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鬥江湖路 第1450章 梳理雷區
而且,秦勉還向胡步雲承諾,在完成這個任務的過程中,可以調動研究所任何資源,需要誰提供什麼資料,需要去哪個地方補充調研,隻要胡步雲開口,張雷和喬飛白必須無條件協調到位。
這還能說啥,胡步雲隻好握著秦勉給的尚方寶劍,硬著頭皮開始乾活。
好在有張雷和喬飛白兩個得力幫手,人家是正經八百的博士,專業功底深厚,寫的報告引經據典,模型圖表信手拈來。
胡步雲琢磨著,這個報告不能像研究所裡那些高深莫測的論文,得說人話,得讓上麵製定政策的人,尤其是那些可能要去執行的地方大員們,一看就明白要害在哪,難點在哪。
第一步,他得把張雷和喬飛白攏住。
“秦老師點了我的名,我推不掉。但這事兒,沒你倆,我玩不轉。”胡步雲姿態放得很低,“我是這麼想的,報告分成三塊:一是說清楚為啥非得轉,也就是你們理論上的現狀分析,二是轉移的時候可能會出啥幺蛾子,也就是轉移的難點和雷區,第三是怎麼能轉得順當,也就是具體怎麼操作的建議。前兩塊,你倆是主力,資料、模型、理論支撐,全靠你們。最後那塊建議,特彆是怎麼落地、會遇到哪些具體麻煩,我來負責往裡填東西。你們看行不行?”
張雷和喬飛白對視一眼,沒反對。
胡步雲這個分工還算實在,承認了彼此的優勢。
張雷推了推眼鏡:“胡組長,現狀和難點分析我們可以做,但你說的雷區和具體麻煩,確實需要你的經驗。”
胡步雲笑著道:“所有的困難咱們三個人商量著解決,儘量不把困難上交給秦教授。秦教授不是說了嘛,咱們可以調動研究所所有的資源,在辦公室解決不了的問題,咱們就下基層,到地方上找答案,一個地方不行就多去幾個地方,直到找到答案為止。”
三人算是找到了合作的基點。張雷和喬飛白負責搭建報告的骨架和血肉,用資料和理論分析產業轉移的必要性、緊迫性以及宏觀層麵的障礙。胡步雲則負責往骨架裡填充“免疫係統”,一些現有政策條文覆蓋不到的、基層操作中必然或可能出現的具體問題、地方博弈、人性弱點以及應對這些“暗礁”的實操建議。
這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真難。為使報告具備可操作性,他們僅清理各省市的產業目錄和環保指標,進行分門彆類,避免同質化競爭,就花了半個月時間。
尤其是環保這一塊,胡步雲可以說是嚴防死守。因為他知道,防止高汙染轉移是紅線,任何產業,轉移到任何地方,底線是必須達到國家超低排放標準。此舉就是防止有的地方為了拉專案、衝gdp,去沿海招商引資連命都不要了。沿海淘汰的舊裝置,換個殼子,資料可能就達標了,到了內陸地區監管可能就跟不上,或者地方上故意睜隻眼閉隻眼。北川省建安市以前就吃過這種虧,引進個化工廠,環評做得漂亮,實際生產汙水半夜偷排,查起來扯皮不斷。實際操作中光靠嚴格監管、鐵腕執法根本不夠,得從源頭上堵住漏洞。
胡步雲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裡幾個月,腦子裡像放電影一樣閃過在北川、在建安、在蘭光經曆過的種種:招商時饑不擇食引進高汙染企業後被老百姓堵門的窘迫;不同市縣為了搶同一個專案互相壓價、許諾空頭支票的內耗;上麵壓下來的招商引資指標,地方為了完成硬塞,結果企業水土不服很快倒閉,留下一地雞毛;還有一些企業老闆有更深的算盤,打著投資建廠的旗號,實則是到處圈地、套政策補貼。
胡步雲根據自己過去掌握到的情況,結合在沿海調研瞭解到的老闆們的擔憂,比如供應鏈斷裂、熟練工難招、地方營商環境差異等,一條條梳理產業轉移的雷區。
比如甩包袱式的轉移。沿海地方可能把淘汰的、高汙染高能耗的、技術落後的產能,包裝成產業轉移專案,推給中西部地區。因此建議產業轉移承接地建立更嚴格的產業準入負麵清單和環保一票否決機製,不能隻看投資額和gdp。
比如畫餅充饑式的承接。一些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地方為了政績,極有可能盲目承諾土地、稅收、配套等優惠,落地時無法兌現,導致企業陷入困境。所以需要建立承接地政府履約能力評估機製,引入第三方監督協議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