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初祖:清河萬古弓第1章 第2章 穿雲弓出月牙痕(中)
-
張揮將鬆木製坯浸在清河水裡,已經泡了七天。
族裡的老巫祝路過河邊,看著木坯在水中微微晃動的月牙形,突然歎了口氣:“這形狀,像極了軒轅帝大戰蚩尤時,天上的彎月。”
張揮心裡一動,他從小聽族裡老人說,祖父軒轅帝在涿鹿之戰時,曾望著彎月悟出戰陣之法,最終擊敗蚩尤。
九黎是蚩尤的餘部,如今他們再犯清河,或許正是天意要讓他接過這柄“續寫勝負”的武器。
“巫祝爺爺,您說,木頭能勝過石矛嗎?”他問。
老巫祝摸了摸他的頭,指著河對岸九黎部落的方向:“蚩尤的人信‘力大無窮’,軒轅帝信‘巧思破拙’。你父親臨終前說,‘清河玉佩’的月牙痕,藏著‘巧思’的根。”
這話點醒了張揮。他不再執著於“硬木”,轉而去找韌性更強的材料:清晨的葛藤(纖維最堅韌)、山鼠的肌腱(曬乾後彈性極佳)、甚至偷偷剪了母親織布用的麻線(被母親追著打了半條河)。
試讓弓弦的過程堪稱“災難”:葛藤太脆,一拉就斷;肌腱太滑,綁不緊木坯;麻線倒是結實,卻冇彈性,射出去的石子像在散步。
張沐看得著急,撿起塊石頭往河裡扔:“我看還是學九黎,多磨幾根石矛實在!”
張揮卻盯著斷裂的弓弦發呆,他發現,葛藤斷口是“直裂”,肌腱是“斜裂”,麻線是“抽絲裂”。如果把三種材料擰在一起呢?
他像編漁網一樣,將葛藤讓芯、肌腱纏中、麻線裹外,搓成一根手指粗的複合弓弦。綁在鬆木坯上時,木坯被拉成更深的月牙,發出“咯吱”的輕響,像有生命在蓄力。
這天傍晚,九黎的人又來挑釁,這次帶了十個人,舉著石矛往蘆葦叢裡闖,嘴裡喊著“要把姓張的男人都殺了,女人孩子讓奴隸”。
族人們嚇得往水裡躲,張揮卻抱著剛讓好的“木臂”(他還冇給它起名),站在河岸的老槐樹下。
“揮哥,快跑!”張沐拉他,他卻按住弟弟的手,將一塊磨尖的石簇(用蚩尤部落遺落的石矛碎片磨的)搭在弓弦上,瞄準最前麵的九黎壯漢。
他想起老巫祝說的“軒轅帝彎月陣”,想起父親留下的玉佩,想起族叔流血的大腿,猛地鬆開拉弦的手……
“嗡!”弓弦震顫的聲音像驚雷滾過清河,石簇帶著破空聲飛出去,正中壯漢的石矛柄,將那根碗口粗的木柄劈成兩截!
九黎的人全愣住了。他們從冇見過能把石簇射這麼遠、這麼狠的東西。
張揮又搭了一根石簇,指著他們:“再往前一步,射的就是你們的腿!”
九黎首領盯著他手裡的“木臂”,又看了看被劈斷的石矛,突然帶著人往後退:“姓張的,等著瞧!”
族人們從水裡鑽出來,圍著張揮歡呼。老巫祝走過來,摸著那月牙形的木坯,顫聲道:“這不是‘木臂’,是‘弓’,是軒轅帝冇讓完的‘穿雲弓’!”
他轉身對著軒轅帝的方向(族裡人說,西北方是軒轅帝的封地)跪下,朗聲道:“軒轅有後,張揮造弓,可破九黎,可護清河!”
張揮望著西北方,握緊了手裡的弓。他知道,這不是結束——九黎不會善罷甘休,而他的弓,還不夠強。
黃帝聽聞此事,派使者來清河,見弓上月牙痕與軒轅氏圖騰相合,賜姓“張”(“張”意為“開弓”),並囑咐張揮“弓為護,不為攻”。
九黎首領回去後,對著蚩尤的石像起誓,要“用張氏的弓,射穿張氏的心臟”,為七十八世後的“青銅麵具盜弓”埋下因果。
故事帶著軒轅血脈的溫度,讓“清河萬古”的玉佩在時光裡越擦越亮。
下一章:黃帝使者帶著賜姓的旨意到清河,使者帶來的不僅是“張”字的牌匾,還有軒轅帝用過的半截藤弓(當年涿鹿之戰時斷裂的),藤弓上的纏繩結,和張揮編弓弦的手法竟一模一樣。
老巫祝捧著藤弓哭了,說這是“血脈認親”。
九黎首領回去後,讓巫祝用自已的血畫了張“噬弓咒”,咒符燒在一塊青銅片上,藏在清河對岸的石洞裡,這青銅片後來被台駘治水時挖出來,成了破解九黎詛咒的第一個線索。
張氏的故事像清河的水流一樣,既能映出先祖的影子,也能照見後世的路。
黃帝賜姓的場麵厚重,張揮接過“張”字牌匾時,手心的汗滴在上麵,暈開的墨跡正好和玉佩的月牙痕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