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人性的那些事兒 > 第159章 努力很重要,但 “隱性條件” 往往更關鍵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人性的那些事兒 第159章 努力很重要,但 “隱性條件” 往往更關鍵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1、底層互害是必然規律:資源越匱乏,越易陷入內耗;層次越高,越懂協作共贏

小區的保安老李,總愛“為難”送外賣的小哥——要麼故意拖延開門時間,要麼挑剔“外賣車不能進小區”,哪怕小哥解釋“超時會被罰錢”,他也不鬆口。可遇到開豪車的業主,他卻主動開門、熱情指引。

反觀鎮上開工廠的王總,和周邊農戶合作時從不說“壓價”,反而會告訴農戶“今年市場行情好,我多給你一毛錢一斤,你也把菜種得更用心點”;和經銷商合作時,會主動說“要是銷量好,我給你加兩個點的提成”,最後農戶願意給他供好貨,經銷商也願意幫他推銷量,大家都能賺到錢。周老栓說:“資源少的地方,人容易盯著‘眼前的小利益’,靠踩低彆人找優越感;層次高的圈子,都懂‘互相配合才能把蛋糕做大’,交換優勢、共贏纔是長久之道。”

2、你看到的世界,隻是一個局:努力很重要,但“隱性條件”往往更關鍵

村裡的小王和小李,從小一起長大——小王學習刻苦,考上了普通大學,畢業後找了份月薪5000的工作,每天加班卻很難升職;小李學習成績一般,但他父親是做建材生意的,小李畢業後沒找工作,跟著父親跑業務,沒兩年就開了自己的建材店,賺的錢比小王多好幾倍。

小王總覺得“自己不夠努力”,可他沒發現,小李能快速成事,除了自己肯跑,更有“父親的資源、多年積累的客戶關係”這些“隱性條件”。周老栓說:“現在的世界,不是‘努力就能成功’的單一維度——很多人贏在‘起跑線上’,拚的不是熬夜加班的努力,是‘老子的資源’‘現成的路子’。你看到的‘彆人輕鬆成功’,背後可能藏著你沒看到的‘局’,彆隻盯著自己的‘努力’,也要看清現實裡的‘隱性規則’。”

3、免費幫助他人,是在培養仇人:付出要“有代價”,才會被珍惜

村裡的張嬸以前總“免費幫鄰居忙”——鄰居家孩子沒人帶,她主動幫忙看;鄰居家農活忙不過來,她主動去搭手;甚至鄰居家沒錢交水電費,她也主動借錢。可時間久了,鄰居不僅不感謝,反而覺得“張嬸幫忙是應該的”,有次張嬸沒幫看孩子,鄰居還抱怨“你怎麼這麼小氣”。

後來張嬸學乖了:鄰居再找她幫忙看孩子,她會說“我下午要去買菜,你給我留把你家種的青菜就行”;幫鄰居乾農活,她會說“晚上你煮碗麵條給我吃就行”。慢慢的,鄰居反而更客氣了,每次找她幫忙都會主動帶點小禮物,還總說“麻煩你了,真是謝謝你”。周老栓說:“免費的東西沒人珍惜,因為沒付出代價,就不會覺得‘欠人情’。幫人彆一次給到位,像擠牙膏一樣慢慢幫,讓對方‘付出點小代價’,他才會記著你的好,不會把你的幫助當成理所當然。”

4、勤勞難致富,多是幫彆人致富:身體是本錢,彆用健康換“生存”

鎮上的老王在工廠做流水線工人,每天工作12小時,全年幾乎不休息,老闆總說“你好好乾,以後給你漲工資”,可老王乾了5年,工資隻漲了500塊,身體卻垮了——腰椎間盤突出、高血壓,每個月都要花幾百塊看病。而老闆靠著工人沒日沒夜的乾活,開了第二家工廠,買了豪車豪宅。

老王後來感慨:“我以為‘勤勞能致富’,結果隻是幫老闆致富,自己最多混個溫飽,還把身體搞壞了。”周老栓說:“現在不是‘埋頭苦乾就能發財’的年代——底層的勤勞,大多是‘重複勞動’,創造的價值有限,隻能維係基本生存,反而會讓老闆賺得更多。這個時代,身體健康纔是最大的財富,不生病、少花錢,比‘拚命乾活賺那點錢’更實在。”

5、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篩選分層:畢業證是“入場券”,真正的競爭力在課堂之外

村裡的大學生小張,學的是“市場營銷”專業,畢業後找工作時發現,公司要的“會做短視訊運營、會寫直播指令碼”這些技能,課堂上根本沒教過;而同班的小李,上學時沒把精力全放在專業課上,反而自學了視訊剪輯、直播帶貨,還幫本地商家做過推廣,畢業沒兩個月就被電商公司高薪錄用了。

小張拿著“市場營銷專業畢業證”,卻連基本的運營技巧都不會,隻能從實習生做起,工資還沒小李的一半高。周老栓說:“教育的本質是‘篩選’——用考試、畢業證把不同層次的人分開,給你一張‘社會準入資格證’。但到了社會上,真正能讓你立足的,大多是課堂之外學的技能、積累的經驗。彆以為‘考上大學、拿到畢業證’就夠了,多學些‘實用技能’,纔是真正的競爭力。”

6、婚姻的本質是經濟共同體:經濟穩定,纔是家庭的根基

村裡的小芳和小麗,同時結婚——小芳嫁給了“愛情”,丈夫沒穩定工作,家裡沒存款,兩人婚後總為“沒錢交房租、沒錢給孩子買奶粉”吵架,沒過兩年就哄離婚;小麗嫁給了“條件還不錯”的丈夫,兩人一起湊錢買了房,丈夫上班賺錢,小麗在家附近開了家小超市,收入穩定,家裡有事能一起扛,日子過得很和睦。

小芳後來才明白:“沒經濟基礎的愛情,根本經不住柴米油鹽的考驗。”周老栓說:“婚姻不是‘風花雪月’,本質是‘經濟共同體’——兩個人一起分擔房租、房貸、養孩子的成本,一起抵禦失業、生病這些經濟風險。彆給婚姻賦予太多‘浪漫意義’,經濟穩定纔是家庭的核心,沒麵包的愛情,很難長久。”

7、理解透人性,才能到處是陽光:順著人性做事,路會越走越寬

村裡的老周,很懂“順著人性說話做事”——看到鄰居家孩子考上大學,他會說“你家孩子真厲害,從小就聰明,你這當媽的也會教”,鄰居聽了笑得合不攏嘴;看到同事漲工資,他會說“你平時工作就認真,這次漲工資是應該的,我得向你學習”,同事聽了也願意跟他分享工作經驗。

慢慢的,老周的人緣越來越好,有好事大家都願意想著他,遇到麻煩也有人願意幫他。周老栓說:“人性喜歡被捧、討厭彆人比自己優秀——你知道這點,就多說讚美話,不炫耀自己的好,彆人自然願意跟你親近,給你機會。認清人性不是‘耍心機’,是懂‘怎麼跟人相處’,順著人性做事,你會發現生活裡沒那麼多矛盾,到處都是方便。”

8、賺錢的基礎是“做事”,不是“胡思亂想”:深耕一個領域,才會有突破

村裡的小趙總“想賺錢”,卻從不踏實做事——今天想“開網店”,沒學兩天運營就放棄了;明天想“擺地攤”,進了貨沒賣兩天就嫌累不乾了;後天又想“做直播”,沒漲幾個粉絲就覺得“賺不到錢”,結果折騰了一年,一分錢沒賺,還虧了不少。

而同村的小王,認準“賣本地特產”,每天去山裡收核桃、板栗,學著拍視訊、寫文案,在網上推廣,一開始沒銷量,他就慢慢調整包裝、優化文案,堅持了半年,終於有了穩定的客戶,每個月能賺好幾千。周老栓說:“賺錢不是‘想出來的’,是‘做出來的’——你得選一個領域,持續做下去,成為這個領域的‘懂行人’。在做事的過程中,你會慢慢找到竅門,比如怎麼找客源、怎麼優化產品,這些‘悟道’的東西,隻有做了才會有,光想不做,永遠賺不到錢。”

9、習慣性給貴人好處:利益往來,纔是長久的“貴人緣”

鎮上的小李,早年想做“農產品代購”,卻沒客戶資源,後來認識了做電商的王總(貴人)。小李沒隻說“感謝”,而是每次去鄉下收特產,都會給王總帶點“自家種的青菜、土雞蛋”,還說“王總,您幫我介紹客戶,我也沒什麼好報答的,這點東西您嘗嘗鮮”;後來小李賺了錢,又主動給王總分了“5的提成”,說“沒有您,我做不起來,這是您該得的”。

王總覺得“小李懂事、會來事”,不僅幫他介紹更多客戶,還教他“怎麼選品、怎麼跟客戶談價”,小李的生意越做越大。周老栓說:“貴人不會無條件幫你,他們也需要‘好處’——不是說要送多貴重的禮,是讓對方看到你的‘誠意’。談感情不如談利益,說感謝不如給實在的好處,比如分提成、送點心意,這樣才能形成‘互相幫襯’的默契,貴人也願意一直幫你。”

10、人性都是患寡而不患均:明麵上公平,私下裡側重,纔不會引矛盾

村裡的合作社分“年底分紅”時,社長一開始沒考慮“公平”——給跟自己關係好的農戶多分了2000塊,給其他人少分了,結果農戶們意見很大,有人直接哄到村委會,說“社長偏心,分紅不公平”,最後社長隻能重新調整,按“農戶供貨量”平均分,才平息了矛盾。

後來社長學聰明瞭:明麵上的分紅,嚴格按“供貨量、出工次數”算,保證大家都覺得“公平”;私下裡,對那些“供貨質量好、願意多乾活”的農戶,會額外給點“獎勵”,比如送點種子、幫他們聯係更好的買家,農戶們不僅沒意見,反而更願意好好乾。周老栓說:“人性就是‘怕自己沒好處,不怕大家都少得’——好處沒落到自己頭上,就會覺得不公平、哄意見;好處給到位了,才會安靜。所以明麵上的事一定要‘公平’,彆讓人挑理;私下裡對‘值得幫、願意乾’的人多側重,才能激勵大家,又不引矛盾。”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