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華夏名將突然降臨 第579章 薊縣的端午詩會
益州無論是本土派還是東州派,基本不願意來到混亂且落後的南中四郡。
當初跟隨王翦與趙充國來到南中的,除了甘寧率領的錦帆軍外,也就是想建立功勳,被王翦看中的張任、泠苞等人。
如果不是收服了以青羌人為主,組建的無當飛軍,僅靠當初數量比較少的錦帆軍,很難平定越嶲郡內部縱橫交錯的豪族勢力。
王翦麾下清一色的都是武將,擅長治理郡縣的,除了王翦與趙充國,幾乎無人可用。
王翦、趙充國二人雖然都是以軍事才能讓世人所知,但是他們治理郡縣的能力同樣不能忽視。
太史公司馬遷曾經評價王翦:沒有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鞏固國家根基,最終使得秦國在秦皇之後,轟然崩塌。
足以說明,王翦在內政方麵,還是頗有能力,隻是戰國七雄,除了韓國外,其餘六國,皆是王翦父子所滅,他深知功高蓋主可能會讓家族有覆滅之憂。故而滅亡楚國後,急流勇退,頤養天年。
而趙充國多次鎮守邊疆,實行屯田之策,保證邊境守軍自給自足,深受百姓的愛戴,同樣有不俗的治理郡縣的能力。
自劉焉成為益州牧,南中地區都處於半自治狀態,劉焉死後,當時的三子劉瑁本該繼任益州牧的位置。
不止是他的順位在弟弟劉璋之前,自劉焉入蜀後,自始至終跟在劉焉身邊的都是第三子劉瑁,這是被劉焉當作接班人培養的。
然而劉焉死後,益州頂級大佬趙韙,蜀郡太守王商等人希望利用劉璋溫仁的性格,處理好益州本地豪族與外來的東州集團。於是,共同推薦劉璋接任其父的位置。
其實說白了,就是覺得劉璋比較闇弱,可以更好的控製。
劉璋繼位後沒有多久,永昌郡太守去世,劉璋任命的新任永昌郡太守被當地官吏與百姓聯合起來,趕回了成都。
南中地區的混亂程度,已經到了一州之牧任命的官員已經無法管理的地步,這纔有後麵派遣王翦、趙充國去處理南中這塊燙手山芋。
王翦思考再三,永昌郡不止是益州麵積最大的郡,還是人口最多,各民族部落分佈最廣的郡,必須要最值得信賴且有能力管理這片土地的大才,方能治理好這片廣袤的土地。
所以任命趙充國為臨時的永昌郡太守就是刻不容緩的事情,在以本地哈尼族人屈洪為郡丞,輔佐對方共同治理永昌郡。
將來若有合適的人選,在替換趙充國不遲。
甚至如果屈洪在郡丞的位置上,做得出色,有擔任太守的能力,將來亦可以升遷他為永昌郡太守一職。
至於本地人不能擔任州郡的最高行政官,在亂世之時,卻無法適用。
因為他們手下的人才實在是太稀缺了,能人儘其才,在合適的位置上發揮才能,已經不易,哪裡還能考慮其他。
而屈洪得到這個訊息,則非常激動,剛一準備出仕,就是擔任永昌郡的二把手,足見王翦、趙充國真的做到了有功必賞,有過必罰。
畢竟他並不是漢人,能做到永昌郡二把手的職位,亦是王翦等人對他的看重。
對於南中四郡來說,越嶲郡是最重要的,因為他是南中的十字路口,亦是連線蜀郡的橋梁。
其餘幾郡如果要前往益州最核心的蜀郡,皆要經過越嶲郡。
但是如果將眼光放在東南亞諸國上,永昌郡就是南中四郡最重要的郡。
因為他是西南絲綢之路的必經要道,亦是益州連線東南亞與南亞諸小國的橋梁。
而王翦的目光早已經望向了這些小國,所以讓趙充國暫代永昌郡太守一職,就成為了勢在必行的事情。
在徹底平定永昌郡的哀牢國勢力後,哀牢城東南的哈尼族在屈洪的建議下,走出大山,徹底歸順王翦等人。
不過,哈尼族族長也有自己的堅持:“若將來漢王朝在永昌郡的統治與王翦等人說的完全不一樣,他們仍然會重新進入山中避世。”
百濮部落見到他們多年的死敵哀牢人走向敗亡後,立即舉族歸順漢王朝。
百濮部落的族長親自來到哀牢城與王翦等人商議歸順後的事宜。
王翦知道如今的百濮部落並非隻有一個民族,而是多個民族或是部落組成的聯盟,現在就將他們打散遷徙,恐怕會引起對方的反感。
故而暫時讓他們仍然居住在本地,不過,他們與永昌郡的所有百姓一樣,皆要遵守新頒布的法律法規,以及各項政策。
至於語言、文字也必須以漢語、漢字為主。
王翦承諾他們,隻要掌握了漢語、漢字,無論是哪個族的百姓,皆能參加官吏的考覈。
這在以前是完全無法想象的事,他們這些非漢人的民族,能在漢人政權中,擔任官吏者,寥寥無幾。
此項政策的頒布,激發了各民族之間學習漢語、漢字的速度。
畢竟王翦在各民族、各部落的會議上明確表示:“南中地區,相比大漢其他地方,落後太多,領土麵積卻非常遼闊,需要的人才非常多。
這裡因為整體落後,世家大族非常稀少,故而有學識、有才能之人並不多。
官吏一旦缺少太多,整個永昌郡都會難以正常發展下去,故而我們現在會設定一些簡單的考覈,通過者,可以暫時擔任各個職位。
一年之後,再次考覈,這一次的考覈難度會遠遠超過現在的難度,通過者,才能正式成為大漢的官吏。
隻要是大漢的百姓,不論出身,隻看能力與德行。”
王翦在各個部落之間,都安排了一些長者,傳授知識。
隻是這樣的人纔有限,無法讓所有人都參與進來。
永昌郡自此開始,大部分百姓皆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學習之中。
…………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五月初五,端午佳節。
幽州,廣陽郡,薊縣。
第一屆詩賦大會在這裡盛大召開。
許多滿腹詩書的才子皆來到薊縣參與這場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