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427章 林衛國的“交班與傳承”
2024年的穀雨,北京中關村“建軍科技”總部的董事會會議室裡,晨光透過落地窗,在紅木長桌上投下明亮的光斑。牆上的電子屏迴圈播放著企業發展的時間軸:1984年“建軍精密儀器廠”成立的黑白照片、1995年第一塊國產晶片下線的場景、2010年“建軍智聯”智慧手機發布會的盛況、2023年5g標準製定現場的歡呼……六十載光陰濃縮在光影裡,無聲訴說著一個家族與一家企業的共生史。
林衛國坐在主位上,筆挺的西裝襯得他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但鬢角的白發和眼角的細紋,還是泄露了六十年的風雨。他麵前的桌案上,放著一份簽好字的交接檔案,右上角的鋼筆是林建軍1988年送他的入職禮物,筆帽上的劃痕見證了無數次重大決策。
“各位董事,”林衛國的聲音沉穩有力,目光掃過在座的每一個人,“今天召集大家,是要宣佈一項決定——我將辭去ceo職務,由林曉陽接任。”
會議室裡安靜了片刻,隨即響起理解的議論聲。多數董事早有預感,近兩年來,林衛國已逐漸將日常管理交給林曉陽,自己更多專注於戰略規劃。但當決定正式宣佈,那份跨越兩代人的傳承感,還是讓空氣裡多了幾分鄭重。
林曉陽坐在父親右側,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筆記本封麵——那是爺爺送他的禮物,扉頁上“守正創新”四個字墨跡已有些淡。他能感受到全場的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有期待,有信任,也有不易察覺的審視。38歲的他,鬢角已有了零星白發,那是在合肥實驗室熬出來的,是在應對晶片禁令的深夜裡生出來的,但此刻,他的眼神比任何時候都堅定。
“衛國,這決定……想好了?”最年長的獨立董事張教授開口,他是看著林衛國從技術員成長為掌舵人的,“曉陽固然出色,但這副擔子太重了。”
林衛國笑了,轉頭看向牆上的全家福:1990年的照片裡,年幼的林曉陽正趴在他肩頭,手裡攥著塊矽片模型;2018年的照片裡,已是青年的林曉陽站在晶片禁令的新聞發布會現場,眼神銳利如刀。“張教授,您還記得2018年晶片禁令那陣嗎?”他的聲音帶著回憶的溫度,“當時曉陽帶著團隊在實驗室駐場三個月,用工業大腦優化封裝工藝,硬是把良率從72%提到了98%,比我們預期的還高。”
他頓了頓,目光轉向兒子:“這幾年,他主導的核聚變專案突破1億度,5g極化碼方案拿下國際標準,曉陽智慧的工業大腦服務了2000家製造企業……他比我當年接手時,準備得更充分。”
林建軍坐在會議室後排的輪椅上,蘇嵐陪在身邊。老人沒有說話,隻是看著兩個兒子,渾濁的眼睛裡閃爍著欣慰的光。他的膝頭放著一個牛皮筆記本,裡麵夾著1984年林衛國第一次畫的晶片草圖,鉛筆線條稚嫩卻執拗,和現在林曉陽在黑板上畫的核聚變裝置圖,有著驚人的相似。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林建軍意識裡輕響,帶著代際交替的暖意:【檢測到“家族管理權交接”,符合“傳承有序”主線。】
【獎勵“家族治理智慧圖譜”:包含代際溝通機製、戰略延續性保障、社會責任傳承方案,強化企業與家族的精神紐帶。】
圖譜裡的一句話格外清晰:“職位可以交接,權力可以傳遞,但‘科技報國’的初心,需要用信任與約定來守護。”林建軍輕輕點頭,這正是他想對兩個孩子說的。
投票環節毫無懸念,全票通過林曉陽接任ceo。當林衛國將刻有“建軍科技”字樣的印章放在林曉陽麵前時,會議室裡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印章是1984年建廠時定製的,銅質表麵被三代人的手摩挲得發亮,邊緣還留著林建軍當年不小心磕出的小缺口。
“這個印章,爺爺傳給我時說,”林衛國的聲音突然有些哽咽,“‘蓋下去的每一個章,都要對得起國家,對得起員工’。現在我把它交給你,希望你記住,權力越大,責任越重。”
林曉陽雙手接過印章,掌心的重量讓他想起十二歲那年,父親教他用螺絲刀的感覺——既要用力,又要小心,力道裡藏著對技術的敬畏。“爸,我記住了。”他的聲音帶著年輕人的銳氣,卻又透著與年齡不符的沉穩,“我不會辜負您和爺爺的期望,更不會辜負‘建軍科技’這四個字。”
交接儀式後的小型家宴上,沒有外人,隻有祖孫三代和蘇嵐。餐桌上的菜都是家常菜:紅燒肉是傻柱傳下來的方子,油燜大蝦是林曉陽小時候最愛吃的,涼拌菠菜則是林建軍現在能吃的清淡菜。
“曉陽,知道我為什麼60歲就交班嗎?”林衛國給兒子倒了杯紅酒,自己卻端起茶杯,“不是我想歇著,是想讓你有足夠的時間試錯。企業要發展,不能等老一輩把路都踩平了才放手,得讓你們這代人自己去闖,哪怕摔幾個跟頭。”
林曉陽看著父親鬢角的白發,突然想起2018年晶片禁令最嚴時,父親連續一週住在公司,每天隻睡三小時,眼底的青黑像塗了墨。“爸,您這些年太累了。”
“累,但值。”林衛國看向林建軍,“就像我爸常說的,‘乾技術的,一輩子能趕上一個好時代,做成幾件像樣的事,就沒白活’。我趕上了半導體從跟跑到並跑,你趕上了5g和核聚變領跑,這就是福氣。”
林建軍放下筷子,從懷裡掏出個泛黃的信封,遞給林曉陽:“這是你爺爺1977年給我寫的信,當時我剛考上清華,他說‘咱家沒什麼傳家寶,就傳個實在勁兒,不管乾啥,得對國家有用’。現在我把它給你。”
信封裡的信紙已經脆化,上麵的字跡卻依舊有力:“……技術是國之利器,握在咱們自己手裡,腰桿才能挺直……”林曉陽讀著信,眼眶突然熱了,這樸素的道理,正是林家三代人堅守的初心。
“爸,曉陽,”林建軍看著兩個兒子,語氣鄭重,“今天我想說句心裡話。這企業叫‘建軍科技’,姓林,但根子在國家。當年要是沒有改革開放,我辦不起廠;後來要是沒有國家支援,你們也拿不下5g標準。所以不管誰當ceo,都得記住——”
“企業可以姓林,但永遠服務國家。”林衛國和林曉陽異口同聲地接道,像是早就排練過無數次。
父子倆相視一笑,舉起杯子輕輕碰了一下。紅酒在杯壁上劃出優美的弧線,像一條連線過去與未來的河。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溫馨的氛圍裡響起,帶著傳承圓滿的厚重:【“代際管理權交接”完成,家族精神核心得到強化。】
【提示:真正的傳承,是讓後來者既站在前輩的肩膀上,又能看到前輩未曾見過的遠方。】
林曉陽看著窗外總部大樓的燈火,那裡有他帶領團隊攻剋核聚變難題的實驗室,有父親當年應對晶片禁令時的指揮中心,有爺爺畫第一把量具草圖的舊辦公室。這些光點串聯起來,就是一部鮮活的“科技報國”史。
“爸,下週我想啟動‘6g空天地一體化’專案,”林曉陽說起自己的規劃,“爺爺係統獎勵的藍圖裡,有個‘全球教育平等’計劃,我想結合咱們的衛星通訊技術,先在非洲建100所智慧學校。”
林衛國點頭:“我支援你。董事會這邊我來協調,你放手去乾。記住,搞技術可以激進,但做企業得穩,尤其是涉及國家戰略的專案,既要敢闖,又不能冒進。”
林建軍聽著父子倆的對話,慢慢喝著杯中的茶水。茶味清苦,卻回甘悠長,像極了他們走過的路。從1984年的精密儀器到今天的全球科技巨頭,從四合院的煤棚到巴塞羅那的國際舞台,變的是技術和規模,不變的是那股“服務國家”的執拗。
夜色漸深,林曉陽扶著爺爺的輪椅,林衛國提著父親的外套,一家人慢慢走出餐廳。走廊的燈光將他們的影子拉得很長,三代人的腳步疊在一起,像是在共同丈量著未來的路。
“爺爺,您看那片燈光,”林曉陽指著遠處的研發中心,“那裡正在除錯6g的太赫茲原型機,明年就能完成第一階段測試。”
林建軍望著那片亮如白晝的區域,突然想起1951年的夜晚,自己站在四合院門口,看著軋鋼廠的方向,心裡揣著一個“造好量具”的小夢想。誰能想到,七十多年後,他的後代正在追逐“連線天地”的大理想。
“好,好啊。”老人的聲音裡滿是滿足,“你們年輕人的世界,比我們當年大得多了。放心去闖,爺爺看著呢。”
走廊儘頭的玻璃牆上,“科技報國”四個鎏金大字在燈光下熠熠生輝。林曉陽知道,從接過印章的那一刻起,他肩上扛的不僅是一家企業的未來,更是三代人未竟的理想——讓中國的技術,既紮根本土,又擁抱世界;既服務國家,又惠及人類。這,纔是“建軍科技”最該有的模樣,也是他對這份傳承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