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 第455章 “建軍科技”的“百年目標”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455章 “建軍科技”的“百年目標”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2025年立夏,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的玻璃幕牆外,陽光將“建軍科技百年戰略發布會”的巨幅海報映照得格外耀眼。海報上,從1984年的精密量具到2025年的火星探測器概念圖,一條銀色光帶串聯起企業四十年的發展軌跡,末端延伸向深邃的宇宙,標注著“2125年: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科技力量”。

林曉陽站在發布會主舞台中央,身後的全息投影正展開“百年計劃2.0”的三維藍圖。四十歲的他穿著定製西裝,鬢角的白發比三年前多了些,眼神卻比任何時候都明亮。台下坐著全球三百多家媒體的記者、二十國駐華使節以及企業上下遊合作夥伴,當他說出“未來一百年,我們將投入十萬億研發資金”時,全場響起抑製不住的驚歎聲。

“這不是數字遊戲,是基於技術迭代週期的科學規劃。”林曉陽調出動態圖表,藍色光柱代表已突破的技術(可控核聚變、固態電池、量子通訊),紅色光柱標注著攻堅領域(星際航行推進器、基因編輯治療、通用人工智慧安全),“第一個十年,我們聚焦‘地月經濟圈’建設;第二個十年,實現火星資源勘探;到2125年,建成覆蓋太陽係的能源網路。”

全息投影突然切換到星際探測器的細節圖:“‘建軍號’火星探測器將於2030年發射,搭載我們自主研發的‘羲和’核聚變推進器,單程時間從傳統化學推進的7個月縮短至45天。”林曉陽的手指劃過虛擬螢幕,露出探測器腹部的機械臂,“這組采樣裝置的精度達到0.1微米,能在火星土壤中提取水和氦-3,為未來基地建設提供資源資料。”

台下第一排,林衛國輕輕握住父親的手。林建軍坐在特製的輪椅上,呼吸有些平緩,手裡卻緊緊攥著1984年的第一本企業章程,泛黃的紙頁上“精密製造”四個字已有些模糊。“爸,您看,這比咱們當年想的‘造最好的量具’走得遠多了。”林衛國的聲音帶著感慨,目光落在投影裡的基因編輯治療板塊——那裡標注著“遺傳病根治技術路線”,正是林建軍2020年捐贈10億疫苗研發資金時,反複叮囑要關注的領域。

【百年計劃2.0】的第二板塊“生命健康”中,全息投影展示著crispr-cas9基因編輯係統的優化方案。“我們的‘基因剪刀’精度達到單個堿基對,能在不損傷正常細胞的情況下,清除導致地中海貧血、亨廷頓舞蹈症的致病基因。”林曉陽的團隊負責人李教授補充道,螢幕上同步播放著臨床試驗資料:127名誌願者中,98%的致病基因被成功修複,且未出現脫靶效應。

這讓林建軍想起2003年**時,自己在定點醫院看到的那些因缺乏有效治療而逝去的生命。那時他就想,要是能有改變基因的技術該多好,而現在,這個夢想正在變成現實。“曉陽,”他低聲對孫子說,“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不能急功近利。”

“爺爺放心,我們建立了全球最嚴格的倫理審查委員會,包含12個國家的倫理學家和生命科學家。”林曉陽的聲音透過麥克風傳遍全場,“技術是雙刃劍,我們要確保它永遠服務於生命,而不是成為威脅。”

發布會的**出現在“通用人工智慧安全”板塊。全息投影中,一個虛擬的ai助手正在演示“倫理決策模擬”:麵對“救五人還是救一人”的經典難題,它沒有簡單計算功利值,而是呼叫了全球200種文化中的道德準則,最終給出“優先保護弱勢群體”的方案,並附上詳細的決策依據。

“這就是我們研發的‘ai倫理核心’,”林曉陽解釋道,“它不僅能學習技術知識,更能理解人類的情感和價值觀。就像我爺爺常說的,‘機器再聰明,也得有溫度’。”他特意看向台下的父親和爺爺,“這個核心的底層邏輯,源自1995年林衛國先生主導的‘工業控製係統安全協議’,我們隻是在上麵嫁接了更豐富的人文資料。”

林思國坐在青少年代表席上,手裡的平板電腦正實時記錄著發布會要點。當聽到“火星基地生態迴圈係統”時,他突然舉起提問牌:“林總,您剛才提到的月球氦-3開采,是否考慮過對月球環境的保護?”十五歲的少年聲音清亮,帶著超越年齡的思考。

全場善意地笑起來。林曉陽看向侄子,眼中滿是欣慰:“這是個好問題。我們的方案裡,每個采礦點都配套‘生態修複模組’,采用3d列印技術重建地表,確保開采後月球的引力場和磁場不受影響。”他頓了頓,補充道,“這個模組的雛形,來自我侄子林思國同學的核物理興趣小組提案,他建議用月球土壤直接作為列印材料。”

林建軍看著曾孫挺直的脊背,突然想起1951年自己在軋鋼廠當學徒時,老廠長說的“技術傳到第五代,就得有第五代的擔當”。那時他隻想著怎麼磨好量具,而現在,林家的孩子已經在思考月球生態保護,這種跨越時空的傳承讓他眼眶發熱。

發布會結束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特意找到林建軍:“林老先生,‘百年計劃2.0’中‘全球科技共享’的理念,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高度契合。我們希望能作為合作方,推動發展中國家共享你們的基因編輯和新能源技術。”

林建軍示意林衛國接過合作意向書,緩緩說道:“六十多年前,外國專家不願意教我們技術;現在我們有能力了,不能學他們的樣子。”他指著會展中心外的“科技樹”雕塑——樹根是1984年的廠房,樹乾標注著“半導體”“新能源”,樹冠則是星際航行和人工智慧,“這棵樹的根在中國,但枝葉要為全世界遮蔭。”

回程的車上,林曉陽開啟“百年計劃2.0”的執行手冊,第一頁是林建軍手寫的題詞:“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下麵附著1984年企業初創時的合影,十幾個穿著工裝的年輕人擠在舊廠房前,笑容比陽光還燦爛。

“爺爺,您看這個。”林曉陽調出2125年的遠景模擬圖:地球同步軌道上的太陽能電站為全球供電,月球基地的氦-3加工廠向地球輸送清潔能源,火星上的科研站正進行跨星球植物培育,而支撐這一切的,是“建軍科技”遍佈太陽係的技術網路。

林建軍沒有說話,隻是望著窗外掠過的中關村創新中心。那裡有他親手奠基的半導體實驗室,有林衛國主導建成的ai產業園,有林曉陽團隊的核聚變研究中心,還有林思國常去的青少年科技體驗館。這些建築像一串珍珠,串起了一個家族與一個民族的科技夢想。

夕陽西下時,車窗外的路燈次第亮起。林建軍突然輕聲說:“把星際探測器的名字定成‘建軍號’,不是為了紀念我,是為了告訴後人,不管走多遠,都不能忘了‘建軍’這兩個字的分量——建的是國家的軍,守的是民族的魂。”

林曉陽重重點頭,將這句話錄入“百年計劃2.0”的扉頁。他知道,這個計劃的真正意義,從來不是企業的百年基業,而是要讓“科技報國”的精神,像星際探測器的訊號一樣,穿越時空,照亮一個又一個百年。

夜幕中的會展中心,“百年計劃2.0”的海報依舊亮著。銀色光帶末端的“2125”字樣,在星光下彷彿變成了一雙眼睛,注視著這片土地上正在發生的一切——從四合院的煤棚到星辰大海,從一把量具到跨越星際的科技網路,變的是技術的疆域,不變的是一代代中國人“用科技讓世界更好”的初心。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