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初祖:清河萬古弓第1章 第6章 山洪驚破太平夢
-
泰山的雨,下了整整四十天。張昧站在弓坊的石階上,望著渾濁的山洪順著山穀往下湧,把坊外的粟米田衝成了泥灘。
他手裡攥著父親張揮臨終前交給他的木牌,上麵刻著“融則安,裂則危”,墨跡被雨水浸得發暗。
“昧哥,九黎的人在收拾東西,說要搬回南方!”張石渾身濕透地跑進來,手裡的弓被雨水泡得發脹。
“阿銅說這山洪是‘天譴’,是咱們占了他們的地,山神發怒了!”
張昧心裡一沉。父親去世剛記三年,弓坊的太平日子就像被雨水泡軟的木坯,開始鬆動。
他披上蓑衣,往九黎工匠的住處走,那裡的茅草屋頂已經漏雨,阿銅正指揮族人往木筏上搬銅錠,臉上的疤痕在雨水中更顯猙獰。
“阿銅,山洪不是天譴,是山溪堵了。”張昧站在雨裡,聲音被雨聲打濕,“咱們一起疏通河道,比搬走強。”
阿銅冷笑一聲,指著被沖垮的粟米田:“疏通?當年你爹說‘融則安’,現在呢?雨水可分不清誰是張氏,誰是九黎!”
他的侄子阿蠻突然喊:“叔,木筏準備好了,再不走水就漫進坊裡了!”
張昧看著木筏上的銅錠,突然想起父親的皮囊風箱,銅錠是冷的,人心不能也跟著冷。
他轉身對張石說:“去把弓坊的麻繩都拿來,再讓繩作隊編十條粗藤索,越長越好!”
山洪越漲越高,已經漫到弓坊的門檻。張昧指揮工匠們把穿雲弓的木坯拆下來(暫時不用的),搭成臨時堤壩,又讓人把風箱的皮囊拆了,讓成簡易救生圈(往裡麵塞乾草,能浮水)。
九黎的人看著他們忙,有人忍不住問阿銅:“叔,要不幫他們搭把手?”
“幫?”阿銅瞪了一眼,“忘了涿鹿的箭怎麼射穿你爹胸膛的?”
話雖如此,他的目光卻落在張氏工匠身上他們正把救生圈遞給九黎的老人孩子,自已泡在齊腰深的水裡搬石頭。
突然,“轟隆”一聲,弓坊西側的土牆被山洪沖塌,泥水裹挾著石塊湧進來,幾個來不及躲閃的工匠被卷倒。
張昧大喊著衝過去救人,卻被一塊巨石絆住,眼看就要被洪水吞冇。
“小心!”阿銅縱身跳進水裡,一把將張昧推開,自已卻被石塊砸中了腿。張昧回頭去拉他,兩人在洪水裡扭成一團,終於抓住一根粗藤索。
“你救我乾什麼?”張昧抹了把臉上的泥,吼道:“我不想讓你爹的話成笑話!”阿銅的腿在流血,聲音卻很響,
“他說‘融則安’,我倒要看看是不是真的!”
這句話像一道雷,劈開了雨幕。九黎的工匠們不再猶豫,紛紛跳進水裡,和張氏子弟一起搬石頭、堵缺口、搭堤壩。
阿蠻把最粗的藤索綁在自已腰上,帶頭跳進激流裡,去疏通被樹枝堵住的山溪口,那是張揮教他的“破堵法”:先清源頭,再堵支流。
張昧看著水裡交織的人影,突然明白父親說的“熔合”不是刻意為之,是危急關頭,誰也冇法獨善其身。
他讓人把弓坊的銅錠搬到高處,熔成一塊塊銅板,鋪在堤壩的薄弱處(銅板比石塊更能抗水流衝擊)。
又讓繩作隊把葛藤和銅絲擰在一起,讓成“銅藤繩”,綁住堤壩的木樁,這法子,既有張氏的編織術,又有九黎的鍛銅技。
張昧的兒子張台(台駘的父親),他繼承弓坊後,遇到了新的挑戰,北方部落想學製弓術,卻不願交出自已的馴馬技。
張台用祖父的“交換”之道,開創了“弓馬互授”的先例,讓張氏的影響從泰山擴展到草原,也為後來台駘“跨地域治水”埋下伏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