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娶夫在精也在多(女尊) > 北方來犯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娶夫在精也在多(女尊) 北方來犯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朝廷的任命很快下來,雲瑤一甲探花的身份,毫無懸念地被授予了翰林院編修之職,正式開始了她的仕途生涯。

翰林院,素有儲相之稱,乃天下文人士子心之所向,清貴無比。

入院之初,雲瑤便深感此地非同凡響。

庭院深深,古木參天,處處瀰漫著書香墨韻和一種近乎凝滯的莊嚴氣息。

同僚皆是科舉佼佼者,或滿腹經綸,或背景深厚,行走其間,需得步步留心,字字斟酌。

雲瑤深知自己根基尚淺,又揹負著太傅門生與新科探花的名頭,更需謹言慎行。

她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修撰典籍、整理文書的工作中,宵衣旰食,兢兢業業。

無論是枯燥的檔案校勘,還是為陛下草擬尋常詔敕,她都一絲不苟,力求完美。

其文筆華美流暢,見解時有新意,很快便在同僚中贏得了勤勉踏實、才學出眾的評價。

她也注意與同僚維持良好的關係,但分寸掌握得極好。

不卑不亢,既不過分熱絡捲入可能的派係紛爭,也不特立獨行顯得孤傲難近。

日常公務協作,詩酒唱和,她皆能應對自如,但卻從不輕易與人交心,更不私下往來過密。

然而,有一人對待她的態度卻格外不同,那便是翰林院掌院學士,李翰卿。

李學士年近五旬,學問淵博,德高望重,對雲瑤卻表現出超乎尋常的賞識與熱情。

不僅時常當眾稱讚她的文章“深得古意,又有新聲”,更會在處理一些重要文書時,特意點名讓她參與,給予指點。

“雲編修年輕有為,假以時日,必成大器啊!”李學士時常拍著雲瑤的肩膀,笑容和藹,語重心長。

若是尋常初入官場的年輕人,得掌院院士如此青眼,怕是早已受寵若驚,感激涕零,恨不得立刻投效門下。

但雲瑤經曆了太多,從家破人亡到寄人籬下,從科場沉浮到窺見冤案冰山下的凶險,她早已不是那個輕易會被表麵熱情打動的天真學子。

李學士的過分熱情,反而引起了她的警惕。

她深知在這波譎雲詭的官場,冇有無緣無故的賞識,她依舊對李學士恭敬有加,感謝其提點,但在公務之外,卻始終保持著恰到好處的距離,絕不深入私交,更不輕易表態。

這份超越年齡的沉穩與謹慎,倒讓李學士對她更加欣賞。

在翰林院這座帝國的文翰中樞,雲瑤得以更近距離地觀察和接觸到帝國的權力核心人物。

其中最令她欽佩的,便是當朝首輔,文華殿大學士,林芮。

林首輔年過半百,卻依舊精神矍鑠,思維敏捷。

她並非科舉正途出身,卻能一步步登上權力巔峰,其政治智慧與手腕可想而知。

每逢朝會議事,或是在某些典禮場合見到林首輔,她總是氣度雍容,舉止沉穩,麵對複雜政務,往往能一針見血,切中要害,令雲瑤歎爲觀止。

在雲瑤眼中,林首輔便是她理想中的國之柱石,臣之楷模。

她將首輔視為榜樣,潛心學習其處事風範和奏對技巧,甚至私下寫了不少文章,讚揚首輔“老成謀國”、“砥柱中流”、“調和鼎鼐”的功績與德行。

恰逢林首輔壽辰,雖非整壽,但門下官員及眾多欲攀附者自然少不了賀壽之禮。

雲瑤也精心準備了一份賀禮,並親自撰寫了一篇駢四儷六、文采斐然的賀詞,極儘敬仰頌揚之能事,通過翰林院的渠道恭恭敬敬地遞了上去。

她並未期望首輔會注意到她這個小小的編修,隻覺得能表達一番敬意,於願足矣。

然而,就在雲瑤沉浸於翰墨書香,仰望著首輔這般楷模,以為朝廷便是這般運轉之時,冰冷的現實卻給了她沉重一擊。

邊境六百裡加急軍報如同雪片般飛入京城!北方匈奴趁秋高馬肥之際,屢屢犯邊,鐵蹄所過之處,村莊焚燬,百姓被屠戮劫掠,邊關將士死傷慘重,形勢岌岌可危!訊息傳來,朝野震動,人心惶惶。

雲瑤在翰林院也能感受到那種山雨欲來的緊張氣氛。

她本以為如此國難當頭,朝廷必會迅速反應,調兵遣將,全力禦敵。

而作為百官之首的林首輔,更應宵衣旰食,憂心國事,拿出雷霆手段。

然而,她所見所聞,卻讓她目瞪口呆。

林首輔依舊按部就班,甚至府中飲宴笙歌都未曾稍減。

對於邊境急報,她的態度竟是“匈奴癬疥之疾,曆來如此,不必大驚小怪”,主張以“撫”為主,強調國庫空虛,不宜大動乾戈,隻令邊將“嚴守關隘”,並未提出任何有效的退敵之策,甚至有意無意地壓下了幾位將領請求主動出擊的奏章。

一邊是邊關烽火連天、百姓慘遭荼毒,一邊是首輔府邸鐘鳴鼎食、一派歌舞昇平!這種巨大的反差,像一記響亮的耳光,狠狠扇在雲瑤臉上,將她對林首輔的所有崇拜和幻想擊得粉碎!所謂“老成謀國”,原來竟是如此的麻木不仁、苟且偷安?所謂“砥柱中流”,原來就是這般罔顧民生、漠視國難?一股強烈的失望和憤怒湧上雲瑤的心頭。

她難以理解,為何身居如此高位,肩負天下重任,卻能對眼前的慘劇無動於衷?一日,她終於按捺不住,在與翰林院掌院學士李翰卿單獨處理公務時,尋了個機會,語氣沉重地試探著問道:“院士,如今北疆危急,烽煙四起,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我等身為朝廷官員,食君之祿,難道……難道就隻能在此埋首故紙堆,無所作為嗎?翰林院掌天下文脈,難道不該為民請命,上書言事?”李翰卿正在批閱文書的手微微一頓,抬起頭,目光深邃地看了雲瑤一眼。

她並冇有直接回答,臉上反而露出一絲難以捉摸的、甚至是帶著些許憐憫的笑容,她放下筆,緩緩道:“雲編修,年輕人心懷天下,是好事。

隻是……這朝堂之事,錯綜複雜,並非非黑即白。

匈奴之患,由來已久,非一朝一夕可解。

首輔大人……自有她的考量。

”她頓了頓,意味深長地補充了一句,聲音壓得極低:“有些事,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亦或者……是不願為也。

雲編修,做好分內之事,靜觀其變吧。

”說完,她便不再多言,重新拿起筆,彷彿剛纔那番對話從未發生過。

雲瑤怔在原地,品味著李院士那番語焉不詳卻又暗藏玄機的話。

“非不能也,是不願為也?”為何不願?有何隱情?“靜觀其變”?難道要眼睜睜看著邊境百姓任人宰割嗎?一股巨大的無力和冰涼感包裹了她。

她忽然意識到,這看似莊嚴肅穆的翰林院,這波瀾不驚的朝堂之下,隱藏著多少她無法看透的暗流與算計。

她所崇拜的偶像轟然倒塌,而她所期待的為國為民,似乎在這巨大的官僚機器麵前,顯得如此蒼白無力。

她的滿腔熱血,第一次感受到了現實徹骨的寒冷。

前路迷茫,她該如何自處?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