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高手:榮耀再起! 第191章 賽前寒暄
午後的戰術磨合時間短暫而高效。
在喻文州、王傑希幾人的統籌下,國家隊嘗試了幾套針對瑞典隊“冰封棋局”的應對方案。
從陣型變換的提速,到針對奧丁和西格恩的重點盯防,再到利用地圖元素反製對方的控場,每個人都對自己的任務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磨閤中難免有磕絆,但頂尖選手的調整能力極強,幾次跑位和技能銜接下來,便已初具雛形。
“感覺怎麼樣?”訓練間隙,肖時欽問身邊的江波濤。
“思路是通的,但實戰變數太多。”江波濤回答,“瑞典隊的臨場應變,還有他們銀武可能藏著的效果,都是未知數。”
“所以纔要多做幾手準備。”王傑希走過來說道,他的魔道學者賬號在模擬對抗中承擔了重要的騷擾和破局任務。
另一邊,孫翔雖然被葉修要求休息,但還是忍不住在一旁觀看,時不時和周澤楷低聲交流幾句,討論著麵對奧丁那種剛猛打法時的細節處理。
傍晚,眾人簡單吃過晚飯,便乘坐大巴前往比賽場館。
夜幕下的場館燈火通明,巨大的電子屏上滾動播放著榮耀世界邀請賽的宣傳片和各隊標誌,空氣中彌漫著大戰將至的興奮與緊張。
通過專用通道,國家隊一行人來到了選手休息區。
按照安排,小組賽同組的隊伍有時會共用較大的休息室進行最後準備。
當中國隊推門進去時,發現裡麵已經有人了。
正是瑞典隊。
瑞典隊的成員們同樣穿著整齊的隊服,或坐或站,低聲交談著。
看到中國隊進來,他們的目光齊刷刷地投了過來。
領隊斯文·尼爾森,那位前象棋選手,率先站起身。
他身材不算高大,戴著金絲眼鏡,氣質沉穩內斂,臉上帶著恰到好處的微笑,主動迎了上來,用流利的英語說道:“葉修領隊,喻文州隊長,很高興賽前見到你們。”
葉修依舊是那副懶洋洋的樣子,伸出手和斯文握了握:“斯文領隊,久仰,‘冰封棋局’的大名如雷貫耳啊。”
他們的話通過隨隊翻譯同步傳達。
喻文州也上前一步,溫和地與斯文握手:“期待一場精彩的比賽。”
兩位隊長的交流平和而禮貌。
緊接著,瑞典隊的隊長埃米爾·拉爾森也走了過來。
他身材高大,一頭金色短發,眼神銳利,帶著北歐人特有的硬朗氣質。
他的目光直接越過了葉修和喻文州,落在了後麵站著的孫翔和周澤楷身上,尤其是在周澤楷身上停留了一瞬,顯然是上一局對日本隊二人的表現引起了他的注意。
“埃米爾·拉爾森。”他自我介紹,聲音洪亮,帶著自信,“我看過你們的比賽錄影,很強。”他的英語帶著點口音,但表達清晰。
周澤楷點了點頭,算是回應。孫翔則挺直了腰板,毫不避諱地迎上埃米爾的目光:“孫翔。”
“我知道你,還有他,”埃米爾指了指周澤楷,“‘槍王’、‘鬥神’”他嘴角勾起一絲帶著戰意的笑容,“希望今天能在場上好好較量一下。”
“當然。”孫翔回答得乾脆利落。
這時,瑞典隊的刺客選手莉娜·安德森也走了過來,她的目光則是在中國隊的幾個近戰和刺客選手身上掃過,最後落在了楊聰身上,微微點頭示意,“可以不是參賽選手!”
楊聰也禮貌地回以點頭。同為核心刺客選手,彼此之間似乎有種無形的默契。
黃少天自然不會放過這種機會,湊到瑞典隊的神槍手馬庫斯旁邊,開始用他那半生不熟的英語夾雜著手勢比劃:
“嘿兄弟,你昨天那個三連射躲冰牆很帥啊,不過要是我的話可能會選擇從左邊繞過去然後接一個滑鏟……”
馬庫斯被他突如其來的熱情弄得有點懵,隻能保持著禮貌的微笑。
張新傑則和瑞典隊的治療弗雷德裡克簡單交流了幾句關於治療節奏和團隊保護的話題,兩人都是風格穩健的型別,倒是頗有共同語言。
王傑希和瑞典隊的元素法師艾爾莎·林德格倫遠遠地互相看了一眼,點了點頭,算是打過招呼。
魔道學者和元素法師,同為法師係,卻又走的不同路線。
整個休息室裡的氣氛,表麵上看起來友好而和諧,充滿了職業選手之間的相互尊重。
但在這份和諧之下,是暗流湧動的戰意和彼此審視的目光。
每一句客氣的寒暄,每一次眼神的交彙,都可能藏著對對手的評估和試探。
葉修和斯文站在稍遠的地方,看著隊員們交流。
“你們的團隊很有活力,也很強。”斯文推了推眼鏡,語氣平靜,“埃米爾似乎已經找到想挑戰的對手了。”
葉修笑了笑,摸出煙盒在手裡把玩著:“年輕人嘛,有衝勁是好事,你們的戰術體係才叫我們頭疼,像下棋一樣,步步為營。”
“戰術隻是輔助,最終還是要看選手的臨場發揮。”斯文滴水不漏地回應。
“是啊,臨場發揮。”葉修意味深長地重複了一句。
短暫的交流並沒有持續太久。工作人員進來提醒兩隊準備入場。
雙方隊員停止了交談,各自回到自己的區域,做最後的檢查。
友好輕鬆的氛圍瞬間被一種專注和肅殺所取代。
“走了。”葉修招呼了一聲,率先朝外走去。
中國隊的成員們緊隨其後,魚貫而出。
在與瑞典隊交錯而過時,彼此沒有再說話,隻有眼神在空中短暫碰撞,擦出無形的火花。
通往賽場的通道已經可以聽到外麵山呼海嘯般的歡呼聲。
燈光將通道照得如同白晝,與身後休息室的靜謐形成鮮明對比。
葉修走在最前麵,背影在通道的燈光下拉得很長。
他回頭看了一眼身後的隊員們,嘴角似乎微微向上彎了一下,“準備好了嗎?”他的聲音不大,卻清晰地傳到每個人耳中。
沒有人回答,但每個人眼中燃起的鬥誌,已經是最好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