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48章 組建攻關小組,初遇阻力
軋鋼廠的試製車間裡,空氣裡彌漫著一股濃重的機油味和金屬加熱後的焦糊味。幾台老舊的軋機被臨時圍了起來,地上畫著白色的粉筆線,劃分出“原料區”“加工區”“檢測區”,雖然簡陋,卻透著一股井然有序的新氣象。
林建軍正蹲在一台軋機旁,用粉筆在地上畫著改造草圖,身邊圍了幾個年輕工人,都在認真地看著。自從無縫鋼管試製專案獲批後,他就把家安在了車間,除了回四合院睡覺,幾乎所有時間都泡在這裡。
“……這裡,我們要加裝一個張力輥,控製鋼管的延伸率,誤差不能超過0.5%。”林建軍指著草圖上的一個圓圈說,“還有加熱爐的溫度感測器,必須精確到±1c,不然軋製出來的鋼管強度不達標。”
“林技術員,這能行嗎?”一個年輕工人撓著頭問,“咱們這裝置都快散架了,能撐得住這麼精密的改造?”
“沒試過怎麼知道不行?”林建軍笑了笑,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裝置是老了點,但隻要咱們用心,總能找到辦法。蘇聯專家能做到的,咱們中國人也能做到,甚至能做得更好!”
他的話像一團火,點燃了年輕工人們的熱情,大家紛紛點頭,眼裡閃著躍躍欲試的光。
就在這時,一個不和諧的聲音插了進來:“哼,說得輕巧,蘇聯專家研究了多少年?就憑咱們這幾台破機器,幾個毛頭小子,能搞出軍工級無縫鋼管?我看呐,就是瞎折騰!”
眾人循聲望去,隻見一個五十多歲的老鉗工背著雙手,慢悠悠地走了過來。他穿著一件洗得發白的藍色工裝,袖口磨出了毛邊,臉上刻滿了皺紋,眼神裡帶著一股常年跟機器打交道的執拗和挑剔——正是廠裡的老資格,李師傅。
李師傅是技術科的“活化石”,據說年輕時在德國留過學,見過大世麵,對廠裡的裝置瞭如指掌,但也出了名的保守,總覺得“老的就是好的”,對年輕人的新想法嗤之以鼻。
“李師傅。”林建軍主動打招呼,語氣裡帶著尊重,“您來得正好,我們正討論裝置改造方案呢,想請您給把把關。”
“把關?我可不敢。”李師傅皮笑肉不笑地說,眼睛在軋機上掃了一圈,像在看一堆廢品,“林技術員,不是我潑冷水,這無縫鋼管,尤其是軍工級的,講究的是真材實料和精密裝置。咱們廠這條件,能生產民用的就不錯了,還想攀軍工的高枝?我看你還是趁早死心,彆到時候專案黃了,浪費廠裡的錢,還砸了自己的招牌。”
他的話像一盆冷水,澆得剛才還熱情高漲的年輕工人們都蔫了下去。有人想反駁,卻被李師傅嚴厲的眼神逼退了——在廠裡,李師傅的資曆擺在那兒,沒人敢輕易頂撞。
林建軍的眉頭微微皺起,他知道李師傅的脾氣,跟他爭論技術細節沒用,得拿出點真東西讓他服氣。
“李師傅,我知道您經驗豐富,看得遠。”林建軍語氣平靜,卻帶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堅定,“但我還是想試試。這樣,咱們立個約定,給我三個月時間,如果到時候還搞不出合格的軍工級無縫鋼管,我就辭職,回車間當學徒,您看怎麼樣?”
“什麼?”眾人都驚呆了,沒想到林建軍會下這麼大的賭注。辭職?這在鐵飯碗比命還重要的年代,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事。
李師傅也愣住了,他沒想到這個年輕的技術員這麼敢賭,一時間倒有些不知所措。他上下打量著林建軍,想從他臉上看出點猶豫或膽怯,可看到的隻有平靜和自信。
“好!有種!”李師傅被激起了好勝心,一拍大腿說,“我就跟你賭這三個月!如果你真能搞出來,我老李給你端茶倒水!要是搞不出來,可彆怪我不給你留情麵!”
“一言為定。”林建軍伸出手。
“一言為定!”李師傅重重地握了上去,兩人的手都很粗糙,布滿了老繭,握在一起時,像兩塊堅硬的鋼鐵在碰撞。
周圍的年輕工人們都鬆了口氣,看向林建軍的眼神裡充滿了敬佩——敢跟李師傅立這種賭約,這魄力,一般人真沒有。
“行了,都彆圍著了,乾活!”林建軍揮了揮手,指著剛才的草圖說,“小張,你帶兩個人去機修車間,把我畫的張力輥圖紙交上去,讓他們儘快加工出來,材質要用45號鋼,淬火處理。”
“好嘞!”小張應聲跑了出去,腳步輕快得像一陣風。
“其他人,跟我拆加熱爐。”林建軍拿起扳手,走到加熱爐旁,“咱們先把舊的溫度感測器拆下來,清理爐膛,為新裝置安裝做準備。”
工人們立刻行動起來,車間裡又恢複了忙碌的景象,錘子敲打的聲音、扳手擰螺絲的聲音、金屬碰撞的聲音交織在一起,像一首充滿力量的工業交響曲。
李師傅站在一旁,抱著胳膊看了一會兒,見林建軍和工人們確實在踏踏實實地乾活,而不是放空炮,眼神裡的不屑漸漸少了些,多了幾分審視。他沒走,也沒插手,就那麼看著,像是在默默觀察這場“賭約”的走向。
林建軍一邊指揮工人拆加熱爐,一邊在心裡呼喚係統。他知道,光有魄力和熱情不夠,還得有真憑實據,而係統,就是他最大的底氣。
【叮!檢測到宿主進入“試製車間”核心區域,觸發特殊簽到。】
【簽到成功!獲得獎勵:“精密量具校準方法”(含千分尺、百分表、溫度計等校準技巧,可將測量誤差控製在0.01mm以內);“金屬切削液配方”(自製配方,可提升刀具壽命20%);“科技報國積分
80”。】
一股資訊流湧入腦海,詳細的校準方法在眼前展開:千分尺的零位校準需要用標準量塊,旋轉微分筒時要輕緩,避免產生誤差;百分表的安裝要垂直於測量麵,否則會產生餘弦誤差;溫度計的校準要在恒溫槽中進行,對比標準溫度計的讀數……這些細節,都是保證測量精度的關鍵,也是當前試製工作最缺的技術。
“太好了!”林建軍心裡一陣激動。他們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量具精度不夠,測量的資料不準,導致每次調整裝置都像在摸黑走路,有了這個校準方法,就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他立刻放下扳手,走到牆角的工具箱旁,拿出一套千分尺和百分表——這是廠裡僅有的一套精密量具,因為沒人會校準,誤差越來越大,早就被扔在一邊當廢品了。
“林技術員,你拿這破爛乾啥?”一個工人不解地問。
“有用。”林建軍笑了笑,從口袋裡掏出一個小本子,這是他特意準備的“校準記錄本”,然後按照係統獎勵的方法,開始校準千分尺。
他先找來一塊標準量塊(這是他從資料室借來的,精度0.001mm),擦乾淨後放在千分尺的測砧和測微螺桿之間,輕輕旋轉微分筒,聽著“哢噠”一聲輕響,然後讀取讀數,發現誤差竟然有0.05mm——這在精密測量中,已經是天大的誤差了。
“難怪之前測的資料總不對。”林建軍皺了皺眉,按照校準方法,鬆開千分尺上的緊固螺釘,用專用扳手調整零位,反複幾次,直到讀數與標準量塊完全一致,誤差控製在0.002mm以內。
校準完千分尺,他又開始校準百分表,手法熟練得像一個乾了幾十年的老計量員。周圍的工人都看呆了,連一直抱著胳膊旁觀的李師傅也忍不住湊了過來,眼睛越睜越大。
“這……這是你自己琢磨的?”李師傅指著校準後的百分表問,聲音裡帶著驚訝。他乾了一輩子鉗工,也懂點校準方法,但從來沒見過這麼精細、這麼高效的手法,三兩下就把一個幾乎報廢的百分表修得比新的還準。
“在朝鮮修武器時,跟蘇聯專家學的。”林建軍找了個合理的藉口,拿起校準好的量具說,“以後咱們測量資料,都用這套方法校準,保證精度。”
李師傅沒說話,隻是拿起那塊標準量塊,自己又測了一遍,結果和林建軍的讀數完全一致。他沉默了一會兒,突然轉身就走,走到車間門口時,丟下一句:“加熱爐的耐火磚要是不夠,去倉庫找我,我那兒還有幾塊備用的,蘇聯進口的,耐高溫。”
林建軍愣了一下,隨即笑了——看來,這李師傅也不是油鹽不進,隻要拿出真本事,他還是認可的。
“聽見沒?李師傅支援咱們了!”林建軍對工人們說,語氣裡帶著興奮。
“太好了!”工人們都歡呼起來,乾勁更足了。
接下來的幾天,試製車間裡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張力輥加工回來了,林建軍帶著工人小心翼翼地安裝上去,調整好角度;加熱爐清理乾淨了,新的溫度感測器也安裝到位,用校準後的溫度計一測,精度果然達到了±1c;金屬切削液按照係統配方調製出來,試了試,刀具的磨損速度明顯變慢了。
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雖然還有很多困難,但林建軍有信心,這三個月的賭約,他贏定了。
【叮!】
係統的提示音再次響起:
【檢測到宿主成功推動試製專案進展,克服初期阻力,完成“破冰”任務!】
【任務評價:良好。】
【獎勵發放:“軋機軸承裝配技巧(精密級)”;“科技報國積分
50”;“團隊凝聚力
10”(小組成員配合度提升)。】
林建軍看著忙碌的工人們,他們的額頭上都布滿了汗水,卻沒人喊累,眼神裡都閃著光。他知道,這不僅僅是為了贏下和李師傅的賭約,更是為了證明,中國人靠自己的雙手和智慧,也能造出世界一流的無縫鋼管。
夕陽透過車間的窗戶照進來,給裝置和工人們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暈。林建軍站在軋機旁,看著眼前的一切,心裡充滿了力量。他知道,這隻是開始,更艱巨的挑戰還在後麵,但他已經做好了準備。
三個月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足夠他乾出一番成績了。他要讓李師傅看看,讓廠裡的所有人看看,讓那些質疑中國工業的人看看,什麼叫中國人的魄力和實力。
夜色漸深,車間裡的燈還亮著,像一顆明亮的星,在黑暗中閃爍。林建軍收拾好工具,最後檢查了一遍裝置,才鎖好車間門,往四合院走去。
路上,他想起李師傅最後留下的那句話,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揚。看來,這老資格也不是那麼難打交道,隻要你有真本事,他就服你。
回到四合院,院裡已經一片寂靜,隻有他的耳房還亮著一盞燈。推開門,他拿出今天的“校準記錄本”,在上麵寫下:“1953年11月15日,千分尺校準誤差0.002mm,百分表校準誤差0.001mm,加熱爐溫度感測器誤差±0.5c……”
每一個資料都清晰工整,像一個個堅實的腳印,記錄著他在技術報國路上的每一步。他知道,這隻是開始,未來的路還很長,但他已經準備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