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華夏名將突然降臨 第695章 農業,天下之本!
王翦派遣軍隊將所有參與謀反的人員全部押解到蜀郡成都,這些人的家族其他成員雖然並不知情,卻也暫時安排人手看管起來,等候益州牧劉璋給出的最終處理方案。
不過,王翦倒也在給劉璋的一封密信中,給出了自己比較中肯的建議,至於劉璋願不願意聽,他自己也沒有十足的把握。
…………
兩日後,清晨。
益州郡的晨霧尚未散儘,王翦等人已經開始著手治理起南中四郡之中,最南邊的地區。
李顒的官靴已踏過沾滿露水的石階,時隔多年重返舊地,城垣依舊,心境卻已大不相同。
此時此刻的他手中同時攥著兩卷竹簡。
一卷是當年自己主持編撰的《益州郡風土誌》。
另一卷則是由趙充國以朝廷的名義,撰寫的《定邊令》。
《定邊令》中,由王翦寫下的「華夷同視,法令一統」的硃批在晨曦中格外醒目。
「李使君請看!按趙將軍屯田方略,這一帶都將開渠引水。」年邁的功曹指著滇池畔新立的界碑,興奮的說道。
使君是漢代對州郡長官,諸如刺史、太守一類官職的尊稱。
年邁的功曹之所以格外興奮,就是當初他曾經建議過雍闓在這一帶開渠引水,可以最大限度的灌溉周邊的農田。
然而雍闓認為這些隻是對普通百姓有用,卻要他們雍氏家族出錢出力,最終否決了這位功曹的提議。
李顒俯身抓起一把紅土,十七年前他剛任太守時,曾在此地推行過「分渠溉田,勸課農桑」之策。
那時各族各自為政,漢家農戶挑水灌溉與滇人竹渠涇渭分明。
如今撫仙湖波光粼粼處,已有軍士在丈量土地,僰人少女好奇的圍著新製的曲轅犁打量。
「傳令滇池城附近各個村寨部落,明日辰時,本官要在滇池畔宣講新令。無論漢人百姓還是其他各族部落的百姓,希望大家都能來此瞭解益州郡的新政。
因為這些與本地所有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無法前來者,也無需著急,到時候可以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或者前往各自的村長族長處瞭解。」李顒向身邊的官吏們下令道。
…………
當朝陽躍上碧雞山巔(昆明西山,漢稱碧雞山),滇池畔已聚集了不同裝束的鄉民。
李顒沒有登上臨時搭建的木台,反而走進人群,用略顯生澀的僰語開口道:「十五年前,本官擔任益州郡太守第三年,曾在此地修過十三道水門。」
幾位白發蒼蒼的本地老人驚訝的望向李顒,似乎慢慢回憶起了當年那位意氣風發的本郡太守。
李顒緩緩展開那捲自己編纂,已經有些泛黃的《益州郡風土誌》,又舉起王翦的新令,看向眾人道:「昔日分渠而溉,是為防爭;今日合流共耕,是為均利。」
隨後李顒又指向正在勘測的軍卒們,朗聲說道:「屯田士卒不占熟田,隻墾荒灘,所開溝渠各族共用。」
一位滇人部落的族老突然出聲打斷道:「李使君當年的舊政我們依然記得!隻是漢家官吏總把肥田劃給漢戶!」
「這位長者所言沒錯,哪裡都有人情世故,親疏貴賤,這次分田與以往不同。此次屯田,每個部落或是村寨出三人組成田曹,漢軍提供鐵器,各族出種子。
收成按照本官與王太守、趙郡丞共同製定的《均輸法》分配。不懂的百姓,等會我們會專門安排官吏為大家講解……」李顒看著漸漸圍攏的人群,含笑說道。
《均輸法》在後世名氣比較大的是宋神宗時,王安石所行新法。
王安石根據桑弘羊、劉晏之法而加以變通,最終製定而成。
《均輸法》最早源自漢武帝時期,桑弘羊任大農丞時。
那時漢武帝因為長期對外用兵,國庫空虛,為緩解軍事開支壓力,漢武帝在桑弘羊的建議下開始在全國推廣執行。
該政策將郡國應繳貢物按市價折算為當地特產,部分運至都城,其餘轉運高價地區銷售或交易。
朝廷以此獲取大量財源,支撐邊疆戰事與皇室消耗。
然而,這種政策也存在兩麵性,會出現大量強買強賣,官吏剝削普通百姓,收取賄賂等大量違反立法原意的弊病。
不過,在當時確實還是起到了緩解大漢財政,促進商品經濟的作用。
王翦、趙充國並沒有完全按照當初桑弘羊提出的《均輸法》來解決益州郡的問題。
他們兩人,一位親眼見證了「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崛起,一位是屯田製的集大成者,自然不會墨守成規。
漢文帝也說過:「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
要治理好一個地區,第一步自然是將優秀的農業政策鋪展開來,保證百姓們的溫飽,才能談接下來的事情。
在王翦、趙充國、李顒三人共同商議後,將肥沃的土地平均分成若乾份,每份土地由三個不同的部落或是村寨共同種植、打理。
收成後由官府出麵,按照市價將百姓種植農作物收購,當然如果百姓不願意出售,或是隻願意出售部分,皆由種植的百姓說了算。
每個部落或村寨共同推出德高望重的三人組成田曹,互相監督對方的種植情況。
若是對方出現偷懶或是其他破壞種植的行為,田曹可以向官府舉報。
經官府查證後,在收成之時,可以將違規的部落或是村寨的部分收成,分給其他兩家,這樣可以杜絕有部落或是村寨出現偷奸耍滑的行為。
王翦、趙充國等人並沒有像後世,特彆是北魏孝文帝時期,按照人口實行「均田製」,原因有很多。
最大的原因還是受到時代的限製,他們並非後世之人,不可能像劉辯那般有著超越時代的知識。
即使在天縱奇才,眼光在高遠,仍然會受到時代的束縛。
當然還有其他原因。
北魏孝文帝能進行「均田製」,因為自永嘉之亂到北魏統一北方,北方經過了接近兩百年的大戰亂。
人口凋敝,土地荒蕪,富豪兼並土地的現象十分嚴重。
加之北魏初年實行宗主督護製,朝廷實際上掌握到的人口數很少,嚴重影響了賦稅的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