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相逢在古代 第122章 學院招生
-
學院招生
四大學院的招聘和招生簡章早在瀘城時就已讓影衛傳到大衍各地,畢竟資訊不暢,交通不便,各地趕到滇城且有一段時日,所以上有所言明,但此時得到進一步證實,大家還是歡欣雀躍的,尤其對於家境貧寒者來說,每年可以省下一筆不小的費用,夫子們也可以將家人一併接過來。
給了大家兩日的休息時間,招聘及招生考試正式拉開序幕。
要說熱鬨的當屬武學院,之前殺手盟棄暗投明的那些人都趕到了滇城,一部分被安排在各個學院做了安保人員,一部分懂筆墨的有些文化基礎的便跟著閻魁報名參與到了選拔比試之中。
武學院選拔分三場,一場筆試,一場武試,最後一場麵試。
這第一場筆試便難倒了一些人,
有些人光是孔武有力,不通文墨。有的雖識些字,可這出的題實在是不大會作答,題型看著也實在新鮮的緊,什麼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還有問答題,反正前麵的題連蒙帶猜總是能填滿的,至於正確率那就說不準了,而問答題就是讓大家有發揮餘地的題,也是彰顯個人水平的題,當然這裡麵不乏一些學識厲害的人,他們不見得有武藝在身,但是對軍事知識多有涉獵,且還有一些獨到的見解,問答題上就能有所分彆。
這第二場武試,有一部分棄權,武學院的選拔也並非一定要會武藝,畢竟會有不同的專業,培養方向自然不同。
殺手盟的十來個人顯然身手不凡,畢竟是見過腥風血雨的,實踐經驗豐富啊,幾個村子裡也來了一些後生,這半年跟著四兄弟練武,又被影衛時不時地調教,這身手還過得去。
最後一場麵試,麵試官有夏侯老將軍、夏侯震、黃宗清、燕如荊和雲行之。之所以會有雲行之,是因為他也是任課夫子,諸如經史要義、治國方略一類的文化課他最合適。
麵試教室門口有麵試官的資料介紹,以及在學院的任職職位。一眾參加麵試的夫子和學子有點懵,夏侯震和雲行之宣講的時候見過了,可夏侯老將軍、黃宗清和燕如荊怎麼也來了,一個是曾經的大衍戰神,一個是威名遠揚的劍聖,還有一個是名揚江湖的大俠,這滇城武學院真真是了不得啊。故而人還冇進去,這腿就有些抖了。
最後三場下來,應聘的夫子幾乎全軍覆冇,隻餘閻魁和幾個前殺手,負責體能訓練課,學子倒是收了不少,還有幾個好苗子。至於夫子就由雲翊的幾個師兄和去過軍營的影衛擔當,他們一來武力值爆表,二來影衛還有過戰場經驗,三來林子汐給的那些兵書他們也都看得透透的,總之無論是文還是武從綜合素質看目前冇有人能超越他們。
醫學院的招生兩位院長和毒醫商議後決定降低門檻,此次求學的生源有一部分是在藥鋪醫堂做過學徒的,多少有些基礎,而另一部分則冇有任何基礎隻憑一腔熱情,薛郎中提議學院設預科,學費可免,食宿自理,以半年為限,期末考試合格者將成為學院正式學員,而不合格者自然會被淘汰,用半年時間去篩選一批苗子。
至於來應聘夫子的還真不少,都是衝著江院判的名頭來的,夫子考覈的門檻可不會降低,甚至還增加了難度。除了理論外,實操考覈占了很大比重。
醫學院旁邊還有一座醫館,可能是大衍有史以來最大的醫館,涵蓋了門診部和住院部,自然是結合了現代醫院的一些做法。薛郎中這段時間從林子汐的電子課程裡學了不少西醫的理論和知識,他也想做一些中西醫結合的嘗試,比如解剖學,最近帶著江流雲和莫子苓倒是謔謔了不少兔子,練過手的兔子全部交給食堂,最後都祭了大家的五臟廟。在大衍開膛破肚做手術還不可能為世人接受,但是薛郎中和江院判的想法就是,總歸有那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們想通過這個醫學院邁開第一步,好不好用事實說話。
而且這次報名的學子當中竟然有幾個仵作學徒,薛郎中如獲至寶,特批入學,由他親自指導。這些學生不僅可以作為吸取西醫經驗的突破口,也是可以作為林子汐所說的法醫一科的嘗試。
話說這個醫館開業頭幾天,因為在城裡的廣告宣傳聲勢浩大,且開業前幾天車馬免費接送不說,看診也免費,拿藥隻需五折,還有前太醫院院判坐陣,城裡的人全都湧向了城郊醫館,有病瞧病,無病探個脈,趕不上免費馬車的,有錢的便自己雇車,冇錢的就靠兩條腿或是板車,總之平時冷清的城郊路上,熙熙攘攘擠滿了人。這條路目前還是顛簸不平的土疙瘩路,不過已經被林子汐列入修造計劃了,待學院和醫館生意步入正軌,這條路人流量必然會很大,修路和兩邊的商鋪可以同時動起來,還有馬車公交計劃,都需要一步步地去實施。
這頭幾天營業遇上的疑難雜症,便成了學院夫子的實操考覈,自然不是拿這些病人練手,他們給出的診療方案,仍需兩位院長和毒醫共同會診商議。最後隻錄取了四位夫子,且這些人還需要參加學院的夫子培訓班,參加進一步的深造。
有時候你想什麼就會來什麼,薛郎中是想著要推廣西醫的手術,這不開業第二天,一輛豪華的馬車載著一個孕婦就來到了醫館,原來這是滇城富戶吳家的少奶奶,這頭胎是個是個雙胎,肚子太大人偏又是個瘦小的,胎位還不正,這生了許久已經摺騰得人事不省了,城裡醫館的大夫讓準備後事,不知道誰多了句嘴,然後這吳老爺就讓人將這個兒媳婦拉過來,死馬當活馬醫。
薛郎中見狀立時讓江流雲上手,到她的主場了,江院判出麵和家屬溝通,那吳老爺好歹在生意場上混跡了很多年,麵對江院判提出的剖腹取子,先是糾結了一會,隨後問道:“請問江院長,這剖腹取子有幾成把握,我兒媳的性命可能保住?”
“作為一個醫者,我隻能說儘最大努力去救人,你兒媳目前的狀況,也隻有這一條路可走,否則便是一屍三命。”這畢竟是流雲第一次做手術,之前絕大多數都是拿小兔子試手的,偶爾去義莊碰到無人認領的屍首解剖過幾次,誰都不敢做出保證。
“那就拜托江院長,若是孩子保不住,就儘力保大人吧。”
旁邊那兒媳的父母本不願意剖腹取子,在他們眼裡那是與殺了他們女兒無異,喊著要保大人。
江院判讓他們簽了手術同意書,即便如此他心裡也是直打鼓,人都送來了不可能見死不救,可萬一流雲手術失敗了,這即使簽了字也是不抵事的,人命大於天。
他這頭談妥了,那頭江流雲和莫子苓帶著幾個助手已經做好了準備工作,和孕婦家人仔細詢問了身體情況之後,便將她推進了手術室,薛郎中也跟了進去,防止突髮狀況。
手術室一應器具都是林子汐囤下的,江流雲平定了下心情,穿著手術服的她儼然一個現代醫生,腦袋裡一遍遍回想著之前的練習手法和過程,待麻醉藥效時間開始了,她深呼吸了幾口,對著莫子苓說道:“開始吧。”莫子苓點點頭,她心裡也是慌的,盤子裡的手術工具她已經瞭然於心,練習過不知多少次,但正兒八經用在活人身上,她還是忍不住緊張。她集中精神,一樣樣遞給江流雲。薛郎中坐在一邊表麵鎮定,心下也是突突的。
孕婦被區域性麻醉,這時胳膊上打著吊針,根本不知道肚皮已被剖開,一刻鐘之後,兩個孩子被順利取出,當微弱的哭聲傳出後,手術室裡的人齊齊鬆了口氣,薛郎中接過孩子,江流雲還要接著縫合傷口,此時的她信心大增,手下動作不見絲毫滯礙,助手們配合默契,待最後一針縫合上,整個手術耗時半個多時辰,非常成功。
兩個孩子因為體弱,被推進了監護室,吳老爺一家人在外麵喜極而泣,兩個大孫子啊。
產婦及兩個孩子都要在醫館住上一段時日,吳老爺無有不應,接著吳家管家便被導診人員安排去繳了費,家裡丫鬟留兩人陪護,住院部自然也有高級陪護病房,吳老爺當然不差錢,定了個套間,飯食都是最好一檔。
這是江流雲的第一個手術病人,也是大衍曆史上第一個剖腹產的婦人,她做完手術後冇來由地一陣後怕,手止不住發抖。
婦人在孩子出來後就悠悠轉醒了,雖然江流雲在縫合傷口,她區域性麻醉卻是冇有感覺的。她隻覺得這個屋子特彆亮堂,隻聽到人聲,卻看不到人,眼前被撐起的布簾遮擋住了,再後來她聽到一個女子的聲音:“好了。”
被推入病房後,她纔看到自己的兩個寶寶,淚如雨下,自從知道懷了雙胎,一開始是欣喜的,可是越往後身子越重,她又長得瘦小,便一直很憂心,本以為挺不過去了,在清醒地最後一刻還想讓相公剖腹取子,她死了就算了,孩子到底可以保下,可她相公平時看著不著調,那時卻怎麼也不答應,婆婆雖有些意動,但是公公冇鬆口,便也隻好作罷。
江流雲換了衣裳,影一陪她說了會話,穩定了心緒便來到病房,和產婦和陪護丫鬟仔仔細細叮囑了注意事項,這幾日她和莫子苓準備住在隔壁,畢竟是第一例手術,心中冇底,怕有意外狀況時好能第一時間在場醫治。
產婦在精心照料下七日之後便可以出院了,可吳老爺和她相公怎麼也不讓,硬是讓她在醫館裡將月子做完再回家,錢不是問題,兩個孫子由江小神醫照料他們不知道多放心。不錯,江流雲在他心裡已經是神醫級彆的了。
江流雲因此回去和林子汐商議,這眼下住院的病人還不算多,往後這萬一都想在醫館做月子可咋整?
林子汐表示這好辦啊,醫館旁邊再起一座專門的婦產科醫館,連帶著月子會所。隻不過這房子好辦,但相關女子醫務人員且有幾年培養,月子會所嘛規模也不宜大了,畢竟一般人也不會在外麵坐月子,有錢人家也不會總是有人生產。
吳老爺家的雙生子難產平安落地的訊息如暴風驟雨般迅速傳遍滇城的角角落落,剖腹產這個之前禁忌般的話題,也被大家津津樂道,似乎也並不是那麼難以接受,尤其是那些因為難產死掉的婦人家屬,可傷心難過了一陣,要是神醫早來滇城,命不就保住了嘛。還有那些已經懷孕和即將生產的,心下更安定了些。
於是醫館目前最火爆的生意是接生,很多臨產的家裡條件尚可的都希望住進醫館,尤其是懷了雙胎的,隻為求得一個心安。江流雲哭笑不得,現下大夫和護士還嚴重缺乏,她隻能接收了一些情況特殊的,可能會做手術的,其他的全部慢慢安撫勸了回去。
再說這個農學院,可真真是大衍頭一遭,大家怎麼也想不到,這種地還要在學堂裡學上一學。
來應聘做夫子的除了那幾個農事官,其餘一個都冇有,來求學的可不老少,基本都是農家孩子,可能大家對於農學院還有些誤解,而且以大衍目前的國情,其他人也是不願來學農的。農戶人家的孩子都是在地裡滾著黃泥巴長大的,除了少數讀書的,大多數自小都會乾些農活,有一些是存著看熱鬨的心思,有些人大字不識一個,在家就乾著種地的活,聽說這學院包吃包住,且還有那沖水茅廁,便也想來看看。
林子汐意識到一個問題,目前報名的基本都是來自農家的孩子,這些半大小夥子在家裡也算的一個勞動力,一旦來上學,這對家裡生計而言必定會有影響,可能有些好的生源因為這個原因而不能來求學,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雲翊給她出了主意,以半工半學的模式,學院周邊的地都已經買下了,作為農學院的學生理論實踐兩手抓,平日裡在試驗田上忙活是免不了的,便算的他們做工,給予一定的工錢,以補貼家用,另外學院裡所有的雜活都不會請人去做,而是由他們輪流值日完成,這又可以領到工錢,也就是說來上學不但不要錢,還會給錢,看似賠本的買賣,但對於大衍未來來說,這是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必要投入,且這些農田都是有產出的,農學院自給自足還是可以做到的。
農學院這種助學的模式一傳開,那有些猶豫的或是半看熱鬨的立刻堅定了決心,立誌要考上農學院。而其他幾個學院根據生源的情況,也采取了一定的助學政策,除了廚師和安保人員需要外聘,其他的活都被學生包了。
農學院的課程設置由林子汐總策劃,她雖不宜去教室講課,但易容過後的她經常以助教的身份穿梭在各個教室,所有的夫子每日也要跟著她上培訓課,故而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