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 第364章 蘇嵐的“慈善事業”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364章 蘇嵐的“慈善事業”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春風剛吹綠太行山深處的梯田,蘇嵐就帶著基金會的第一批助學款,踩著泥濘的山路走進了河北淶源的一個小山村。她裹著深綠色的衝鋒衣,褲腳沾滿了黃泥巴,手裡緊緊攥著一份名單——上麵是村裡12名因貧困輟學的女童姓名,最小的才8歲,最大的已經14歲,在家裡幫著放羊、喂豬。

“蘇大姐,您這又是何苦?”村支書扛著鋤頭跟在後麵,黝黑的臉上滿是過意不去,“山路這麼難走,您打個電話,我們把孩子送下山就是。”

蘇嵐笑著擺擺手,額頭上的汗珠順著鬢角往下淌:“不親眼看看,心裡不踏實。”她想起三個月前,在一次企業捐贈活動中,看到這個村的照片——土坯房的窗戶糊著塑料布,幾個紮羊角辮的女孩扒著教室門縫往裡看,眼裡的渴望像星星一樣亮。那時她就下定決心:“得為這些孩子做點什麼。”

走進村委會的土坯房,12個女孩已經在屋裡等著,怯生生地擠在牆角,穿著打補丁的棉襖,手裡還捏著沒織完的毛衣。14歲的小梅頭發枯黃,手指關節因為常年乾農活有些變形,見了生人就往同伴身後躲——她本該上初中,卻因為弟弟要上學,被父親勒令在家幫忙。

“孩子們,彆怕。”蘇嵐蹲下身,儘量讓自己的聲音柔和,“阿姨來,是想送你們回學校讀書。學費、書本費、住宿費,阿姨的基金會全包了,還每個月給你們發生活補貼。”

孩子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沒人說話。小梅的奶奶抹著眼淚說:“蘇大姐,不是我們不想讓娃讀書,是家裡實在……”

“我知道。”蘇嵐握住老人的手,掌心的老繭硌得她生疼,“但女孩子讀書,纔能有出路,才能不被困在這山裡。您看我,當年要是沒讀書,現在可能還在老家種地呢。”

她從包裡掏出嶄新的書包和文具,分給每個孩子:“這是給你們的,明天就跟我下山,去縣裡的寄宿學校報到。”

那天晚上,蘇嵐住在村委會的值班室,聽著窗外的狗叫聲,翻來覆去睡不著。她想起自己年輕時,母親去世得早,父親想讓她輟學嫁人,是老師一次次上門勸說,才保住了她的讀書機會。後來她考上衛校,成為醫生,再到工廠當財務總監,每一步都離不開“讀書”這兩個字。

“要是能讓更多女孩像我一樣,靠讀書改變命運就好了。”她在筆記本上寫下這句話,旁邊畫了個小小的基金會標誌——一朵綻放的蘭花,是林建軍幫她設計的,取“蘇嵐”的諧音,也象征著“蘭生幽穀,不以無人而不芳”。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林建軍意識裡響起,帶著春日融雪般的溫潤:【檢測到“慈善事業啟動”,蘇嵐的公益行動符合“社會價值傳承”主線。】

【獎勵“公益專案管理指南”:包含資助物件評估體係、資金透明化管理方案、長期跟蹤機製,助力基金會規範化運作。】

林建軍把指南列印出來,第二天一早就寄給了蘇嵐。指南裡的“女童教育需求評估模型”讓蘇嵐眼前一亮——不僅要看家庭收入,還要考察女孩的學習意願、當地學校的師資水平,甚至包括“是否存在重男輕女觀念”等隱性因素,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最需要的孩子身上。

“這指南太及時了!”蘇嵐在電話裡激動地說,“我正發愁怎麼篩選資助物件,這裡麵的‘量化評分表’正好能用。”她按照指南的方法,給淶源的12個女孩打分,小梅因為“自學完小學課程”“強烈表達讀書意願”,得分最高,成為重點資助物件。

基金會的名字定為“蘇嵐基金會”,啟動資金是蘇嵐和林建軍共同捐贈的1000萬元——其中有她多年的積蓄,也有林建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獎金。蘇嵐發揮她“鐵算盤”的專長,親自製定財務製度:每一筆捐款都公示來源,每一筆支出都附上發票,每年聘請第三方機構審計,在官網實時更新,接受社會監督。

“錢來得不容易,不能亂花。”她在第一次理事會說,“咱們資助一個女孩從小學讀到大學,大概需要5萬元,1000萬隻能幫200個孩子。得把錢花在刀刃上,讓每個孩子都能真正受益。”

為了讓基金會走得更遠,蘇嵐借鑒企業管理經驗,推出“一對一結對”模式:建軍科技的員工可以自願資助一個女孩,定期通訊,瞭解她們的學習生活。鄭師傅第一個報名,結對資助了小梅,每個月都給她寄去勵誌故事和新文具,落款是“你鄭爺爺”。

蘇嵐收到了小梅的第一封回信,字跡歪歪扭扭,卻一筆一劃很認真:“蘇阿姨,我期中考試考了全班第三,老師說我可以考上縣一中。謝謝您讓我讀書,我以後想當醫生,像您一樣幫助彆人。”信的末尾畫了個笑臉,旁邊寫著“鄭爺爺的故事我都背下來了”。

蘇嵐把信貼在基金會的辦公室牆上,旁邊是更多孩子的來信。有的說“第一次見到電腦”,有的說“當上了班長”,還有的說“爸爸不再讓我輟學了”。這些樸素的文字,成了她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

【叮!】

係統提示音帶著雨後春筍般的生機:【“蘇嵐基金會”規範化運作成效顯著,獲社會廣泛認可。】

【獎勵“教育公益資源對接平台”:整合高校、企業、誌願者資源,為受助女孩提供升學指導、職業規劃、實習機會。】

藉助這個平台,蘇嵐聯係上了北京的幾所師範大學,設立“蘇嵐獎學金”,鼓勵受助女孩報考師範專業,畢業後回鄉任教,形成“資助-成才-反哺”的良性迴圈。她還讓林衛國安排,每年暑假組織受助女孩到建軍科技參觀,讓她們看看“知識能造出怎樣的奇跡”。

小梅果然考上了縣一中,還在參觀建軍科技時,對著林衛國的晶片實驗室睜大眼睛:“原來手機裡的晶片是這樣做出來的!”林衛國笑著說:“等你考上大學,也可以來這裡工作。”

這一年,“蘇嵐基金會”已經資助了800多名女童,覆蓋河北、甘肅、雲南等8個省份,被民政部評為“全國先進社會組織”。央視來采訪時,蘇嵐穿著洗得發白的衝鋒衣,站在山村小學的操場上,身後是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

“您為什麼堅持做女童教育?”記者問。

蘇嵐看著遠處山坡上放羊的女孩——那曾是小梅的樣子,如今她們都坐在教室裡。“因為我知道,一個女孩受教育,能影響三代人。”她的聲音不大,卻格外堅定,“這些孩子走出大山,不是為了逃離,是為了學成歸來,把家鄉建設得更好。”

采訪播出後,基金會收到了更多捐款,有企業的大額捐贈,也有普通人的小額彙款。一個署名“傻柱家常菜”的捐款附言寫道:“蘇大姐,老傻讓我捐的,他說能讓孩子讀書,比啥都強。”蘇嵐知道,這是傻柱的繼女槐花捐的,心裡暖烘烘的。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