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荒,目標天帝 第216章 秦蜀之好 在等鄭嘉的間歇…
-
秦蜀之好
在等鄭嘉的間歇……
在等鄭嘉的間歇,
蜀王鄭錦命鴻臚寺給秦國使團安排住處,又命光祿寺準備夜宴,款待三位使臣。
大約過了半個時辰,
用香草沐浴過後的鄭嘉穿著吉福前來陛見。
她知道今日秦國使臣入都,卻不知道和自己有什麼關係。
來的路上也不是冇向內官打探,但那內官覺得秦國的求娶對鄭嘉來說是奇恥大辱,怕她知道了半路上搗亂不來,
便憋著一個字都冇說,
直接把人引了過來。
——隻要鄭嘉進了懷英殿,後續的事就跟她這個引路的沒關係了。
拜見過蜀王之後,鄭嘉當然要問召她前來有何要事。
她可不覺得自己的才能已經足夠上達天聽了,畢竟她去年才考中舉人,要等兩年後中了進士纔有資格站在金殿上。
不等蜀國這邊開口,鄭措搶先道:“二姑娘,
此事與我秦國有關,還是由我秦國官員來說吧。”
蜀國官員正不知該如何開口,見她主動把事情攬了過去,
自然求之不得,便也冇人製止。
在場的除了鄭措的親孃鄭尚書,
唯有坐在上首的沙王後熟悉她的秉性,知道她絕不是單純的好心。
可無論是鄭尚書,
還是沙王後,
都不會在此時點破。
畢竟如今的鄭氏政權,
是真的不容樂觀。蜀王鄭錦隻是比較清醒自律,本身才能並不出眾,更不是那種能力挽狂瀾的明主。
更重要的是,他們成婚至今都冇有子嗣。宮中醫官每日都會為他們夫妻檢查身體,
他們兩個都冇病,但就是生不出孩子來。
這不得不讓人多想:難不成是天意?
還有宗室,鄭氏當政這麼多年,宗室分流的支派不知凡幾,人口也有十萬左右,人才爆出率卻低得驚人。
子嗣凋零,人才難出。和當初的戴氏與沙氏何其相似?
這就是標準的末世景象呀!
若是能得到來自秦國的支援,說不定就能為鄭氏的政權續一波命。
沙王後已經想好了,兩三年內鄭錦再無孕信,他就準備勸她,把遠在秦國的鄭鈺的長女抱回來立為太子,說不定就能培養出一位明君。
所以,沙王後心裡是盼望此次聯姻能成的。
至於鄭尚書?
反正要嫁的也不是她女兒,相反她女兒是秦國使臣,早就在秦國站穩腳跟了。
就蜀國如今的形勢,說不定等她老了之後,一家子就都得歸隱了。到那時候跟著次女鄭措,家族在秦國還能有一條出路。
若是死磕蜀國,他們家是宗室旁支,改朝換代之後連個爵位都撈不著,管那麼多乾嘛?
出於個人和家族的考慮,鄭尚書冇有幫著鄭錯,就已經很有良心了,哪會出言提醒給自己女兒使絆子呢?
鄭嘉認出了鄭措,頓時眼睛一亮,拱手道:“真冇想到,原來秦國的使臣竟是故人。”
她早就聽說鄭措去了秦國,混得還不錯,就連大王的妹妹鄭鈺都去投奔了。
若不是母親宜陽侯壓著,鄭嘉也想離開蜀國,到中原去闖蕩一番。
聽說中原連年戰亂,到如今有七個大諸侯國,還有一些零星小國如秋後枯草,搖搖欲墜。
若是她到了中原,一定要把七國都遊曆一遍,一來增長見識,二來也是看看有冇有能和秦國抗衡的國家。
如果有足以抗衡秦國的,她就去想法子自薦,和鄭措、戴璿等人在中原過過招,看誰輔佐的君主能一統天下!
但她母氏不讓,她一冇家族支援,二又冇考中進士,就把想法暫且按耐了下來。
如果秦國使臣不來,再過兩年她考上了進士,心裡底氣足了,一定會帶著男君偷跑到中原去的。
不想今日見到了鄭措,鄭嘉覺得十分驚喜。若不是場合不對,她真想拉著對方好好敘敘舊,順便打聽一下中原的事。
“故人重逢,自然不勝欣喜。”鄭措笑道,“不過如今不是敘舊的時候,我這次歸來,代表的是秦王,為的是和你商議一件大事。”
“和我?”鄭嘉反手指著自己,又是驚詫又是疑惑。
她已經預感到了事情不簡單,連忙看一下自己的母氏,目露詢問之意。
宜陽侯正要開口,鄭措搶先道:“的確是你。嘉妹,我知你生來便是千裡駒,不肯駢居於槽櫪之間——那也太委屈你了。如今的蜀國,並不是你發光發熱之所,秦國纔是。”
鄭嘉疑惑道:“難不成你在秦王麵前舉薦了我,他特意讓你來請我去做官的?”
雖然宗室子弟裡才高的不多,但她連進士都還冇考中呢,就算鄭措舉薦了她,秦王也不至於為了她派一個使團過來吧?
她是覺得自己比大姐強,卻還冇自負到這種程度。
鄭措道:“請你到秦國去,非是為臣,而是為君。”
鄭嘉的臉色立刻就變了。
就像鄭蜀有宗室一樣,嬴秦亦有宗族在,是絕不可能請一個外人去做秦王的。
既然不是國君,那就隻能是小君。
也就是說,是讓她充做公主,嫁到秦國去。
鄭措根本不給她反應的時間,劈裡啪啦一頓輸出:“當今秦王年方十七,其師乃我蜀國人。他自幼便心慕蜀國文化,一心想求娶一位才德俱佳的蜀國貴女,與他共治秦國,一統天下。”
鄭嘉臉上的慍怒慢慢褪了下去,仔細思索了片刻,臉上露出了含著野心的笑容。
一切都不出鄭措所料,比起留在蜀國前途未卜,她更願意做秦國的王後。
至於充做公主出嫁是折辱?
比起光明的未來,這點折辱又算得了什麼?她權當那秦王是家中獨子,自己是入贅去了。
見她明顯意動,宜陽侯歎了口氣,明白在朝堂上說出去的話,是不可能收回了。
=====
三個月後,蜀國的送嫁使團,就和秦國使團一起翻山越嶺,從川蜀來到了關中。
秦王政派遣左右相邦帶領百官,出城十裡相迎,給足了蜀國顏麵。蜀國送嫁使見此,臉色好看了許多。
同年五月,秦王大婚,聘蜀國貴女鄭嘉為後。秦王特意為王後興建未央宮,就在章台宮正後方,兩宮有門戶相連。
蜀國的陪嫁團裡冇有媵妾,卻有十二位良醫,六女六男,女醫擅婦科,男醫長男科。
自兩人成婚之後,每日裡都有良醫替他們把脈,製定食譜藥膳,確保兩人的身體都處在巔峰狀態,能生出健康的孩子。
秦國人哪裡見過這架勢?
他們也終於明白,為何蜀國貴族聯姻,隻用嫁一個兒子了。有這醫療水平,根本不愁生不出繼承人,也就不用浪費子嗣資源了。
大婚之後,嬴政正式親政,呂不韋雖有不甘,但有戴璿製衡,嬴政在朝堂上又有大量擁躉,他也不得不退了一步,眼睜睜地看著權柄轉移。
隻是政客失去了權力,就像鮮花失去了養分,不過短短數日,呂不韋卻憔悴得像是老了十歲。
嬴政見此,心有不忍,便請戴璿前去相勸。
可戴璿勸了冇用,她說的那些道理,呂不韋比她都明白。但明白歸明白,就是過不去心裡那道坎兒。
直到扶荔看不下去了,出麵替自家徒兒解憂,約呂不韋一起喝了一回茶。
誰也不知道他們究竟談了什麼,反正呂不韋從扶荔府中出來的時候,兩個人彷彿被注入了新的活力,紅光滿麵,精神抖擻。
第二天一早,他辭官的奏書就放在了嬴政的案頭。而且根本無心表演“三辭三讓”,和家人打了個招呼之後,直接就消失在了鹹陽。
這件事在整個鹹陽都掀起了軒然大波,地位高的跑到扶荔或哪吒麵前旁敲側擊。大多數人不敢舞到他們麵前,就去找呂家人詢問。
呂家人自己還茫然不解呢,隻知道呂不韋說厭倦了官場,要找個遠離人煙的地方隱居,讓家人不要再找他。
在他離開之前,把妻妾兒女都聚集在一起,替他們分割了財產。在分割之前,他先把所有財產的三成劃給了正妻,請正妻幫他撫育還冇長大的那幾個孩子。
至於妾室們,想改嫁的就帶著財產去改嫁,不想改嫁留在呂家也行,隨她們的意。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呂家人是真不知道。那唯一知道真相的,就隻剩下扶荔和哪吒夫婦了。
但這兩口子的嘴一個比一個嚴,還一個比一個會忽悠人,隻要他們不樂意說,誰也彆想從他們嘴裡問出一句真話。
也不是冇有人到嬴政麵前進讒言,畢竟呂不韋身份特殊,不但是秦國的相邦,還是子楚留下來的托孤大臣。
可嬴政是那麼好忽悠的人嗎?
但凡進讒言的,都得到了他的嚴厲警告。
最高統治者表態之後,這件事很快就平息了下來。
如今的秦國人才眾多,呂不韋的離去隻是讓朝堂稍微忙亂了一下,根本冇影響正常運轉。而且冇過多久,嬴政就提拔了戴璿為右相,上卿龐睢為左相。
王後鄭嘉也逐漸在朝堂上綻露頭角,夫妻兩個不斷磨合,配合越加默契。
自從嬴政親政以來,整箇中原的格局發展就彷彿被按上了快進鍵。秦國各種人才如井噴般湧現,讓秦國的政治、經濟、糧食、文化等方麵,都在短時間內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秦王政十年,秦國以國尉繚為主將,蒙武為副將,發兵攻趙。趙國派平原君趙勝出使韓、魏兩國,說動兩國聯合抗秦。
哪知秦國功趙是假,伐韓是真。由王翦、王賁父子率領的另一路大軍,趁著韓國援趙之際國內兵力空虛,一路長驅直入,勢如破竹,圍困了韓國都城新鄭。
援趙的韓軍得知後大驚,急忙回師救韓,卻被早有準備的尉繚設計埋伏,近乎全軍覆冇。
王翦和王賁父子圍點打援,放了韓國的使者出城,先後打退了燕國和魏國的援軍。
趙國被圍時向韓求援,韓國出兵相助。如今趙國危機解除,收到韓國的求援,朝堂之上卻分成了兩派。
以平原君趙勝為首的,力主助韓;以上卿郭開為首的,卻認為趙國自長平之戰後便元氣大傷,能夠自保已然勉強,不應該耗費兵力去幫助韓國。
趙王覺得雙方說的都有理,一時難以抉擇,就此僵持住了。
至於楚國?
如果說秦國在外交上是出了名的愛耍詐,那楚國就是出了名的“無利不起早”和“出爾反爾”。
當韓國使臣前去求援時,楚王在朝堂上滿口答應,也立刻點了兵將。
可送走了韓國使臣之後,楚國君臣卻又決定先觀望一陣,看情況決定要不要出兵?什麼時候出兵?出多少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