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小說集 第70章 殘陽如血
禦花園裡,海棠花開得正盛。康熙負手站在花叢旁,目光落在遠處修剪枝葉的孝莊太後身上。
「皇祖母,蒙古使節的事……」康熙開口,聲音略顯緊繃。
孝莊手中的銀剪停頓片刻,冷光一閃,截斷一根橫生的枝條。「割捨才能新生,皇帝。」她的語氣鋒利,「這海棠若不修剪,來年便開不出好花。」
康熙眉頭微蹙。三日前,蒙古可汗派使者送來和親文書,指名要太子胤礽入贅草原。朝野震動,而孝莊聽聞此事後竟無半分怒意。
「太子乃國本,豈能遠嫁蒙古?」康熙試探道,「朕已命人備下厚禮回絕。」
孝莊的手忽然一頓,剪刀哢嚓一聲剪斷了一朵盛開的海棠。花瓣飄落,像極了那年赫舍裡咽氣時從她指間滑落的帕子。
「赫舍裡最愛這株海棠。」孝莊低聲說道,眼神飄向遠方,「她走的那年,花開得格外好。」
康熙胸口一緊。赫舍裡——他的元後,胤礽的生母,離世已近二十年。如果不是孝莊提起,他幾乎忘了這株海棠是赫舍裡親手所植。
「皇祖母今日怎麼想起這個?」康熙走近幾步,忽然注意到孝莊手中的剪刀上沾著些微藍色粉末。那顏色太過熟悉——三日前太子突發急症,禦醫從茶盞中驗出的正是這種罕見的藍毒粉。
心跳驟然加快,康熙強自鎮定:「朕記得太子幼時也常來這園子玩耍。」
「是啊,」孝莊微微一笑,眼角皺紋藏康熙讀不懂的情緒,「那孩子像極了他母親,固執又天真。」她彎腰撥弄泥土,「有些根須紮得太深,若不及時斬斷,整株花都會受害。」
就在她撥土的一瞬,康熙分明看到海棠根係中露出半截藍玉扳指。那扳指他認得——赫舍裡生前常戴之物,隨葬時明明已放入棺中。
冷汗順著脊背滑下。二十年前赫舍裡產後虛弱而亡,他一直以為是天命難違。如今這扳指出現在此,剪刀上的毒粉又與太子所中之毒相同……
「皇帝臉色怎麼這樣難看?」孝莊關切地問,伸手欲撫他額頭。
康熙不著痕跡地退後半步:「無妨,許是昨夜批閱奏摺熬得晚了。」他目光掃過那半截扳指,又迅速移開,「蒙古之事,朕自有主張,不勞皇祖母費心。」
孝莊笑容不減:「皇帝日漸精進,老身自然放心。隻是……」她忽然壓低聲音,「有些事,該放手時需放手。」
回養心殿的路上,康熙耳邊回蕩著孝莊的話,眼前浮現出太子蒼白的麵容。三日前太子突發急症,若非禦醫及時救治……他不敢再想下去。
「李德全。」康熙喚來心腹太監。
「奴纔在。」
「去查查赫舍裡皇後的陪葬品名錄,特彆是那枚藍玉扳指。」
待李德全退下,康熙獨坐案前,展開蒙古可汗的國書。文書措辭恭敬,卻透著不容拒絕的強硬。更蹊蹺的是,信中提及「舊約」二字,可他從未與蒙古有什麼舊約可循。
窗外忽然傳來輕微響動。康熙警覺抬頭,隻見一隻信鴿掠過宮牆,朝慈寧宮方向飛去。他眯起眼——孝莊何時養起了信鴿?
夜深人靜時,李德全匆匆回報:「皇上,奇了!陪葬名錄上確有藍玉扳指一枚,但……」他聲音發顫,「先皇後梓宮去年曾遭雷擊,守陵人報說有小修,孝莊太後親自過問此事。」
康熙指節發白。去年?正是太子開始監國理政之時。
「去查慈寧宮近半年的信鴿往來,特彆是與蒙古方向的。」康熙沉聲命令,「另外,加緊監視太子身邊的人。若有異動,立刻稟報。」
李德全領命而去,康熙卻依舊無法平靜。他起身踱步,腦海中思緒紛亂。太子是他精心培養的繼承人,如今卻被捲入這場陰謀之中。而孝莊,那個他一直敬重的祖母,究竟隱藏了多少秘密?
翌日清晨,康熙召見太子胤礽。胤礽麵色尚顯蒼白,但精神已恢複許多。
「兒臣參見父皇。」胤礽行禮。
康熙擺手示意他免禮,目光複雜地打量著他。「身體如何?」
「已無大礙,多謝父皇關心。」胤礽答道,語氣恭敬卻不卑不亢。
康熙沉默片刻,緩緩問道:「你可知蒙古使節之事?」
胤礽神色微變,顯然早已聽聞。「兒臣略有耳聞。但此事關係重大,兒臣不敢妄議。」
康熙點點頭,心中稍安。至少太子並未因病糊塗,仍保持著應有的謹慎。
「朕不會讓你去蒙古。」康熙語氣堅定,「你是我大清未來的希望,無論如何,朕都會護你周全。」
胤礽眼中閃過一絲感激,但隨即隱去。「兒臣明白。隻是,父皇是否考慮過……背後之人?」
康熙心頭一震。他沒想到太子會如此敏銳。果然,這些年的教導沒有白費。
「你有何想法?」康熙試探道。
胤礽猶豫片刻,低聲說道:「兒臣隻是覺得,此事或許並非蒙古單方麵提出。若有人借機挑撥,其用心不可不察。」
康熙深深看了他一眼,沒有接話。他知道,太子已經察覺到其中的異常。但此刻還不是攤牌的時候。
送走太子後,康熙再次來到禦花園。那株海棠依舊靜靜佇立,彷彿在等待什麼。他蹲下身,仔細檢視海棠根部的泥土,果然發現更多被翻動的痕跡。
「皇上。」一道熟悉的聲音從身後傳來。
康熙轉身,見是李德全。「查到什麼了?」
「回皇上,慈寧宮確實有信鴿頻繁往來,且大多飛往西北方向。」李德全壓低聲音,「另據守陵人透露,去年修繕梓宮時,孝莊太後曾親自到場,並帶走了幾件陪葬品,其中包括那枚藍玉扳指。」
康熙握拳,指甲深深嵌入掌心。他已經可以確定,孝莊與太子中毒一事脫不了乾係。但為何?她究竟想要什麼?
就在此時,一陣風吹過,海棠花瓣紛紛揚揚飄落。康熙的目光落在地上,忽然發現一片花瓣背麵似乎沾著什麼東西。他拾起一看,竟是細小的字跡。
「若想保全太子,三日後午時,乾清宮密室見。」寥寥數語,卻讓康熙心頭一凜。
這是孝莊的筆跡。
三日後,康熙如約來到乾清宮密室。室內昏暗,隻有桌上一盞油燈搖曳著微弱光芒。孝莊坐在陰影中,神情莫測。
「皇祖母找朕何事?」康熙直截了當地問。
孝莊笑了笑,將一封信推到他麵前。「開啟看看。」
康熙拿起信,快速瀏覽內容,臉色逐漸陰沉。信中詳細記錄了太子監國期間的一些不當舉措,以及幾位重臣對太子不滿的言論。最後,還附有一份名單,上麵列滿了支援太子的官員姓名。
「這是什麼意思?」康熙冷冷問道。
「意思是,」孝莊站起身,目光如炬,「如果太子繼續留在京城,遲早會引發更大的動蕩。不如順水推舟,讓他去蒙古,既能化解危機,又能為大清爭取盟友。」
康熙咬牙:「所以你就用毒藥威脅朕?」
孝莊歎息一聲:「皇帝,老身不過是想為大清謀一個更好的未來。你年輕時也曾做過類似的決定,難道不明白嗎?」
康熙攥緊拳頭,內心掙紮不已。一方麵,他無法容忍孝莊以這種方式逼迫自己;另一方麵,他又不得不承認,她的話並非毫無道理。
「朕需要時間考慮。」最終,康熙沉聲說道。
孝莊點點頭:「老身給你三天。三天後,若無答複,這份信就會出現在蒙古使者的手中。」
離開密室後,康熙獨自站在乾清宮外,仰望夜空。星河璀璨,卻照不亮他心中的迷霧。他突然意識到,這場權力的遊戲,遠比他想象的更加殘酷。
接下來的三天,康熙徹夜未眠。他反複權衡利弊,試圖找到兩全其美的辦法。然而,無論怎麼選擇,都註定要付出代價。
第三天清晨,康熙終於做出決定。他召集群臣,宣佈將派遣使團前往蒙古商談和親事宜,但並未明確提及太子。
與此同時,他暗中佈置了一場針對孝莊的調查。他需要證據,證明她不僅涉及太子中毒事件,還與蒙古使者勾結。
一場更大的風暴,正在醞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