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弱宋鐵血郎 > 第155章 世候卸甲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弱宋鐵血郎 第155章 世候卸甲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章廣平三寨,李忽蘭吉麾下的兩千兵馬,終於抵達了“僰王山鎮”。

領軍之人,正是其弟李庭望。

他能來此,正如李忽蘭吉所料——李庭望顧慮兄長年事已高,恐有閃失,故決意親自率軍,為兄長打頭陣。

然而,對於這支遠道而來的元軍,趙昺有意放行,並未令西南夷軍在烏蒙道設伏,使他們得以暢通無阻,直抵鎮前雪原。

此刻,這支昔年征伐蜀地未逢一敗的元軍,於鎮外雪原上整齊列陣。

他們,刀槍如林、殺氣盈野,與鎮內土牆上嚴陣以待、甲冑鮮明的長寧軍形成了針鋒相對之勢。

馬背之上,李庭望遠眺土牆之上,迎風而立的李忽蘭吉,內心是五臟俱焚。

好在兄長看上去隻是略顯疲憊,似乎並未受辱,心中稍定,隨即又被更深的焦慮取代。

他的目光掃過城頭飄揚的宋字旗和那些身著宋軍製式劄甲的士兵,心下瞭然。

最終,目光鎖定在一位氣度沉凝、應是主將的漢人身上。

李庭望獨自一人策馬來到土牆之下,渾然不懼隨時可能射來的冷箭,高聲呐喊道:“可是淩霄城長寧冉知軍,本將李庭望,可否聽本將一言……”

他勒緊馬韁,好似下了很大的決定,聲音帶著懇切與決絕。

“隻要冉知軍,今日放了我兄長。”

“本將,在此立誓,即刻便率軍撤離,絕不再與貴軍為敵,且日後……絕不踏足此地半步。”

“若有虛言,天厭之!”

為了兄長性命,李庭望選擇了罔顧那位平章政事的均令,甚至不惜承擔日後來自大都的問責,決意一力承擔所有後果。

土牆之上,李忽蘭吉聞言,又是感動又是苦澀,忍不住的長噓一聲。

他心知,自己這位已過天命之年的弟弟,終究改不了年輕時那份毛躁……

竟未深思,為何唯獨自己一人倖存?其餘奉命而至的元軍同僚與將領,如今身在何處?

更未察覺,在那扇緊閉的鎮門之後,究竟潛伏著多少敵軍?那是人數遠超他七倍的絕對優勢兵力。

以庭望遠道而來的疲憊之師,對上以逸待勞、且占據地利人和的對手,一旦動手,唯有全軍覆沒一途。

冉安並未直接回應,隻是平靜看了身旁這位元廷宿將,語氣淡然:“李將軍,你自己決定吧。你這支在章廣寨操練七年的精銳,是戰是降,他們的性命,全在你一念之間。”

土牆下,李庭望久久不聞回應,心中焦慮更甚,卻不敢出言脅迫,隻得再次喊道:“冉知軍,本將說話算話,今日隻要你能留我兄長性命,本將二話不說,立馬撤軍。”

話音剛落,土牆垛口處出現的,並非他期盼的冉安,而是他心心念唸的兄長。

隻見,李忽蘭吉走到剁口邊,扶著泥牆,硬聲洪亮出口:庭望,眾將聽令,卸甲、棄刃,進城。

此話一出,石破天驚。

土牆下不當李庭望麵露駭然,身後兩千將士更是陣腳微亂,一片嘩然。

“卸甲棄刃”,這等同於不戰而降,對於這支驕傲的軍隊來說,無疑是奇恥大辱。

在一陣短暫的騷動和難以置信的沉默之後,李庭望第一個做出了反應。

他深深地望了城牆上兄長那決絕而蒼老的麵容一眼,沒有二話。

“哐當!”

李庭望利落的翻身下馬,毫不猶豫地解開了身上的甲冑絆索,沉重的鐵甲被他親手卸下,扔在雪地之上,發出沉悶的響聲。

緊接著,他隨身的佩刀、腰間的短刃,也被他一一解下,鄭重地放在甲冑之旁。

主將如此,軍令如山。

看到主將率先執行了這看似屈辱的命令,身後的兩千士卒,在經過短暫的猶豫後,也開始動作。

一時間,僰王山鎮外,黑色的甲冑與各式兵刃,紛紛墜落於雪白大地,迅速堆積起來。

沒有呐喊,沒有反抗,隻有一種悲壯而無奈的沉寂,彌漫在風雪之中。

李忽蘭吉閉上了眼睛,不忍再看。

土牆上冉安,微微頷首一旁的校尉易士英,示意長寧軍準備接收降卒。

一場可能的血戰,就這樣消弭於無形。

隨著土牆上,易士英校尉有力的手臂一揮,沉重的鎮口大門被緩緩推開,露出了其後森然的景象。

雪地上,李庭望的眼中,門後豁然湧出的,是一支殺意凜然的長寧軍。

數粗略看去,竟比他麾下這兩千兵馬多出一倍有餘,而且氣勢沉凝,顯然是早已蓄勢待發。

這讓他心頭一凜,若方纔真個動手,這支伏兵,就足以讓他吃儘苦頭。

易士英策馬來到已卸甲棄刃的李庭望身前,並未因對方是降將而倨傲,反而客氣地一拱手:“李將軍,請上馬,隨末將進城,與令兄一敘吧。”

李庭望此刻已彆無選擇,也無心猶豫,默默點頭,翻身上了一旁士卒牽來的無鞍馬,他的戰馬鞍轡已卸。

隨著易士英以及押送的大軍進入鎮內,而越往裡走,他心中就越是心驚,也越發明白了兄長為何會下達那般看似屈辱的命令。

鎮內主乾道兩側,在皚皚白雪的映襯下,密密麻麻肅立著無數身影。

那是由僰族漢子、夾雜著少量漢人麵孔組成的龐大軍隊。

他們雖衣著不及長寧軍統一,但軍紀卻異常嚴明,人人挺拔無比、紋絲不動的陣勢。

從這些夷、漢卒的眼神中,李庭望看不到絲毫散漫與怯懦,隻有一種經過血火淬煉的沉穩與隱隱透出的彪悍之氣。

這絕非一支臨時拚湊的烏合之眾,而是一支紀律森嚴、頗具戰力,並且士氣高昂的大軍。

再加上之前看到的長寧軍,城內大軍的總兵力,已是一個讓他感到絕望的數字。

此刻,他心中所有的不解和一絲屈辱都煙消雲散,隻剩下對兄長決斷的歎服與後怕。

當下,他不再東張西望,一勒馬韁,加快速度,趕上前方引路的易士英。

李庭望目光急切地投向遠處那座明顯是中軍大帳的所在——他的兄長,應該已被送往那裡。

中軍大帳內,炭火驅散著寒意,卻驅不散趙昺眉宇間的一絲倦色。

或許是這兩日連續奔波、殫精竭慮確實未曾好好休息,難得地掩口打了個小小的哈欠。

這一幕落在身旁侍立的也兒吉尼眼中,讓這位硬漢的眼神裡流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不忍。

他的嘴唇微動,似乎想勸諫官家保重身體,但最終還是將話語壓了下去,隻是身姿站得更加筆挺。

帳簾被掀開,李忽蘭吉在冉安的“陪同”下走了進來。

幾乎就在他們進帳的瞬間,趙昺立馬切換了狀態,迅速收斂了那片刻的疲態,腰背挺直。

他伸手端起身旁案幾上那杯早已沏好、顏色深濃的苦茶,毫不猶豫地猛灌了一大口。

滾燙的茶水和那極致的苦澀,似乎刺激了他的精神,讓他的眼眸重新變得清亮、銳利,靜靜地看向進來的二人。

隨即,趙昺一邊抬手,示意二人落座,一邊放下茶碗之時,營簾再次被掀開。

正是,李庭望緊隨易士英其後,踏入軍帳。

李庭望的目光第一時間尋到兄長,見他微微朝著自己頷首,安心之下便將目光移到帳內主位。

當他看清端坐於上的,竟是一位麵容尚帶稚氣的少年時,不由得一怔,眼中充滿了驚疑與難以置信。

他的疑惑,立刻被身旁的兄長李忽蘭吉低聲解開。

李忽蘭吉的聲音帶著一種複雜的肅穆,向他,鄭重道:“庭望,這位是大宋官家,不得無禮目視!”

大宋官家?!

李庭望腦海如同被驚雷劈中,一片空白,隨即無數關於那位崖山之後奇跡生還、於東南再舉義旗的少年天子的傳聞碎片洶湧而來!

原來,這蜀地這一切的背後,站著的是這位聲震天下的傳奇人物!

他不敢怠慢,連忙收斂心神,隨著兄長的示意,向著主位躬身行禮。

趙昺受了這一禮,目光平靜地轉向李忽蘭吉,語氣聽不出喜怒:“李將軍,陣前能體恤麾下兒郎性命,不惜自汙聲名,令其卸甲棄刃,免去一場無謂的血光之災。此事,朕心甚慰。”

他略作停頓,繼續道:“無論將軍此舉是純粹為了保全這些追隨你多年的精銳,還是心中另有所想……能避免兵戈之爭,總是一件功德。”

李忽蘭吉見弟弟似乎想開口詢問什麼,微微搖了搖頭製止了他。

他轉向趙昺,神色坦然中帶著一絲疲憊,直言不諱:“趙官家,那日土牆之上,您對李某所言,關乎血脈、關乎罪孽、關乎後世清算……李某回去後,內心糾葛良久,翻來覆去,思慮再三,方纔……方纔下了這個決定。”

言罷,他眼神一肅,示意李庭望。

兄弟二人極有默契,李忽蘭吉率先整理袍袖,李庭望緊隨其後,二人竟是要對著趙昺行跪拜大禮。

“不必如此。”

趙昺清冷的聲音及時響起,阻止了他們的動作。

“跪拜之禮,免了。”他目光掃過二人,“你們心意若誠,朕可以接受。但蜀地千萬百姓之心,未必肯輕易接納。況且,朕早在東南之時便有明言,不興跪禮。”

他看著神色微愕的李氏兄弟,語氣緩和了些,卻帶著更深的意味:“將軍與令弟,若是真心歸順,想要彌補前愆,不在於這些虛禮。”

“不若日後,用你們的行動,去替你們李家過往在蜀地、在華夏故土所犯下的罪孽,一一贖還,更為實在。”

趙昺微微前傾身體,目光落在李忽蘭吉身上:“朕也是多方聽聞,昔日將軍攻城拔寨之際,雖為元廷效力,卻罕有屠城、虐民之舉,多用堂堂正正之師,於兩軍陣前見真章。若非如此,朕也不會留你性命至今,更不會與你費這些唇舌,講這些道理。”

李忽蘭吉聞言,抬頭迎上趙昺的目光,對視片刻,他抱拳沉聲道:“承蒙官家看重,能查到這些細微之處。”

“李某此番決定,也確實存了私心,是為日後李家子孫後代所慮。”

“不想他們因李某此生所行之事,而世代受人唾棄,永世不得翻身。”

他的聲音帶著一絲蒼涼:“李某不怕自己死後,被人挖棺掘墳、挫骨揚灰,也不怕青史之上,被人痛罵為漢奸國賊……”

“李某隻怕,隻怕後人因此世世代代抬不起頭,被人戳著脊梁骨唾罵,乃至……血脈斷絕。”

他長長歎息一聲,彷彿卸下了千斤重擔:“李某已是風燭殘年,沒有幾年活頭了。晚年彆無他求,隻想著……能儘力為不成器的後代,積攢些許福報,洗刷些許罪孽罷了。”

李庭望在一旁,靜靜地聽著兄長與那位年少官家的對話。

雖然並不完全明白,究竟是怎樣的言語,能讓一生剛強、位高權重的兄長變得如此頹然、甚至透著一股認命般的釋然。

甚至不惜帶上隴西李氏一族身家性命,歸順這位年少的趙官家,日後要與龐大的元帝國敵對。

但有一點他無比確定——兄長的決定,就是他的方向。

隴西李氏,榮辱與共,進退一體。

於是,李庭望不再沉默,終於在軍帳內,第一次對著主位上的趙昺開口。

他的聲音硬朗而堅定,帶著武將特有的乾脆:“趙官家!兄長所言,便是我隴西李氏全體的決定!庭望,唯兄長馬首是瞻!”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