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弱宋鐵血郎 > 第36章 改道南下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弱宋鐵血郎 第36章 改道南下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鳳翔府,這座被蒙古人從金人手上搶來統治,而今改製為陝西行省的屯田重鎮。

茶寮內,趙昺一行正稍作休整。

他們自太行山南麓出發,曆經十幾日奔波,途經山西平陽,過黃河渡口,穿越潼關,最終沿著渭河穀地西行至鳳翔。

秋風颯颯,細雨紛飛,茶寮外隱隱傳來輕雷之聲。

眾人分散坐在幾張桌旁避雨,隔壁幾桌零星坐著幾位北地漢人士族與色目商賈,正高談闊論。

“聽說了嗎?閩越瘴癘山區又不太平啦,那群化外之民竟打著複宋的旗號起事作亂!”

“可不是嘛!那些好勇鬥狠的蠻夷蠢貨、化外之民,就不能安分些?”

“俺聽說去年就在那兒就鬨過事,都折騰快一年了”

“要不是陛下大軍東征日本,早就發兵剿滅了這幫愚昧之徒!”

“哈哈,說得是,來,喝茶喝茶……”

雨水劈裡啪啦地從屋瓦滴落。

坐在窗邊的趙昺將這些議論聽得清清楚楚,隔壁桌的閒談顯然令他心煩氣躁,眉頭一陣發蹙。

他壓低嗓門,一道比窗外雨水更加冰冷聲音,清晰地落入身旁的文天祥耳中。

“文公,你聽聽,何其諷刺?同為漢人,卻以‘蠻夷’相稱,互相糟踐——到底誰纔是真正的蠻夷?”

這一句寒徹的詰問,讓同樣心情沉重的文天祥更加不是滋味。

他深吸一口氣,輕歎道:“公子,故土淪落,致南北異化已近百年,成見既深且重……”

“文某此前得您點撥,才愈發意識到北地漢人偏見之沉,今日親耳聽聞,實是五內如焚!”

“嗬嗬!”趙昺難得失態,鼻孔發出一聲冷笑。

他抬眼瞥了瞥那群仍在高談闊論的北地士族,淡淡說道:“能悠閒坐於此地議論時事的,其祖輩怕早已投靠胡夷,與之狼狽為奸、禍亂漢家山河。這一路行來,親眼所見,民生如何!?”

文天祥拿起茶盞輕啜一口,餘光掃過那些談笑風生的漢人身影,沉聲接道:“鳳翔本是屯田重鎮,又是西北鹽馬古道交彙之所,本該繁華富庶。”

“可元廷蒙古賊子隻知圈占民田為牧場,任良田荒蕪長草、用以放牧……致使關中糧倉之地,無數漢農失地淪為佃戶流民,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

“忽必烈此舉,將來必自食惡果。”

窗外雨勢漸大,二人臨窗對坐,話音極低,並未傳入鄰桌耳中。

聽文天祥點評元廷暴政,趙昺並未立即回應。

他眉頭緊鎖,沉吟片刻,忽然開口:“文公,西行暫緩,吾等改道南下,前往閩越山區。”

恰時一聲驚雷於窗外炸響!然而比雷聲更讓文天祥心驚的,是官家這突如其來的決定。

他冷不禁倒抽一口冷氣,急促道:“公子,還請三思!八閩之地不同川蜀,自古未曾深沐王化,且山區瘴癘險惡,閩人性情悍厲……”

“如今暴亂既起,元廷必遣重兵剿滅,實是凶險萬分之地,豈可輕易涉足!?”

趙昺臉龐忽然露出一抹笑意,他看著身旁略顯緊張的文天祥,輕笑回應:“文公,所言極是……”

他用眼神止住對方後續的勸諫,繼而鏗鏘有力地說道:“然,何謂‘未沐王化’?”

“比起這些久居胡夷統治、竟以‘蠻夷’稱他族的北地漢人士族之流,閩越義士敢舉反元複宋之旗,不認元廷所謂華夏正統。”

“此等氣節,爾等又有何怯?”

“閩越山區地勢複雜,元軍騎兵難以施展,又有何懼其興兵來犯之威?!”

聽著官家有理有據的剖析,文天祥一時語塞。

趙昺目光沉毅,繼續說道:“文公,蒙古滅金之後,北地人口十不存五,至今未能恢複元氣。”

“他們擄漢民北上為奴、充役屯田,視之如牲口,這般罪行,曆曆在目。”

窗外雨聲漸急,卻壓不住此刻趙昺胸膛翻湧的怒氣。

他語氣愈沉,聲聲如鐵:“而今天下漢人殺人數命相抵,蒙古人殺漢人卻隻罰銀充軍。晚一日推翻胡虜暴政,天下蒼生便多受一日的苦難,吾心難安。”

“蒙古賊子更推行‘窮極江南,富誇塞北’此等亂政之舉,北地資財儘輸蒙古貴戚封地,漢民徭役沉重,實乃命如草芥。”

“你看眼下鳳翔此地,所謂鹽馬古道,繁華是蒙古色目權貴,與北地漢人士族地主之流。”

“大多數的漢民百姓唯餘是‘苦不堪鹽’!”

趙昺聲音不高,卻字字清晰。

“不能在猶豫了!”

“川蜀險固,元軍一時難破。而閩地義軍多為山民,不諳戰陣凶險,正需爾等馳援。”

文天祥望著眼前這位目光決絕的少年官家,忽然明白,他那素日沉穩的步伐之下,藏著一顆不遜於任何人的收複山河之心。

他心知再勸無益,遂肅容應道:“文某,但憑公子驅使!”

略一沉吟,文天祥續道:“若論閩越之地有如此號召力者,恐怕唯有陳吊眼。”

“哦?”趙昺眼中一亮,追問道:“文公識得此人?”

文天祥挪動身軀,貼近幾分,俯身低語道:“此人本名陳大舉,乃佘漢混血,人稱陳吊王。”

“當年臣在贛南舉義,他曾率眾來投,後因元軍增援不得已退守閩南。”

“此人還曾助張樞密(張世傑)圍攻降元宋將蒲壽庚所據的刺桐城,可惜三月不克,但也成功拖住元軍南侵步伐,讓官家行在得已撤至潮州一帶避難。”

趙昺聽罷麵露喜色,未料到陳吊眼此人昔年還曾協助流亡南宋朝廷,行如此諸多事宜。

不過他仍謹慎問道:“此人性情如何?因何聚眾起事?”

文天祥沉吟道:“昔年他提出‘窮苦人同命運,佘漢一家親’的口號,打破佘漢之隔,聯合漳、汀、潮諸州民眾。”

“聚集於閩粵山區,並多處設寨,倚仗地勢與元軍遊擊周旋,經營出‘內可出、外不可入’的防禦體係。”

“其鼎盛時麾下數萬之眾……隻可惜臣兵敗被俘,此後便不知其詳。”

佘漢一家親,這五個字震得趙昺心神激蕩。

民族平等,俠之大者。

此人胸懷,非常人也。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