整齊碼放著幾塊銀灰色的合金零件,“這是我們用自主研發的五軸機床加工的gh4169高溫合金,耐受溫度達650c,精度控製在0.002毫米以內,已經通過航天部的初步測試。”

張司長拿起零件,對著光線仔細看,邊緣的切削紋路均勻得像藝術品。“國外同類零件的加工合格率是多少?”

“60%。”林建軍語氣堅定,“我們現在能做到82%,批量生產時穩定在75%以上,成本隻有進口的三分之一。”

考察組在車間待了整整一天,從原材料檢測到成品精度校準,每個環節都問得格外仔細。當看到林衛國團隊開發的“自適應切削係統”能實時補償溫度引起的誤差時,張司長終於鬆了口氣:“就你們了。‘特種材料精密加工’專案,交給建軍科技。”

送考察組離開時,張司長拍著林建軍的肩膀:“小林,這專案國家撥款500萬,不算多,但意義重大。記住,你們不是在做一筆生意,是在為國家啃硬骨頭。”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林建軍意識裡響起,帶著金屬共振般的厚重:【檢測到“國家戰略專案承接”,符合“科技強國”主線。】

【獎勵“耐高溫合金加工引數優化包”:包含gh4169、tc4等典型合金的切削速度、進給量、冷卻方式組合方案,可將加工效率提升30%,合格率再提高10%。】

資訊流湧入腦海,林建軍眼前瞬間清晰起來:gh4169在切削溫度超過400c時,應將進給量從0.15mm\\/r降至0.12mm\\/r,同時啟用油霧冷卻係統;tc4鈦合金則需采用高速低進給策略,配合專用陶瓷刀具……這些引數像一把鑰匙,精準開啟了特種材料加工的難題。

專案啟動會上,林衛國站在黑板前,用紅粉筆畫出加工工藝流程圖:“根據係統給的引數,我們把工藝流程分成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設定溫度監測點。”他指著其中一個節點,“關鍵在半精銑環節,要用紅外測溫儀實時監控,超過閾值就自動調整切削引數。”

蘇嵐拿著預算表,眉頭卻沒鬆開:“500萬撥款分三期到賬,第一期隻有150萬。采購專用刀具和檢測裝置就要花80萬,剩下的得精打細算。”她在表格上圈出一行,“研發人員的加班費按雙倍算,這錢不能省,但差旅費要壓縮,能視訊會議就彆出差。”

鄭師傅帶著老工人組成攻堅組,把五軸機床的說明書翻得捲了邊。“林總,這外國裝置的操作界麵全是英文,咱們的老夥計看不太懂。”他指著螢幕上的“adaptive

control”,“這詞兒啥意思?”

“自適應控製。”林建軍笑著翻譯,“就是咱們說的‘智慧調節’,機器能自己糾錯。”他轉身對小馬說,“把操作界麵翻譯成中文,再畫成流程圖,貼在機床旁邊,讓大家一看就明白。”

三個月後,第一批合格的航天發動機渦輪盤樣品下線。檢測報告顯示,關鍵尺寸誤差0.0018毫米,表麵粗糙度ra0.8,各項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當林建軍把樣品送到航天部時,總工程師拿著卡尺量了又量,激動地說:“這精度,比進口的還好!以後咱們的火箭發動機,終於能用上自己的‘心臟’了!”

專案中期檢查時,張司長看著車間裡滿負荷運轉的裝置,又翻了翻蘇嵐的台賬,忍不住讚歎:“建軍科技是我見過最‘實誠’的企業——500萬撥款,你們自己又投入300萬,把利潤全砸進了研發。”

“錢得花在刀刃上。”林建軍指著新安裝的三坐標測量儀,“這台裝置能測到0.0001毫米,雖然貴,但能保證產品一致性。國家信得過我們,我們不能讓國家失望。”

【叮!】

係統提示再次響起,帶著任務推進的輕快:【“863計劃”專案階段性成果顯著,獲國家認可。】

【獎勵“軍民兩用技術轉化指南”:包含特種材料在民用航空、高階醫療器械領域的應用方案,助力技術商業化。】

林建軍把指南裡的“民用航空發動機葉片加工方案”遞給林衛國:“航天專案站穩腳跟後,咱們可以往民用領域拓展。國內的民航飛機發動機零件,80%依賴進口,這是塊大市場。”

林衛國眼睛一亮:“我這就組織團隊研究!民用產品的批量更大,正好攤薄研發成本。”

1992年深秋,專案提前一個月通過驗收。驗收組的專家在結論上寫下:“該專案突破了7項關鍵技術,形成3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加工工藝,使我國特種材料精密加工水平躍居世界前列。”

慶功宴上,鄭師傅端著酒杯,敬了林建軍滿滿一杯:“林總,當年在軋鋼廠,您說要造中國人自己的好裝置,我們還半信半疑。現在看來,您這眼光,能穿透幾十年的光景!”

林建軍笑著回敬:“不是我眼光好,是國家給了咱們機會。改革開放讓咱們能放開手腳乾,863計劃又給了咱們方向,隻要跟著國家的腳步走,就沒有攻不下的難關。”

蘇嵐端來一碗湯,放在他麵前:“彆光顧著喝酒,明天還有個會,商飛的人要來談合作,想用咱們的技術生產民用發動機零件。”

林建軍看著窗外,夜色中的中關村已經亮起成片的燈火,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在這裡紮根。他知道,參與863計劃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從航天到民航,從軍工到民用,這條用自主技術鋪就的路,隻會越走越寬。

第二天一早,林建軍在車間的黑板上寫下新的目標:“三年內,讓國產特種材料零件,裝上中國每一架飛機。”陽光透過玻璃窗照在字跡上,像給每個字都鍍上了金邊。

遠處的研發中心傳來林衛國和團隊討論的聲音,蘇嵐在財務室核對新的合作合同,鄭師傅帶著工人除錯剛到的新裝置……這平凡的一天,藏著一個民族在科技領域追趕、並跑、最終想要領跑的決心。而林建軍和他的建軍科技,正是這壯闊征程中,堅定向前的一步。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