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全民轉職寶藏獵人 > 第53章 朝聞道夕可死道心再固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全民轉職寶藏獵人 第53章 朝聞道夕可死道心再固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小施主的修為真是深不可測,想必已經達到了先天十重的境界。”年輕的道姑見到我如此年輕便擁有這般深厚的武學造詣,不禁讚歎道。

“的確,我已臻至先天十重境界;但我想師太您必定察覺到了我的難題。”我謙恭地迴應道。

“的確令人遺憾……”年輕的道姑聽到我的話後,也不禁低眉歎息著。

“的確,我隻是缺少了一個頓悟的契機,”我輕描淡寫地舔了舔嘴唇,毫不在意地說道,“不過,這也冇什麼值得惋惜的。上天極為公平,他在賜予你某種東西的同時,也會剝奪掉你的一些東西。對我而言,就是在賦予了我強大的力量之後,剝奪了我的自由罷了!”

“阿彌陀佛,施主竟然有如此的見地,卻又是為何前來?”先前與我交手的那位冷傲的年輕道姑,此刻已恭敬地垂手立於一側。取而代之的,是一位身著盛裝的“天心宗”當代宗主,江湖上素有“玉杖青鸞”之稱的黃蓉。顯然,她察覺到那冷傲道姑並非我的對手,因此親自現身。

“我剛剛已經表明,我是來求學和問道的!”我一改先前那種遊戲人間的態度,恭敬地說道。

“何謂佛事?”黃蓉見狀,不再多言,轉而質疑起佛理。

“所謂佛事,即是修行佛法的事務,其主要對象為人類。課誦、聽法、講經、佈施、持戒、修定、八正道以及六波羅密,皆屬於佛事範疇。”我虔誠地迴應著黃蓉的提問。

“消除災難、延長生命,這真的可能嗎?”黃蓉見我竟能如此鎮定自若地回答關於佛學的問題,不禁好奇地再次發問。

“佛法所闡述的因果,實指自然力的平衡。無論是災難的降臨還是幸福的到來,皆是因果循環的體現。善行的回報是富貴與長壽,而惡行則招致災難與病痛。因此,從佛法的角度來看,消除災難、延長壽命的最佳途徑是行善去惡。”我一口氣不停地說,“消災、延生的原理,根植於懺悔與發願。應當承擔的果報,我們必須接受;然而,在懺悔之心萌生、願心升起之後,尚未發生的果報亦可隨之改變。因此,發願、學佛、行善,能夠轉變未來的命運。當然,這背後有佛法不可思議的力量;經文中提到,皈依三寶將得到三十六位大善神的護持,那些祈願消災、延生的人,既然皈依並敬仰三寶,自然也會得到大善神的庇佑。由於自無始以來,善惡因果循環不息,且錯綜複雜,恩怨交織,即便是眾生乃至羅漢也難以辨清誰先欠誰;但藉助佛法的力量和護法善神的庇護,本應承擔的果報,也並非不可避免。例如,富貴之人不會急於向貧賤者索回小債,當前世的冤家超生離苦後,心中的怨恨消散,便不再以冤報冤,這便是消災與延生的真諦。”

“你的話如此流暢,是否真有自己的理解?”黃蓉對我的佛學知識能夠應對自如感到懷疑,她仍舊不放棄地追問。

“呃!”我瞬間怔住了,我剛纔所表達的都是借鑒了先哲的智慧來闡述我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但似乎師太並不滿足,我必須展示一些真知灼見才能通過考驗,

“逃避與出離有何區彆?”正當我仍處於驚愕之中,黃蓉又拋出了一個問題。

“哼,走著瞧吧,”我心中雖不甘示弱,卻也認真迴應了她的問題,“逃避並非不願承擔應儘的責任,而是不敢直麵現實生活的挑戰,選擇逃離債務甚至逃亡,遠離自己的環境。這樣的人就像逃亡的罪犯,心中常懷恐懼、不安和不安全,永遠承受著無處安身的心理壓力。這與修行正信佛法、厭離煩惱的世間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能真正厭離煩惱,他便能逐步擺脫煩惱;每遠離一分煩惱,便能獲得一分解脫和自在。隨著自在感的加深,煩惱自然減輕,最終達到究竟解脫。一旦獲得解脫,厭離與不厭離的問題自然不複存在。厭離源於對痛苦的認知和迴避,因此學習佛法以求脫離苦海,是為了找到問題的解決之道。”幸運的是,我曾與小光頭等人深入探討過這個問題,最後還不忘補充道,“一切因緣所生之法,我皆視之為空。”

“魔考真的存在嗎?”

“……”

太陽已從正午的高空緩緩沉落至山後,月亮悄然升上夜空,成為天際的主宰。當太陽再次升起,蓉兒對我的佛學研究纔算告一段落,而忽鄲已經沉睡了十幾個小時。冇想到,在梵音繚繞之中,他竟能睡得如此香甜。我心中暗想:“真是個不折不扣的憨厚之人,以後我就叫他大憨吧!”想到這裡,我不禁輕聲笑了起來。與此同時,剛剛與我切磋的那位冷傲道姑,已經盤腿坐在蒲團上,靜靜地消化著剛纔的所見所聞,蝶兒亦是如此。

“你之所以來到這裡,是因為你內心充滿了疑惑,對嗎?”黃蓉在片刻的觀察後,察覺到了我的困惑,如此問道。

“我困惑於生命的意義。”蓉兒的變化讓我震驚,我決定不再掩飾,坦率地表達了此行的真正目的實際上,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自從遇見芷若她們之後,這種感覺愈發強烈,直至今日,它已無法抑製,成為了長期困擾我的一個心結。

“我內心充滿困惑,為何我仍渴望那些同樣令人困惑的事物?我自身已老邁、疾病纏身、憂愁滿心、苦惱重重,為何我還要追求那些同樣充滿苦惱的東西?”蓉兒緩緩地誦讀了巴利文中部經中,佛陀出家前最後一夜所言。

實際上,悉多達王子之所以放棄那鐘鳴鼎食、席豐履厚的生活,轉而選擇修行,正是源於這樣一句話:“你和佛陀在修行前都懷有相同的執念,但你們的因緣卻大相徑庭。佛陀之所以有此執念,是因為他對生命的疑問和恐懼,因此他創造了佛法來解答生命的疑問,通過修行來克服對生命的恐懼。而你,情況則不同。”這是蓉兒與我初次見麵後,她首次如此詳儘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你之所以有此執念,是因為你對生命的渴望和追求,用世俗的話來說,就是對生命的不滿足,無法擺脫生命中的佔有慾和貪婪。”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人的生命猶如螻蟻,匆匆走過便消逝無蹤。無數人僅僅為了生存而掙紮。即便生命再為絢爛,也不過如流星劃過夜空、曇花一現般短暫。”我辯解道。

“話不投機半句多,道不同不相為謀。然而施主既然蒞臨此地,便意味著與我佛有緣。你若尋求生命的意義,或許這裡能為你提供一些答案。”

“哦,請問這是哪裡?”我焦急地詢問,幸好我意識到自己身處他人之地,纔沒有衝動地起身,避免了失禮。

“問心,問心,我心永恒”,蓉兒莊重地宣告,“本殿密室——心壇室!”

“謝謝!”話音未落,我已消失在眾人視線中,同時空中傳來我的聲音:“蝶兒,我需要一段時間靜修,在此期間,你就和忽鄲在此潛心修煉,等待我出關!”

“是,少爺主人!”小蝶忽鄲異口同聲地回答。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