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至上_我在異界背唐詩 第82章 你沒有聽過王維的《相思》嗎?
就在詞宋思索之際,夫子不知何時已經出現在了寧平安的身邊,在場所有學子見狀,都向著夫子行禮。
「遠遠地我就感知到了詩碑散發出的文氣波動,我就猜肯定是你帶著這孩子參加試煉。」
夫子微微一笑,看著站立在屈聖虛影前的詞宋感歎道。
「果然和他父親一樣,都是以詩入墨的天才,詞康有這樣的後人,怕不是在九泉之下都要笑開花了。」
聞言,寧平安微微點頭,而後繼續說道:「就看詞宋能通過幾試了。」
「隻要通過四試,突破文豪時便會直接獲得屈聖認可。隻是當年他父親都沒有辦法一次就成功,就看是否真的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一時間,所有人的目光儘數集中在了詞宋身上,都期待著他接下來會寫出什麼樣的詩詞。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
詞宋緩緩的開口,這次他選中的,是陸遊最為經典的《卜運算元·詠梅》,也算是詞宋最喜歡的詩詞之一。
隻見屈聖聽完詞宋的詩詞後,竟然微微歎了口氣,道:「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若隻寫『梅』詩,吾不如你。」
「我,我剛纔有沒有聽錯,聖人,聖人說他不如詞宋?」圍觀的弟子們都傻眼了,都以為是自己聽錯了。
「沒聽錯,是屈聖說的。」夫子緩緩開口,眼中閃過一絲異色。
「可,可這是何等的讚譽啊。」
在場的學子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聖人不如?這是何等的讚譽,能夠成就聖人之輩,哪個不是那個時代最為矚目的人物?他們的才情,絲毫不遜於任何人,可眼前的聖人,竟然說自己的才華不如詞宋,哪怕隻是在一個特定的區域,那也足以讓無數文豪汗顏。
「屈聖,謬讚了。」詞宋拱手對著屈聖虛影一禮。
也就在此時,夫子也道出了他的疑惑:「這孩子究竟經曆了什麼,竟然寫出了一首這樣詩詞,明明是生在黃金屋中,為何會暗喻自己身世坎坷?」
「夫子難道不知道,詞宋之前被外人叫做什麼了?」
「自然知道,看來這大梁第一紈絝的稱號,正是這小子活到現在的原因。」
夫子像是明白了一切,道:「若是讓我查清究竟是誰在陷害詞起白和他的孩子,我定然不會放過他。」
「可在這之前,他還是得依靠自己。」寧平安緩緩開口:「隻要過了三試,便能得到聖人庇佑,那些宵小便無法再暗害詞宋了。」
與此同時,在場的其他學子已經又將詞宋的詩詞解析完畢,而他們也都沉溺於詩詞的下半闕,尤其那句「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所帶給他們的震撼之中。
梅花生在世上,無意於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與招蜂引蝶,所以在時間上躲得遠遠的,既不與爭奇鬥豔的百花爭奪春色,也不與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獨地在冰天雪地裡開放。
但是這樣仍擺脫不了百花的嫉妒,對它的侮辱、誤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聽之任之,就算凋零,淪落到化泥作塵的地步,還香氣依舊。
在場的弟子此刻已經完全被詞宋的才情征服了,他們很想知道,詞宋之前到底經曆了什麼事情,才能寫出如此令人動容的詩詞。
隻見屈聖手心再次飛出一道才氣,沒入詞宋的眉心,這次詞宋除了感覺身體有些燥熱外,並沒有太多的不適感。
「二試已過,可否進行三試?」屈聖虛影再次詢問詞宋道。
「當然。」
詞宋雖然不知道這考試究竟有多少,但他知道,通過的考試越多,自己獲得的好處就越多,這樣一個能夠薅羊毛,還是薅聖人羊毛的機會,他自然是不會放過的。
「以『相思』為題,一刻為期。」屈聖虛影再次開口道。
「啊?我還以為要五步成詩呢,怎麼就變成一刻鐘了?」
詞宋內心喃喃道,他並不是特彆瞭解古代作詩時,到底是五步成詩耗費的時間長,還是一刻鐘時間長,但根據難度是逐步上升的,那應該就是五步成詩的時間長一些。
當詞宋聽到以「相思」為題目之時,他的腦海中就已經浮現了前世刷短視訊時經常聽到的那句話:
「這可是不是一般的紅豆,這是王維時裡的紅豆,你沒有聽過王維的《相思》嗎?」
「休閒的時候刷一刷短視訊還是挺不錯的。」詞宋的嘴角露出一抹笑意。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就在背誦期間,他的腦海中浮現出了之前經常看到的畫麵,一身清貧如洗的小秀才,和一位家世不凡,但卻心地善良的富家小姐共同聊起紅豆的畫麵。
「隻可惜,故事的結局雖完滿,但卻不圓滿。」
詞宋微微搖了搖頭,將這些雜念都搖出腦海,等待著屈聖的點評。
當他在念出最後一句的時候,他感覺周圍的風都停止了流動,似乎都在聆聽他的詩詞。
「相思。」屈聖虛影緩緩開口,似乎也被詞宋的這首詩給觸動了一般。
與此同時,學子們也展開了討論。
「紅豆產於南方,結實鮮紅渾圓,晶瑩如珊瑚,楚國人常用以鑲嵌飾物作吉祥物。」
「起句平平,用口語道出,彷彿是沒有什麼詩味啊?」
「次句以『為誰發?』緊接『發幾枝』,問自然不平有韻,而紅梅疊枝盛開的形象經這樣的反複問答,加以三、四兩句乘勢呼應,表麵似乎囑人相思,背麵卻深寓自身相思之重。」
「結句用共時法並列連用兩『君』字,使對方自然進入特定情景,切身實地的感知著這份相思之情。」
圍觀的弟子們解析著這首詩的各種意境,隻是這首詩,並沒有完全引起他人的共鳴,因為有些人不能理解紅豆這一物的意境。
而屈聖作為地地道道的楚國人,自然知道紅豆又名相思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