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華夏名將突然降臨 第676章 古代的“普通話”
作為整個漢王朝在東南方最偏遠的縣城,東侯官縣曆史悠久。
周朝時,屬於“七閩地”。七閩是福建的古稱,乃周朝古史對七閩及周邊地區的七大蠻族部落的總稱。
春秋戰國時代,屬越國轄地。
秦始皇一統華夏後,設立閩中郡,東侯官縣位於郡內,稱華安縣。
不過,由於閩中郡太過偏遠,秦國沒有像對南越那樣派遣官員治理教化,閩中郡隻是名義存在,並沒有實施統治。
劉邦建立大漢後,封勾踐後裔無諸為閩越王,東侯官縣成為其屬地。
閩越立國後,大力吸收漢人的技術與各方麵經驗,大興冶煉業,推廣鐵器具,發展生產,從而提高了本地原本落後的生產力。
數十年間,閩越國軍事經濟農業等各方麵實力的迅速增長,實力強大的同時,野心也開始膨脹。他們不再滿足偏於一隅之地,開始與漢王朝的邊境摩擦日益加深。
這如何能讓兩漢時期最大的戰爭狂人忍耐住?
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武帝劉徹派遣大軍征伐日益猖獗的閩越國。
當時的大漢王朝可謂是整個東亞的霸主,連鼎盛時期的匈奴都不是對手,閩越國又如何能與大漢匹敵。
閩越國被滅後,漢武帝為了消除後患,焚毀閩越國的城池宮殿,屠殺王室成員。
部分王室與貴族開啟了大逃亡模式,逃入山穀篁竹之中者,成為後來江東地區的“山越”。
一部分遁入深山老林不再出世,成為後來華夏佘族的先祖。
善用舟者遠逃到夷洲島或是交州的南部,東南亞等地區,彙入當地的土著中。
先秦至西漢,稱華安縣,東漢時改名為東侯官縣。
…………
暮春的江南,細雨如織。
會稽郡東侯官縣郊野,一個身影走過海灘,自晨霧中蹣跚而出,自然便是從夷洲島歸來的虞子期。
他的葛衣早已被海風與歲月撕扯成縷,露出古銅色麵板上交錯的白痕,那是夷洲島上荊棘與石刃留下的印記。
亂發垂至腰際,用草繩胡亂束著,發間竟已星星點點。
四年了。
自從被兩位酷似神仙般的老者告知,會同項羽、虞姬一起複活來到一個新的時代,虞子期就開始在夷洲島上尋找項王與自己妹妹的身影。
四年來,他走遍夷洲的每一個角落,遍訪了當地的無數部落,都沒有找到項王與自己妹妹。
後來他才知道,他所在的夷洲是一個巨大的海島,而在海島的西方,則是華夏大陸。
海島上並非隻有土生土長的本地人,還有許多為躲避戰亂或是仇殺,漂洋過海來到此地的華夏人。
虞子期是從這些華夏人的後裔中得知的訊息。
既然夷洲島上沒有項王與妹妹的身影,那他們必然在華夏的土地上,隻有自己返回華夏,才能與他們團聚。
在這座被當地人稱作“夷洲”的蠻荒島嶼,每一個日出月落,虞子期都在計算著歸期。
好在“苦心人,天不負”,在當地人的幫助下,他製作了一個簡易的木筏,並且準備了大量的食物與淡水。
在海上漂流了十餘日,終於“洪福齊天”般的抵達漢王朝的會稽郡。
虞子期趟過及膝的野草,官道旁幾株野桃開得正豔,花瓣混著雨水沾濕了他的草履。
遠處阡陌縱橫,炊煙嫋嫋,分明是記憶裡江東之地的模樣,卻又透著幾分陌生。
虞姓在先秦之時,就是會稽郡的望族,虞子期的妹妹能嫁給楚國貴族之後的項羽,足以說明虞子期乃是出身會稽虞氏,他對整個會稽郡乃是相當瞭解。
溪水邊,幾個農人正披著蓑衣清理田埂。
虞子期深吸一口氣,用生澀的雅言開口,聲音因長久缺少交談而沙啞道:“各位老鄉有禮了,敢問這裡可是會稽郡?”
雅言是華夏最早的通用語言,相當於現代的普通話。
後人將古漢語通用的上古音係稱為“雅言”。
其音係為上古音係,華夏古人十分重視各地方言的統一,於是就出現了“雅言”。
周朝建立之後,文字與分封製、周禮結合在一起,通過文字培訓、典籍授予,在各地諸侯與貴族之間進行推廣。
諸侯與貴族開始掌握了相同的書麵語,從而構建起禮儀和交流的平台。
“雅言”從周朝開始逐漸成為華夏的標準語,《詩經》就是用“雅言”記錄的。
殷商時期,以及後來的東、西二週,大部分時間的都城都在洛陽或是洛陽附近一帶,故而華夏古代標準語又稱“洛陽雅言”。
春秋時期,孔子講學,他的三千弟子來自四麵八方,據傳,孔子正是用洛陽雅言來講學的。
《論語》中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所以曆代雅言標準音的基礎就是在洛陽一帶,這一點一直到唐、宋、元、明都是如此。
可以說古代的普通話是以洛陽話為標準音的。
從上古、中古一直沿襲至近代官話,曆時四千多年。
雖然時隔四百餘年,虞子期用雅言與路人對話,完全沒有語言障礙。
…………
農人們聞聲抬頭,被他野人般的形貌驚得後退半步。
為首的老者穩住身形,打量著他道:“此處乃是會稽郡東侯官縣,足下從何處而來?”
“本人熟知會稽郡各個縣城,從未聽說過東侯官縣?看此間地形,倒是與華安縣相似?”虞子期沉思半晌,喃喃說道。
虞子期所處的時代,東侯官縣的名字正是華安縣,東漢開始,此處才更名為東侯官縣,難怪虞子期對於東侯官縣並沒有任何的印象。
為首老者仔細打量了虞子期數眼,斟酌的說道:“據先祖所說,東侯官縣在數百年前確實稱作華安縣,本縣更名已經有百餘年的時間。
老朽觀足下樣貌,恐怕是隱居山林,從未出世吧?否則不會不知道這裡早已經被稱作東侯官縣了!”
“不瞞長者,在下先祖乃是在秦末亂世爆發後,乘船遠渡海外夷洲島,躲避戰亂。
後生小子思念故國家鄉,所以自夷洲島而還。”虞子期抱拳一禮,誠懇的說道。
“夷洲?”農人們麵麵相覷,顯然從未聽聞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