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華夏名將突然降臨 第559章 軍功改籍貫
“要收複河西諸郡為大漢所用,比起涼州東部諸郡更加困難,畢竟涼州東部諸郡大部分皆在朝廷掌握之中,而河西走廊以西諸郡,那裡遠離大漢的中心,許多郡縣脫離漢王朝太久了。那裡的百姓、地方豪族對於大漢非常不信任,我們很難取得他們的支援。”張猛長歎一聲道。
“張郡丞似乎出身涼州西部的敦煌郡淵泉縣,應該對涼州西部諸郡比較瞭解,不知可否介紹一下哪裡的情況?”李牧內心微微一動,突然問道。
淵泉縣位於敦煌郡東北部的冥澤附近,因這裡多泉水而得名。
漢朝的敦煌郡東北部,因冥水(疏勒河)向北流過,遇到豐水期時,大量河水溢位,在周邊的低窪地帶逐漸形成許許多多大小不一的湖泊。
其中最大的湖泊被稱為冥澤,根據《元和郡縣誌》記載,冥澤東西長二百六十裡,南北寬六十裡,水草豐富,非常適合畜牧業的發展。
隻是敦煌郡人口稀少,偌大的西北邊郡,人口不到三萬人,完全沒有利用起冥澤這裡的湖泊群。
漢武帝在擊破匈奴後,在冥澤附近建造了多個縣城,淵泉縣就是其中最大的城池。
不過,到了清朝,因為冥水上遊多個地方開始蓄水,中遊開渠,下遊疏通河道,導致這一帶的湖泊群逐漸萎縮,到了現代,這裡早已經乾涸,成為了曆史。
然而這個時代,淵泉縣因為冥澤等湖泊群的存在,這裡的水草資源極為豐富,比起郡治敦煌縣,甚至猶有過之。
作為敦煌郡淵泉縣的第一家族,敦煌張氏對於本地的瞭解應該極為清楚。
張猛聽聞李牧的詢問,卻苦澀的說道:“西北人煙稀少,涼州相比漢王朝的其他地區極為落後。家父當年因立下大功,而將籍貫遷到了弘農郡。張某也就年幼之時在敦煌郡淵泉縣生活了一段時間,自懂事開始,家父不但在朝中為官,家也搬到了弘農郡。
與其說我是涼州敦煌郡人,其實更像是司州弘農郡人。下官對河西諸郡的瞭解,未必比得上李將軍啊!”
原來涼州三明之一的張奐當年因為破羌有功,申請將自己的籍貫由涼州的敦煌郡遷到了司州的弘農郡。
在漢代籍貫是不能隨便改的,亂改自己的籍貫是會被治罪的,嚴重者甚至可以判處死罪。
而張奐因為立下大功,原本應該封侯,但是因為他的出身,而被朝廷重臣與宦官所阻止。
涼州當時與朝廷有著深深的隔閡,涼州士人基本上很難進入到朝廷的權力中心。
敦煌郡作為大漢的邊疆,受到了朝中官員與天下士人的輕視,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的局麵,張奐決定拿軍功改籍貫。
張奐知道自己軍功封侯的事被朝中各個派係所阻,時間一長,很可能就不了了之。
不如趁現在軍功還被大家所知時,改變自己與後代們的命運。
張奐於是向朝廷申請,用自己的軍隊更改家族的籍貫,將自己的籍貫由邊郡敦煌郡淵泉縣,遷到內地的弘農郡華陰縣,得到了朝廷的特批。
其實張奐如此做,已經不是為了他自己,而是考慮到家族的未來,這時的他已經過了六十歲。
在漢代,官員們告老還鄉已經形成了一種頗為完善的製度。
所謂的告老還鄉,就是官吏以年老多病為理由向皇帝請求辭去官職,回到家鄉頤養天年,這是古代官僚體係中,一種提前退休的製度。
華夏古代官僚體係退休製度,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形成於兩漢時期,發展於盛唐時期,完善於大宋。
在東漢,官吏們的告老還鄉已經日趨成熟。
但是涼州偏遠,而敦煌郡更是即使在涼州諸郡中,也是位於最西方的位置,已經與兩漢時期的西域都護府緊鄰了。
而整個敦煌郡的漢人人口甚至不到三萬人,一旦張奐辭官,返回家鄉,哪怕他再是名滿天下,在敦煌郡那種人煙稀少的地區,他的名聲也很難幫到自己的家族。
為何“告老”就一定要“還鄉”呢?官員們就不能就留在更為繁華的城市?
其實這是官僚體係形成之後,經過千百年來的摸索,由許多原因共同的結果。
其一,可以避免曾經擔任高官的老臣們乾政。
三公九卿退休之後,因為他們曾經擔任高官,許多在朝官員都曾經是他們的下屬。
受儒家思想影響,即使這樣的老臣留在京城,依然會形成權力中心,甚至還乾擾到當前的朝廷政局,不利於整個國家政治的發展。
當年以法家為主的秦國,哪怕呂不韋被罷免官職,趕出秦國的都城,返回封地,他仍然能在自己的封地影響到秦國的朝政。
那時的秦王嬴政不得不將呂不韋一家遷到偏遠的蜀地。
以法治國的秦朝都能如此,何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漢朝。
其二,能幫助國家開源節流。
他們在京城中的府邸,能被朝廷收回再利用,避免朝廷出現官員府邸不夠用,無限擴建的情況發生。
其三,能幫助退休的老臣們減少支出。
無論哪個時代,京城都是一個國家最繁華的地區之一,這裡的消費自然是所有地區中最高的。
而退休的老臣們沒有了朝廷提供的俸祿,留在京城生活,特彆是兩袖清風的老臣,難以維持體麵的生活。
回到家鄉,可以經營之前積累下的田地或其它產業,生活質量遠高於留在京城。
其四,榮歸故裡與葉落歸根。
自古以來,華夏所有百姓都講究衣錦還鄉。
在外麵漂泊了許久,一旦發達了,都想回到家鄉祭拜先祖。
不但可以光宗耀祖,還能讓左鄰右舍羨慕讚歎,享受精神上帶來的榮耀感。
人的年齡大了,許多事情都看得開了。
曾經的奮鬥成為了過眼雲煙,曾經的夢想或已經實現,或已經成為夢幻泡影,然而一切都不重要了。
自己從這裡出生,死後葬在這裡,又把一切還給這片天地,即是一場輪回而已。
其五,著書立說與建設家鄉。
許多有才之士都明白一個道理,生命無法不朽,但是思想可以。
數百上千年過去了,先秦時代的聖人們,早已經成了一抔黃土,但是他們的思想卻依舊被許多人傳頌。
所以有才之士,告老還鄉後,依然會在自己的家鄉著書立說,廣收門徒,為自己的所學薪火相傳。
而自己的家鄉,這裡不但是生你養你的地方,亦是你的家族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
如果能幫助家鄉發展建設,亦是在壯大自己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