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轉職寶藏獵人 第251章 姹紫嫣紅上
-
經過一段時間的長途跋涉,我們終於抵達了令人談之色變的三不管地帶“死之黑獄”,即人們常說的“流氓天堂”。一路走來,因是急行軍,大家都未能好好休息,所以一到目的地,那個領頭人便帶領我們找了一家上等客棧住下。
半夜時分,趁眾人皆已入睡,我結跏趺坐,雙手結成獨鑽印,結合天地靈力,進入降三世三昧耶會之境。口頌《金剛薩心咒》,進入金剛持的境界,都攝六根,令淨念相繼。
佛家唸佛時,需至誠懇切地以“阿彌陀佛”這句聖號,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牢牢抓住,使其安定不動,如此方能安然入定。我們的六根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其中意根猶如頑猴,習性難改,躁動不安。想要讓它安靜下來,不起妄念,實非易事。然而,若不將其攝住使之安定,便無法入定,無法開啟智慧,更難以成就佛道。在這六根之中,尤以意根和耳根最難攝持。
若要攝持六根,可采取相應方法。眼睛閉上,不看外物,便可攝住眼根;口持咒語,便可攝住舌根;鼻子不聞異味,便可攝住鼻根;身體不接觸外界環境,便可攝住身根。
然而,人的耳朵極為靈敏,即便聲音來自極遠之處,也能清晰聽聞,甚至隔著一座大山的聲音亦能捕捉到,故而外界的噪音極易讓人感到心煩意亂。
至於意根,想要攝持它則更為困難。即便不想讓它產生意念,念頭仍會不由自主地從心底湧現。這是為何呢?這是曆經多生曆劫所形成的習氣,它早已習慣了不斷運作,若不活動便難以自持。在佛經中,這種現象被稱作“作意”,也是法相宗所提及的五個遍行心所——意、觸、受、想、思中的第一個心所。它存在於八識之中,時刻都在蠢蠢欲動,宛如潺潺流水,永不停歇,因此被稱為“流注生滅”。這種狀態極為細微,隻是我們平日裡難以察覺罷了。
但最為關鍵的還是要做到心空。修行的目的在於跳出三界、超脫五行,所以必須放下一切,方能踏上入道之途。相比出家人,在家人多了一重阻礙,由於有家庭的牽絆,煩惱也隨之增多,一件事尚未解決,另一件事又接踵而至,事務繁雜得令人應接不暇!
打坐時,最為關鍵的是要放下一切,內心需保持清明。一旦念頭浮現,要即刻察覺,但不必理會,也不要心生厭惡或強行壓製。畢竟,厭惡本身便是一種妄心,強行壓製亦不可取,因為壓製無法從根本上消除念頭。就如同用石頭壓草,石頭移開後,草依舊會生長。這種方式不可行,即便將草壓死,人也會變得如土木金石般死板,失去靈動性,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應當采用靈活的轉化之法,而非一味地壓製。當念頭出現時,隻需不予理會,提起咒語,妄念自然會隨之消解。
在打坐過程中,會出現諸多現象,諸如美好的佛、菩薩光明等善像,或是醜惡的魔相,都不要去理睬。有相之物皆為虛幻,一旦著相,便容易著魔。
此外,當你從有相過渡到無相時,身體會發生一些變化,例如感覺身體消失、手腳和頭部消失等,都無需理會。即便出現氣要斷了、頭要爆炸的感覺,也不必驚慌恐懼,這是身心即將脫落的前奏。一旦害怕、警覺,便會前功儘棄,從而出定。
等到修行火候到時,會有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爆炸,此時內至身心、外至世界都會一同銷殞,虛空也會粉碎,本性便會顯現。不過,你不能著相去追求這個爆炸,一旦著相,就會被妄念遮蔽,非但無法引發爆炸,甚至連空境都難以進入。
密宗有一個益處,修行者常常能得到佛菩薩的加被,藉助外界的爆炸聲引發內心的爆炸。但千萬不可刻意去求,更不要去想它何時會來,也不能刻意等待或迎它到來。
打坐定境中出現的一切形象都不必理睬,要做到置之不理。《金剛經》中的警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務必要牢記於心。一切色相都是虛假的,不去理睬就不會有問題。一旦理睬並執著於它,就有陷入魔境的風險。
二果羅漢,前念剛動,後念即覺。雖能不住於相,於覺悟後安穩歸家,但念頭有生起與熄滅,依舊存在生滅變化。所以,仍需經曆一番生死考驗,而後才能了卻分段生死。
因此,開啟本來麵目的人並非意味著大事已了,仍需努力清除習氣,進而達到三果羅漢遇事不動心的境界,甚至更進一步,進入無為之境,達到阿毗跋致的境地,方可算初步完成修行。
有思想、有妄情、有造作皆屬於有為。修行從初地、二地、三地……直至七地,均為有為階段,進入八地纔是無為境界。七地雖已證得無為,但仍存有“無為”的概念,仍有“無為”的痕跡,尚未達到純淨無染。到八地,“無為”的痕跡纔會消除。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自我審視,看看麵對外境時內心是否能絲毫不為所動。若平時仍有妄心起伏,那便尚未達標;在境界中,若執著於外境,那就更不可取。無論何時、無論何處,內心都能空明如洗,能夠隨緣起用而不執著,達到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境界,那纔是真正的開悟。念頭生起而不隨之流轉,親證無為境界,使微細流注徹底消滅,這纔是修行的正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