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三國:華夏名將突然降臨 > 第175章 漢末的諸侯王為什麼不行?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三國:華夏名將突然降臨 第175章 漢末的諸侯王為什麼不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番禺縣,太守府內。

龍且愁眉苦臉的坐在一張座椅上,此時他已經得到龍川縣、博羅縣相繼陷落的訊息。

年輕將領朱桓臉色緊繃的說道:“現在我們後路被斷,前方又有綏江相隔,難以前進,不如守在番禺縣,將此城打造得固若金湯,又善待城內的百姓、豪紳、士族,等待敵軍的進攻,我們再將其一網打儘。”

“好在番禺縣建在沿海,這裡資源豐富,足夠支撐我們大軍的糧食消耗,雖然交州軍的戰力不強,一旦他們堅壁清野,拒不出戰,仍然會令我們頭疼不已。

之前能迅速攻下龍川縣、博羅縣以及番禺縣依靠的是我們出其不意的突然襲擊。但是如果陷入攻堅戰,即使打下一座城,需要付出的代價仍然非常巨大,得不償失。

守在番禺縣,等待敵軍的進攻,我們在一擊而破之,方為上策。”彆部司馬董襲建議道。

“兩位將軍皆言之有理,隻是我受項王的重托,卻沒能更好的完成任務,深以為恥。”龍且臉色陰沉的說道。

“我能理解龍將軍的心情,但是現在不是意氣用事的時候,我們需要穩紮穩打,才能反客為主。現在需要沉下心來,等待良機,才能給於敵人致命一擊。”董襲勸說道。

“沒錯,我被利慾衝昏了頭腦,當年就是這樣被韓信小兒擊敗,我現在怎麼還能重蹈覆轍呢?”龍且心裡暗暗想道。

朱桓見龍且沒有搭話,繼續勸說道:“雖然現在被困於番禺縣,進退不得,同樣的,南海郡也被我們一分為二,敵軍東西方難以溝通。現在我們需要在番禺縣附近派出大量的斥候,防止西方的敵軍向東邊的龍川、博羅兩城傳遞資訊。”

“關於斥候的事情就交由朱將軍負責,董將軍則密切監視城內的豪紳、士族,如果發現有人行不軌之舉,立刻抓捕,我們需要殺雞儆猴!”龍且立刻決斷道。

“諾!”朱桓、董襲兩人領命後,立刻離開太守府,前去操辦自己負責的事務。

…………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七月二十六。

兗州,東平國。

繼任城國發生大規模的匪亂被兗州刺史曹操率領大軍平定後,東平國又發生了大規模匪亂。

繼位東平王十年的劉凱立刻向兗州刺史曹操發出了求援。

為什麼堂堂大漢的皇室宗親,既有像劉備一樣淪落為普通百姓過著織席販履為業的貧苦生活,也有像任城王、東平王、彭城王等一係列繼承先祖王爵的漢室宗親,連自己的王國都無法守護,連盜匪都能隨意攻占。

這不得不從當年的七王之亂和後麵頒布的推恩令說起。

當年的七王之亂是割據一方日益膨脹的諸侯國和中央專製皇權之間爆發的不可避免的矛盾。

秦始皇郡縣製的路子並沒有錯,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沒有為自己任何一個兒子封王封地。

大漢建立後,劉邦吸取了秦國被滅的教訓。

秦國直到滅亡的時刻,也沒有一位宗室能夠站出來拯救大秦,這在劉邦看來,就是郡縣製的弊端。

所以,漢初之時,雖然沿用了秦朝舊製郡縣製,但是劉邦在掃滅完異姓王後,一口氣將自己的兒子全部封王建國。

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國們逐漸壯大起來,開始不再接受朝廷的詔令。

到了漢景帝時期,終於爆發了七王之亂。

七王之亂平定後,標誌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和加強。

自漢景帝之後,所有的大漢皇帝都對自己的宗室生起了防備之心,不再信任自己的同宗。

漢武帝繼位初期,諸侯國們又死灰複燃,開始漸漸不安分起來。

為了削弱諸侯國的實力,漢武帝繼位三年後,採納主父偃的建議,正式頒布了名傳後世的“推恩令”。

所謂的推恩令,就是將各諸侯所管轄的區域隻由其長子繼承,改為其餘兒子也可繼承一部分,原來的諸侯國會被分成多份,雖然長子仍然占有大頭,但是幾代下來後,國家就會越來越小。

而且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國隸屬於郡,地位與縣相當。

這樣的製度不但沒有遭到抵製,反而得到各諸侯王除長子以外所有王室成員的支援。

漢武帝的這招妙棋非常高明,不但對於自己的聲望沒有損失,反而得到大部分皇族的擁戴,贏得了仁政稱讚,也坐穩了自己的皇位。

自此,“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十餘裡”成為了傳統,即使諸侯王膽敢擁兵自重進行叛亂,中央也能很快平叛。

但是這樣也延伸出了一個弊端,幾代下來後,其餘的皇室宗親逐漸明白了這個削弱自家封國的政策。

除了皇帝一脈後,漢室宗親們逐漸開始離心離德,漸行漸遠。

到了東漢時期,士族、豪紳、外戚、宦官的崛起,漢室宗親們被進一步壓縮空間。

甚至出現封國內如果有大規模募兵的情況發生,就會被人聯合誣告有謀反的想法,立刻被押送到中央進行審查。

哪怕最後沒有這些罪行,也會落得個留居京城,封國國除的下場。

從此之後,大部分承襲祖宗王爵的後人們,皆不敢在自己封國內招募士卒。

像劉寵這樣能在陳國屯兵數萬的,也是因為天下大亂,盜賊四起後,為了保境安民,不得不做的。

當然也並非沒有例外,比如幽州牧劉虞以及益州牧劉焉。

他們都是在靈帝末期得到重用,分掌北部幽州、西南益州。

主要原因還是靈帝一脈實在是單薄,他乃一脈單傳,沒有其他兄弟可以依靠,本身繼位也是桓帝無嗣而崩,被外戚竇氏扶植上來的。

到了他生涯晚期,大漢各地盜賊四起,隱隱然有了天下大亂的趨勢。

受到外戚和宦官聯合推舉,大漢有才能的宗室才得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得到機會。

幽州牧劉虞不負眾望,成為漢末北方的擎天之柱。

而劉焉則不然。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