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青龍鎮世 第173章 青龍蘊木生流水
演武場東側的空地上,十二根刻滿符文的石柱在夜明珠的映照下泛著幽光。
葉青山望著身旁略顯侷促的小喬,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掌心。
剛才諸葛亮的話猶在耳畔,對“力”的本質掌控,或許正是破局的關鍵。
“葉師兄,要不我們試試水屬性符文?”
小喬咬著唇,目光落在刻著水波紋路的石柱上,“我對水屬性靈氣的掌控還算熟練,或許能強行帶動你……”
“不必。”
葉青山抬手打斷,目光掃過十二根石柱,最終停留在刻著纏枝紋路的那一根上。
石柱通體呈蒼綠色,符文如同生長的藤蔓般蜿蜒纏繞,隱隱透著生機之氣。
“你的水屬性靈氣純淨,強行牽引反而會損傷根基,且看那根木屬性符文柱。”
小喬順著他的目光望去,眉頭皺得更緊:“可木屬性與水屬性雖相生,但啟用符文需要兩人屬性與符文完全契合……我們一個木一個水,怎麼可能同時啟用?”
周圍幾組弟子已開始嘗試。
風、火雙屬性石柱前。
一人淡青色風屬靈氣環繞石柱,一人掌心騰起赤色火焰。
兩種靈氣交織間,風助火勢,火借風威,石柱上的符文瞬間亮起,引得眾人驚呼。
另一邊,兩人則選擇了暗、雷雙屬性石柱。
一人周身縈繞著墨色靈氣,一人則引動天雷,可兩種屬性一陰一暴。
碰撞間竟讓石柱微微震顫,顯然陷入了僵局。
“常規之法自然不行。”
葉青山走到木屬性石柱前,緩緩抬手貼在柱身。
冰涼的觸感傳來,他能清晰地感知到石柱內部沉睡的靈氣。
那是一種緩慢、滋養、如同草木生長般的波動,與體內青龍氣息中蘊含的生機之力隱隱呼應。
“符文共鳴的關鍵,是‘共鳴’而非‘注入’。”
葉青山閉上眼,心神沉入體內,引導著青龍氣息緩緩流轉。
以往他模擬法術,皆是複製靈氣的運轉軌跡,此刻卻反其道而行,任由青龍氣息自然散發。
不再刻意壓縮塑形,而是讓其如同春雨潤田般,帶著蓬勃的生命力滲入石柱。
“嗡——”
石柱微微震顫,纏枝符文亮起微弱的綠光,卻轉瞬即逝。
“果然不行嗎?”
小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遠處傳來許攸的嗤笑:“我就說他屬性不明,連自己是什麼路數都搞不清,還想拖累小喬師妹!”
葉青山睜開眼,眼中沒有絲毫慌亂,反而多了幾分明悟:“符文需要的是‘契合’,而非單一屬性的灌輸,小喬師妹,可否借你一縷水屬性靈氣?”
“當然!”
小喬雖不解,但還是立刻凝聚一縷清澈的靈氣,遞向葉青山。
葉青山抬手接過,並未將其注入石柱,反而將其與自身青龍氣息纏繞在一起。
他回憶著試捲上“五行相生”的理論。
木能生水,水能潤木,二者本就相輔相成。
他引導著青龍氣息模擬木屬性靈氣的生長之勢,同時讓小喬的水屬性靈氣順著“木脈”緩緩流淌,形成一道迴圈往複的靈氣溪流。
“你試試將靈氣順著我的氣息流動,不要主動攻擊,隻需滋養。”
葉青山輕聲道。
小喬依言照做,清澈的水屬靈氣如同溪流般纏繞著淡青色的青龍氣息,緩緩滲入石柱。
這一次,奇跡發生了。
石柱上的纏枝符文如同得到滋養的草木般,緩緩舒展,綠光由弱轉強。
不再是轉瞬即逝的閃爍,而是持續亮起,沿著符文紋路蔓延開來。
“這……這怎麼可能?”
許攸的聲音戛然而止,臉上寫滿了難以置信。
葉青山心中一動,他能感受到石柱內部的靈氣開始與他的青龍氣息共鳴,甚至隱隱有反哺之意。
他索性撤去引導,任由青龍氣息與石柱靈氣自然交融,同時示意小喬加大水屬性靈氣的輸出。
“轟!”
一聲輕響,木屬性石柱突然爆發出耀眼的綠光,一道淡青色的龍形虛影從柱身盤旋升起。
與葉青山周身的氣息相連,在空中盤旋一週後,緩緩消散。
石柱上的纏枝符文徹底啟用,散發出濃鬱的生機之氣。
“成功了!”
小喬驚喜地喊道,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看向葉青山的眼神中充滿了敬佩,“葉師兄,你太厲害了!竟然能想到用相生屬性形成迴圈共鳴!”
葉青山鬆了口氣,收回手時,指尖還殘留著淡淡的綠光。
他望著石柱,心中對青龍氣息的理解又深了一層。
這股力量不僅能模擬法術,更能溝通天地間的生機之力,或許這纔是青龍作為上古神獸的真正底蘊。
“哼,投機取巧罷了!”
司馬懿冰冷的聲音傳來,“用旁門左道啟用符文,算不得真本事。”
“仲達此言差矣。”
諸葛亮輕搖羽扇,走上前來,目光落在木屬性石柱上,眼中帶著讚歎,“符文共鳴的本質,是與天地屬性的契合。
葉師弟能跳出‘屬性必須一致’的桎梏,利用五行相生之道啟用符文。
這份對法術本質的理解,遠超常人,何來旁門左道之說?”
周瑜也附和道:“就是!要是換做我,肯定想不到這法子。
隻會硬著頭皮帶小喬師妹去試水屬性石柱,到時候能不能啟用還兩說。”
司馬懿臉色一沉,不再說話,轉身走到一旁,目光死死盯著葉青山,眼中的敵意更濃。
此時,一炷香的時間已到,十二組弟子中,有八組成功啟用符文,葉青山與小喬赫然在列。
司馬徽院長走上前,目光掃過眾人,最終停留在葉青山身上,眼中閃過一絲讚許:“葉青山,你可知你啟用符文的方式,乃是上古失傳的‘屬性相生共鳴法’?連學院的古籍中,也僅有隻言片語的記載。”
葉青山心中一驚,他隻是根據對“力”的理解和五行理論嘗試,沒想到竟觸及了上古之法。
他躬身道:“晚輩隻是僥幸領悟,不知竟是上古之法。”
“非是僥幸,是你對‘力’的感知遠超常人。”
司馬徽撫須笑道,“稷下學院講究相容並包,不拘一格,你這等天賦,正是學院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