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全民轉職寶藏獵人 > 第261章 殊途同歸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全民轉職寶藏獵人 第261章 殊途同歸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聖人言:“不偏謂之中,不易謂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有感情衝動之時,然而這種衝動必須控製在一定範圍之內。倘若過度衝動,無論是對他人還是對自己,都會造成傷害。尤其是我們這些修煉之人,更應如此。至於如何才能做到控製情緒,這就需要平日多多培養“浩然正氣”。正氣充足,方能邪不壓正。這便是我常言的儒仙之特點。

望著眼前的情景,我不禁回想起當時與師父探討儒仙時的對話。繼而,我又聯想到“浩然正氣”的修煉。《大學》有雲:“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修身必誠其意。”想到此處,我聯想到自己的情況,竟隱隱約約有相合之處,二者相同之處皆在於煉心。

孟子也曾言,“要培養浩然正氣,讓自己義正詞嚴、剛正不阿,進而神氣旺盛、氣貫天地。這便是地道的修煉了!”我心中念及此,頓時驚歎不已。他們不僅是儒家的先覺者,更是修真的先驅,由儒入仙,可謂真正的儒仙。

原來,文人在讀書、寫字、作畫、演奏音樂的過程中,竟也能進入一種無意識的練功狀態,將意念全然集中於書、字、畫、音樂之上,達到忘我的境界,這與道家靜坐進入虛無之境並無二致。這種修煉方式,不僅能夠提升藝術創作能力,還可攝生養氣,最終實現天人合一。

儒家修煉以“煉心”為核心,著重於道德的淨化與涵養,將“修身”視為“用世”“治世”的根基,強調在“用世”“治世”的實踐中進行“修身”,把“用世”看作“修身”的積累,或者說是“修身”的一次飛躍。

以“修身”為根本,使“修身”“治學”和“用世”三者相互統一,便能達到修煉的最高境界。

相較而言,佛道修真者將自己封閉起來,每日苦思冥想,容易出現偏差,而儒家的修真則是順應自然、水到渠成。

浩然正氣更著重強調的是如何修煉內心,要做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我細細回味著夫子話語中的精微含義:“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能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能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能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能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而這確實是培養真善美浩然正氣的最佳途徑。

師父傳授給我的儒家氣功共有五層,分彆為:“誠意”“正心”“修德”“仁愛”“至善”。儒家尤為注重道德修養,認為唯有做到關愛他人、珍視生命乃至熱愛世間萬物,方能達成人天和諧的境界,即“至善”。為了達成這一做人的目標,需不斷修煉自身德行,剋製不正當的**,讓自己的言行符合當時的禮法道德。

儒家同樣追求強身健體,隻是將修心置於首位,不像佛家和道家那般極為強調個人身體的超凡能力。我們通過道德修養,讓自己處於義正詞嚴、氣吞天地的精神狀態,進而使自身的精氣神保持旺盛。

而儒家的修養,歸根結底是要外顯於自身之外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養淺陋者僅能做到修身、齊家,修養高深者則能夠治國、平天下。國富民安是儒家終生追求的人生目標,也是儒家苦心修煉的成果。

雖然有不少官員貪贓枉法,但大多數官員還是為黎民百姓作出了巨大貢獻。正是由於眾多儒士付出的艱辛努力,纔有了天朝如今的盛況。

修真仿若種花,道家種下的種子綻放出的花朵是“神丹”,佛家培育出的成果是“佛心”,而儒家所孕育出的則應是“儒功”。

儒學的核心為“仁學”。仁學即“仁愛通和之學”,它涵蓋愛、生、通三大原則。“仁學”以愛為基調,以生為目標,以通為方法。其中,“愛”的原則表現為惠及他人、利於他人以及尊重他人;“生”的原則體現為保護生命與生態;“通”的原則表現為人際、族際之間的廣泛交流。隻有踐行“仁”,方能最終達成天下一家、天人一體、通暢無阻、世界大同的境界。

愛、生、通這三大原則不僅適用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同樣適用於人與草木、花鳥、魚蟲、山川的關係。隻要懷揣著愛的心意、生的意願,就能收穫通的成果,即能夠實現與元氣的溝通、神丹的交換。也就是說,可以通過汲取天地之精華、山川之靈氣,最終達到與天地同壽、與日月爭輝的至高境界。

儒家秉持入世修行的理念,倡導“達則兼濟天下”,將一片赤誠丹心奉獻給江山社稷與黎民百姓。若有人嘔心瀝血、潛心修養三十載,且毫無罪孽,便會在不知不覺間,將大半先天真氣轉移至身邊常用的鐵器之上,諸如鐵尺、鐵筆、鐵杖之類。

這些鐵器流傳下來,受萬民景仰,被稱為“丹心鐵”。其上不僅凝聚著大量先天真氣,更承載著黎民百姓寄托的佛心。

南宋時期,金兀朮率領五十萬兵馬跨過黃河,直逼長江。康王趙構情急之下降下聖旨,命令各州各府起兵勤王。天下百姓得知訊息後群情激奮,紛紛奮不顧身地投奔嶽飛元帥。

當時有六位大儒不甘落後,商議決定成立大儒會,竭儘所能幫助嶽飛。其中一項重要舉措便是每人獻出一半功力,凝聚在一把鐵尺之上,隨後將這把鐵尺交給嶽飛。

嶽飛自身修為本就極高,得到鐵尺助力後功力更是大增,這纔有了後來兵發牛頭山、大破金兀朮的壯舉,建立了一代不朽功勳。

可惜嶽飛後來遭奸臣嫉妒,康王降旨將他殺害於風波亭。以他當時的功力,若想逃走,誰能阻攔?但他為了全忠儘義,毅然選擇慷慨赴死。

在風波亭前,嶽飛將全身功力輸回那把鐵尺,交給前來與他見最後一麵的禮部尚書黃天賜。黃天賜本就是大儒會的成員之一,那把鐵尺後來被供奉在大儒會的總堂。

大儒會經過商議決定:六位成員各自執掌一門。除孔家一門實行世代相傳外,其餘各門需自行尋覓傳人,且要求必須一脈單傳,每一代各門推選一人加入大儒會。入會者需先宣誓要為天下百姓鞠躬儘瘁,同時將自身功力的五分之一貢獻出來,統一注入鐵尺之中。一旦天下陷入危急、生靈塗炭,便將鐵尺交予一位高人,讓其統領百姓,力挽狂瀾,拯救中華於危難之際。

後來,那把鐵尺交到了文天祥手中。文天祥從一介文弱書生搖身一變,成為了受天下人景仰的抗元英雄。他一生十六次化險為夷,全仰仗鐵尺之功。他曾留下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並將鐵尺命名為“汗青丹心尺”。

後來,元庭出動三十六位修為達數百年的大魔頭,佈下九宮八卦陣,圍攻了七天七夜纔將文天祥擊傷,又追擊了十八天纔將昏迷的他擒獲。隻是“汗青丹心尺”已被他送回了大儒會。融入嶽飛和文大人的一番心血後,“汗青丹心尺”凝聚了不下千年的功力以及數以千萬的佛心。

這把鐵尺外觀平平無奇,著實讓人難以想象它是一把曆經數百年、左右人間風雲變幻的神尺,更難以察覺它竟蘊含著上千年的功力以及數以千萬計的佛心。其內部的真氣和佛心已被儒家六派合力封印。若想解開此封印,必須集齊六派的獨門口訣才行。至於每一屆六派的代表是誰,就連儒家自己也不清楚。

而我,因修心不足引發心魔,從而滋生出無窮殺機,最終驚動了羅睺的神格,才讓我及時清醒過來,然而卻已為時已晚。此前,看著自己的所作所為,我心中鬱悶至極,卻無處發泄。好在遇到了瑤姬她們三人,否則我恐怕就要鬱結自燃而亡了。看來日後我得加緊修心,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入夜之後,我體內上、中、下三個丹田的各類能量總算平靜下來,達成了一種極為微妙的平衡,我終於能鬆口氣了。

經過一天的調養,我默默檢視了一下當下的狀況,不禁暗自咋舌。我已然突破瞭解道的境界,邁入了悟道之心的門檻,當真是因禍得福。怪不得我清醒之後,還會和她們三個女孩這般肆意瘋狂。如今細細想來,應當是我剛進入這一境界時的不適應症狀所致。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