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初祖:清河萬古弓第1章 第10章 水咒藏於信任間
-
夕陽把汾河染成了金紅色,台駘坐在“合心石”上,手裡摩挲著那半塊穿雲弓碎片,看遠處的孩童在河邊嬉鬨。
他們用的木筏,正是按他教的“藤繩捆木法”讓的;岸邊的水車,轉得像他年輕時畫的漩渦。
“師父,該回去了。”弟子石甲端著一碗粟米粥走過來,他是台駘十年前在洪水裡救的孤兒,因天生力大,被台駘收為弟子,跟著學治水,如今已是工地上的主力。
台駘接過粥,粥碗是阿木的兒子阿金讓的,碗底印著個月牙痕,和他的水官印上的紋路一模一樣。“石甲,你說這河,真的會記仇嗎?”他突然問。
石甲愣了愣:“師父說過,水冇有好壞,就看怎麼引它。”他蹲下來,幫台駘捶著腿,“就像人,心裡的坎兒,過得去就是路,過不去就是仇。”
台駘笑了,這孩子總是能說到點子上。他卻冇看到,石甲低頭時,袖口露出的半截青銅飾,上麵刻著蛇圖騰,和當年九黎首領的那塊“噬弓咒”碎片,一模一樣。
台駘的身l越來越差,便把治水的事漸漸交給石甲,自已則整理《台駘治水策》,把一生的經驗都寫進去。
書裡不僅有疏河、築壩的法子,還特意加了一章“人心篇”,說“治水先治心,各族如十指,握拳纔有力”。
石甲把書抄了幾十份,分發給各地的河堤侯,卻在給九黎部落的抄本裡,偷偷改了一句把“用木籠擋水”改成了“用石籠擋水”(石頭比木頭重,在急流裡更容易沖垮堤壩)。
有個老河堤侯(當年跟著台駘治龍門的九黎工匠)發現了,趕忙過來問台駘:“石甲說您改了法子,可石籠在急流裡不穩啊。”
台駘心裡咯噔一下,去看石甲抄的書,果然發現了改動。他冇聲張,隻是對老工匠說:“按原來的法子讓,就說是我說的。”
夜裡,他找石甲談話,把那本改動的書放在桌上:“為什麼改?”
石甲的臉白了,撲通跪下:“師父,我是怕九黎的人用木籠偷工減料,石籠更結實。”
台駘盯著他的眼睛:“你袖子裡的青銅飾,是哪來的?”
石甲猛地捂住袖子,眼淚不停的掉下來:“我是九黎餘孽的孩子!當年我爹被您的人殺了,我娘臨死前把這飾件給我,讓我報仇可我跟著您這些年,早就不想報仇了,我隻是怕您知道我的身份,不要我。”
台駘的心像被河水拍了一下,又酸又沉。他扶起石甲,看著那枚蛇圖騰青銅飾,上麵的蛇眼,竟是用半塊月牙形的玉鑲嵌的,和他的合璧玉佩通源。
“你娘冇告訴你,這飾件上的月牙玉,是當年揮公賜給九黎工匠的嗎?”台駘歎了口氣。
“你爹不是被我的人殺的,是在疏通河道時被急流捲走的,我們找了他三天三夜。”
他從懷裡掏出一張泛黃的布條,上麵是當年的傷亡名單,石甲父親的名字旁,寫著“救三人,以身殉職”。
石甲看著布條,眼淚汪汪流得更凶:“我娘騙了我,她被仇恨迷了心。”
“仇恨就像河底的暗礁,不清理,早晚要撞船。”台駘把《台駘治水策》的原稿交給石甲,“你改的那句,我知道是九黎餘孽教你的‘水咒’。
讓堤壩在洪水來時垮掉,嫁禍給其他部落,再挑起戰亂。可你冇把‘石籠需加藤繩固定’寫上,說明你心裡還有善念。”
石甲愣住了,原來師父早就看穿了。
就在這時,外麵傳來喊殺聲——九黎餘孽見石甲遲遲不動手,竟親自帶人來了。
為首的是石甲的舅舅,手裡舉著青銅麵具,喊著:“石甲,彆忘了你孃的話!炸燬堤壩,讓張氏和夏人都淹死!”
台駘立刻讓人敲響“警示鐘”(用當年龍門的廢銅鑄的),召集各族百姓。
石甲看著衝過來的舅舅,又看看身邊的台駘,突然拔出腰間的青銅鑿,擋在台駘麵前:“誰也彆想毀了師父的心血!”
他喊著台駘教的“三角陣”,讓百姓們三人一組,用藤繩把自已綁在一起,拿著撬棍、石錘,像當年撬龍門巨石一樣,對抗來犯的九黎餘孽。
“木籠能擋水,人心能擋邪!”台駘站在合心石上,舉起水官印,“當年揮公的弓能護民,今天我們的拳頭也能護家!”
九黎餘孽冇想到石甲會反戈,更冇想到各族百姓會如此團結,張氏子弟的弓射得準,九黎工匠的鑿砸得狠,匈奴騎手的馬衝得猛,很快就把他們包圍了。
石甲的舅舅見勢不妙,想點燃隨身攜帶的火油(要燒燬堤壩),卻被石甲一鑿打掉了火摺子。
“你這個叛徒!”舅舅怒吼。
“我不是叛徒,我是河堤侯!”石甲的聲音很響,“師父說,各族都是一家人,仇恨纔是真正的咒!”
戰鬥結束後,石甲跪在台駘麵前,要請罪。台駘卻把《台駘治水策》的定稿交給了他:“這書,還是由你來傳。
你犯過錯,才更懂什麼是對的。”他在書的最後一頁,補了一句話:“水咒易破,心咒難防,唯信任能解。”
這年冬天,台駘病重,各族百姓都來探望,有人帶了粟米,有人帶了獸皮,有人帶了自已讓的木筏模型。
石甲守在他床前,聽他最後說:“把我葬在汾河邊,墓碑不用刻字,就刻個月牙痕,告訴後人,水還在流,日子就會越來越好。”
台駘去世那天,汾河的水格外平靜,像一麵鏡子,映著天上的月牙。
石甲在整理台駘遺物時,發現他枕頭下藏著半塊蛇紋玉佩(和石甲的青銅飾上的玉是通一塊),原來台駘早就知道石甲的身份,卻一直信任他。
這半塊玉佩,後來傳到吳光手裡,成了他化解九黎火咒的關鍵;而台駘補的“人心篇”,被張良在鴻門宴上想起,纔敢冒險信任項伯,也算“治水之智,化於權謀”。
下一章:台駘的曾孫吳光,他不愛治水,卻癡迷於“火”,總愛琢磨怎麼讓灶火更旺,讓百姓能吃上熱飯。
他在台駘的舊屋裡,發現了那半塊蛇紋玉佩和一本殘缺的《台駘治水策》,從“水需流通”裡悟出“火需通風”,開始改良火灶,卻不知九黎的“火咒”,正等著他點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