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穿越,我在末世靠爸媽躺贏 第112章 請人溫居
李鶴明舒朗一笑:“知道了,有事會跟你說的,為兄不是左性之人,不會明知危險還往上衝。”
“那就好,時候不早了,大哥快回去睡吧,明日還要開荒。”
李鶴明點頭應好,走到門口腳步停下,腦袋微微偏了幾分,輕聲說道:“還有一件事差點忘了說,雲舟的事我已稟明聖上,此事日後不會成為麻煩。”
李顯富:o.o
送走李鶴明,沒一會兒黃芬也回來了,兩人索性在係統視窗聊天,這樣閨女也能看見。
一家三口這才知道,李鶴明還是帶旨流放的,這事情要是辦好了,回京指日可待啊!
還有李雲舟假死脫身一事,皇帝也是知道的,以後要是回到京城,李雲舟可以光明正大出現。
挺好!
第二日一早,四個男人扛著鋤頭去荒地鋤草、撿石子,黃婉兩妯娌在家收拾家裡,順便做午飯。
農家一天兩頓飯,但李家幾人遭不住,吃慣了一日三餐,冷不丁吃兩頓,還要乾農活,這誰受得住啊,所以幾人商量好了,以後還是一天三頓飯。
一連乾了十天農活,李鶴明李雲景兄弟累得半死,每天苦著一張臉,流放路上都沒這麼滄桑過,就是每天在家洗衣做飯的黃婉也累得不行。
也就是李顯富黃芬兩人吃過大力丹的身體素質一起帶過來了,不然兩人也不能這麼有精力。
不過就算每天乾活沒什麼難度,兩人還是裝出一副疲憊不堪的模樣。
一連乾了半個月,房子都快建好了,五畝荒地才開耕出來,等過段時間種糧食,而宅基地旁邊留的三分自留地,已經被黃芬和黃婉種上了蔬菜。
房子李家建了五間房,都是用泥磚建成,隻房頂鋪的瓦片,院牆同樣是用泥磚壘得高高的。
進門就是一塊百平米的院子,正對大門的是三間正屋,中間為吃飯待客的堂屋,左右兩側分彆是李顯富夫婦和李鶴明夫婦的臥房。
院子東邊為廚房和柴房,東南角搭了茅草棚子給兩頭騾子住,西邊一排三間臥房,其中兩間為李雲景兄弟的,剩下一間給李雲舟備著,哪怕她不來住,反正家裡得有她的閨房。
搬進去的第二天,李顯富一大早就去縣城采買肉菜,怎麼說也是村裡人出力建好的,日後還要在這裡待不少時間,得請人溫居。
到了縣城,李顯富直奔閨女宅子,進門後就從空間去取豬肉雞蛋白菜青菜,而後又拿了兩百斤大米五十斤麵粉出來,全部放在騾車上,這纔有時間拉著閨女說請人吃飯的事。
李雲舟還把之前在府城買的白酒拿了兩壇出來,樂得李顯富齜著大白牙。
“我就過來看看你,順便和你說聲家裡請吃飯的事,對了,家裡給你備了一間房,是你大伯大伯母主動說的,我和你媽都沒來得及說,你有空就回家裡住住,反正關了院門也沒人知道你在。”
李雲舟喜滋滋應好:“那等你們忙過這段時間我就回去,陪你們多住一段時間,以後也可以常回去看你們。”
“行啊,想什麼時候回就什麼時候回,想住多久就住多久,行了,不跟你說了,家裡還等著我回去呢,你在縣城記得把那個保護罩拿出來用,注意安全。”
李雲舟起身送老爸出門:“我這兒用不上,倒是你們應該能用上,爸,要不你拿去用吧。”
李顯富牽著騾車小心出門走到巷子,擺手拒絕:“村裡更用不上,回了啊。”
李雲舟靠在門柱子上,看著李顯富身影消失纔回去。
李家溫居請了來幫忙建房子的人,村長戚存糧家自然也請了,不但如此,為了不讓家裡兩個女人做飯累著,李顯富特意帶了一包點心去村長家,請村長妻子幫忙做飯,同時還另請了村裡兩位婦人。
有酒有肉,這場溫居飯吃得眾人津津樂道。
溫居飯後,李家幾人住進新房子,雖說不是青磚大瓦房,但怎麼說也是在這嶺南偏僻之地有了個落腳之處,算是個家吧。
空落落的心一下落到實處了。
李顯富一家三口有過一次穿越經驗,反倒沒什麼感觸,反正總有一天會離開,沒有李鶴明一家四口那麼感慨。
晚上臨睡前,李顯富同李鶴明幾人說了李雲舟在縣城買了宅子的事,順便把地址說了一遍。
李雲霖兩眼亮晶晶:“二叔,妹妹真的在縣城買了宅子?”
李顯富笑嗬嗬點頭。
李雲景:“住縣城挺好,至少比村裡穩妥些。”
李鶴明更是笑容滿麵:“挺好挺好,等把地種了,去縣城看看我們雲舟的宅子。”
“那孩子買的宅子不算大,不過住下我們幾人綽綽有餘,到時候一起去縣城多住幾日再回,省的那丫頭想我們了。”
李鶴明等人連聲應好。
之後幾日,一家六人齊齊出動,在地裡乾得熱火朝天,和村裡其他人一起種了五畝糧食,每天拖著沉重疲憊的身體回家,心裡卻覺著充實。
李雲霖時常去地裡看自己種的莊稼,都是自己辛勤勞動的成果,眼巴巴等著莊稼茁壯成長,再親口吃上由雙手創造的‘果實’。
李雲舟期間去過一次桂花村,隻住了一晚上,實在是村裡人太熱情,時常有人到家裡,這個送把菜,那個送點地瓜的,第二天晚上李雲舟就摸黑回縣城了。
還是等他們去縣城找自己吧。
忙完地裡的活兒,李顯富就帶著李鶴明幾人去縣城找閨女了,離村時碰到戚存糧,隻說走親戚,過幾日回。
這讓戚存糧心裡更堅定了李家有後台。
不然誰家剛從外地落戶到村裡,沒多久就去走親戚的,一家子全都去不說,還一去好幾日纔回,腦瓜子想想就知道不是去尋常親戚家。
否則誰家有空房能住下李家六口人的。
戚存糧越琢磨越覺得自己真相了,打算日後對李家幾人再客氣關照幾分。
反正與人結善也是與己便利。
這還是讀書的小兒子說的呢,戚存糧一直記在心裡,覺著這句話簡直說得太有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