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全史人物亂入:劉備二週目人生 > 章81:各方反應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全史人物亂入:劉備二週目人生 章81:各方反應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聽到潘美大敗的訊息後,袁尚的第一反應是難以置信。

趙匡胤與潘美私交極好,袁軍上下找不出比袁尚更瞭解潘美能力的。袁紹封官時,也是袁尚全力保薦其人,才讓潘美當上校尉。

潘美不僅是袁紹手下大將,亦是袁尚的鐵杆支援者。

將潘美殺得大敗,相當於扇了袁尚一巴掌。

袁尚目視潘美:“八千軍隊損失殆儘,你該當何罪?你可知劉備小兒專門將一封信射入城中,擾亂我軍軍心!”

潘美披頭散發,麵帶愧色:“美愧對三公子信任,唯有一死。”

“好!推下去斬了!”袁尚大手一揮,怒道。

雖然表麵很生氣,但諸將都知道袁尚無意殺掉潘美。

袁紹三個兒子都被替換掉後,三人的生平都發生改變,各自皆有賢名,野心亦是比原主膨脹不知幾何,誰也不服誰,因此彼此間的爭端不僅沒有因為人物眼界的提升的減小,反而愈演愈烈。

在這種情況下,袁尚不可能處死自己的鐵杆支援者。

何況,潘美是袁紹任命的校尉,袁尚也沒權利處死他。

於是,諸將紛紛出言進諫。其中趙光義尤為典型。

他說道:“三公子,且慢!仲詢追隨主公多年,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往昔諸多戰役,他哪次不是衝鋒在前,立下赫赫戰功?袍澤之情,何其珍貴,倘若痛下殺手,軍中將士知曉後,難免心寒,往後上陣殺敵,怕也會多有顧慮。”

“再者,勝敗乃兵家常事,此次戰敗,細細剖析,有多方麵緣由。戰場上局勢瞬息萬變,劉備不讀兵法,不知主將應坐鎮三軍,以身犯險吸引趙雲實在出人意料,並非仲詢之過。輕易將他斬殺,日後再遇困境,還有哪位將領敢挺身而出,擔起指揮之責?”

“袁公四周強敵環繞,並州蛾賊暫歇,公孫威便開始作亂。如今正值用人之際,斷不可輕斬大將,自斷臂膀。”

見勢頭差不多了,袁尚說道:“既然諸將為你求情,吾便暫時放過你,允許你戴罪立功。”

潘美跪地:“仲詢多謝三公子不殺之恩。”說罷起身,看向趙光義,麵帶感激之色。

趙光義心中暗笑,心道自己正愁多日找不到辦法結交潘美,三公子就送來了機會。

當初趙匡胤植入為袁尚,與他一同爆出來的趙光義也進入了袁紹帳下,但二人植入的生平中並未有過交際。此次趙光義支援河間,兩人才第一次見麵。

不同於原史上初期的兄弟齊心,儘管起初趙光義也十分敬佩袁尚,但現在他與袁尚有著莫大的分歧。

簡而言之就是,趙光義貪心權力,想立功升官,袁尚知道他不善於領兵,不予任用。

於是,趙光義心理上退出了袁尚黨。不過無所謂,本來袁尚黨中也沒有他。

趙光義武力63,統帥82,智力91,政治95.

袁尚揉捏太陽穴:“我軍僅一萬五千人,你一次折損八千人,加上之前與公孫威交戰損失的人馬,我軍已不足六千人。而光劉備手下就有近萬人,主動出擊便是自投羅網。傳令石守信,命其火燒西麵營寨,回樂成堅守。”

“某已傳書信給鄴城,我父援軍不久便至,汝等無須擔憂。”

而公孫威方,聽聞袁尚派主力與劉備決戰,反倒被劉備全殲時,紛紛拍掌言笑。

“哈哈哈,劉青州大破袁軍,吾心甚快!”公孫威豪爽大笑:“來人,取紙筆來,某要讓父親知道這場大勝。”

現在幽州的局勢不容樂觀,公孫瓚方急需一場大勝掃除陰雲。

魏仁浦出列:“袁尚一戰而折八千人,無力再與我軍交戰。劉青州此舉實違揹我軍戰略,主公不宜讚賞其人,反應治他的罪。”

魏仁浦突然出麵潑冷水,令帳中的氣氛停滯。

公孫威撫須:“劉青州畢竟大破敵軍,此舉是否不妥?”

魏仁浦態度堅定:“軍紀嚴明,安能不罰?”

公孫威眼睛眯起,裝出沉思狀,轉而看向帳中將領:“你們覺得,劉備該罰,還是該賞?”

安祿山暗自抹汗,心道公孫威這哪是詢問眾人意見,分明是在找臥底!

俗話說的好,疑心生暗鬼。王峻等人不明其中玄機,討論得十分熱烈。安祿山史思明這倆心裡有鬼就不一樣了。

公孫威責罰劉備後,劉備必然寒心,不肯配合作戰,說罰的人不是有意挑撥離間嗎?

劉備為軍中宿將,怎會不知恪守軍略?

安祿山甚至覺得,此番大勝都是劉備與公孫威商議的結果。

侍奉公孫威這麼長時間,安祿山覺得公孫威完全有能力瞞著他辦成。

郭威與趙匡胤哪個能力更強,安祿山說不上來。

兩人沒有同台競賽過,差距也不是很大。而且安祿山投的又不是袁尚,他投的是袁紹,圖的是人家四世三公的出身。

這時候就有人要說了,郭威不過北方的君主,能跟差不多大一統的趙匡胤比嗎?

首先,趙匡胤接手的是郭威柴榮二人建設好的北方,他的起點比二人高得多,因此不能光看成就評價二人。

不然,漢武帝舉全國之力痛擊匈奴、一雪前恥,成就相當大,那他的文治就比漢文帝強嗎?

沒有文景之治的積累,漢武帝不可能成為千古一帝。同樣,沒有郭威柴榮二人的積累,趙匡胤能不能統一還真不一定。

其次,郭威柴榮二人吃了短壽的虧。如果細心研究一下那段時間的曆史,不難得出二人如果長壽,也能完成統一的結論。

這個結論一般沒有爭議。

安史二人膽戰心驚,麵子上卻看不出絲毫慌亂,甚至語氣平淡地說出“該賞”二字。

將領全體認為,應該獎賞劉備。

公孫威見狀點頭,心道劉青州多慮也。

他們都是自先帝起便追隨我父的宿將,怎會做投敵的勾當?

來得最晚的盧俊義,每戰必為先鋒,幾場仗打下來傷痕累累,現在已經送回渤海休養,忠心可鑒。

至於盧象升,公孫威從來沒有對一員將領那麼滿意過,在渤海時促成盧象升與公孫瓚女兒的婚事。

盧象升現在要叫公孫威大舅哥,綁死在了公孫陣營,反叛更是不可能。

安祿山儘管最近沒取得戰果,可仗著資曆最老,反倒是公孫威最安心的。

沒有上帝視角,誰能猜到安祿山能裝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忠厚?

公孫威看安祿山,就是劉備看趙雲。

安祿山見公孫威暫時沒有懷疑自己,心中鬆了口氣,暗道:佯敗的重大失利已讓公孫威生疑,我才剛借石守信之手除掉我部中的公孫威親信,沒能消化掉他的部曲,不可輕舉妄動,日後要小心行事纔是。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