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謀劃董卓遺產後,稱霸北方 第103章 擁兵六萬
「諾!」
賈詡點了點頭,他想了想,沉聲道:
「主公,這董卓部將李蒙王方兩人,雖然已經投了主公,但兩人心思不正。」
「還有益州的趙謙趙溫兄弟,此前多受董卓器重,他們手中也有兩千人馬。」
「詡以為他們的兵馬我等也要收攏,讓長安隻有主公的兵馬,如此長安穩如泰山。」
「不錯!」
李儒點頭道:「李蒙王方兩人與李傕交好,當除兩人。」
「嗯!」
曹性點了點頭,曆史上長安城破,就是有李傕郭汜等人的內應。
看來應該就是李蒙王方或者趙謙趙溫兄弟等人了。
或許兩者都有。
怪不得當時長安破的那麼快。
曹性當即看向華雄,安排道:
「子健,李蒙王方兩人,便交給你處理了。」
「至於趙謙兄弟」
曹性又看向黃忠,吩咐道:「漢升,你帶五千兵馬去收攏他們的兩千兵馬。」
「諾!」
兩人恭敬地抱拳稱諾。
曹性看向賈詡,好奇地問道:「文和,眼下我軍有多少兵馬了?」
賈詡沉吟道:「我軍本四萬大軍,至今時今已募兵一萬六千餘,但收攏了皇甫堅壽的六千餘兵馬,總計兵兵馬六萬二千餘。」
曹性眉頭一挑,喜道:「如此,某也擁兵六萬了。」
「不錯,主公已擁兵六萬。」賈詡笑著點點頭。
主公實力成長得確實快。
現在還不用擔心養不起這麼多大軍。
主公殺董,確實是一步好棋啊!
「哈哈哈,好!」曹性大喜過望。
六萬大軍,這不是小數目。
擁兵六萬,可以做很多事情了。
現在自己的擁兵數量可以說和一個州牧的兵馬不相上下了。
甚至有的州牧現在還沒有六萬大軍。
關鍵自己現在有錢糧還養得起。
雖然說五年後十年後在長安再養這麼多兵馬會吃力,但自己的根基之地肯定不會選擇長安。
畢竟長安現在人口太少。
現在的長安,就算加上百萬雒陽百姓,恐怕也不會超過一百五十萬人。
就算窮兵黷武,按十抽一來養兵,能養十萬大軍已經是極限了。
所以根基之地肯定要換。
最好是人多錢糧多的地方。
不過李儒前段時間還是尚書,想必應該知道長安總人口。
自己現在可以問問他。
想到這,曹性看向李儒,問道:「文優,長安有多少人口?」
李儒聞言,麵色凝重道:「主公,長安近年來曆經多次戰亂,人口凋零。」
「我等來長安前,長安總人口不過三萬二千餘戶十八萬人。」
「就算加上隱藏人口,恐怕也不會過三十萬。」
「而我等雖說遷移百萬人口來長安,但路上逃跑者餓死者無數。」
「眼下長安統計的總人口,不過一百一十五萬。」
「那麼少?」曹性聽了緊皺眉頭。
賈詡戲忠同樣麵露凝重之色。
賈詡鄭重道:「主公,西涼大軍即將來攻打長安,必然有人要逃離長安去他地避亂,當防人繼續逃離長安。」
「嗯!」曹性微微點頭。
這個他倒是認可,要是彆人知道呂布李傕郭汜等人來攻打長安,肯定會帶人逃離長安避亂的。
現在很多世家大族都會帶領族人逃離戰亂之地。
一個豪族帶領族人逃離,少則數百上千人,多的甚至可以高達上萬人。
要是多個豪族帶人逃離,那數萬人很快就會消失在治地。
這是個恐怖的數字。
「文和,傳令,長安,三月內所有人隻許進不許出。」
曹性當即下了這個命令。
呂布等人就算攻打長安,三月內戰事肯定結束。
先不說呂布他們敗不敗,他們糧草也支撐不了三個月。
「諾!」
賈詡點頭應道:「如此不但可以防止長安人口減少,還能讓我長安城中之事傳不出去。」
戲忠正色道:「主公,長安人口太少,不可為根基之地。」
「不錯!」
李儒點點頭,一臉認真地附和道:「眼下長安確實難以作為根基之地。」
他讓董卓來長安其實也是迫不得已。
事實上,那個童謠都是他派人傳的。
但沒想到主公當時竟然已經知道自己的目的。
賈詡笑著摸了摸胡須,道:「不過京兆尹及其周邊主公皆可拿下,有此治地,主公奪取其他地方也更輕鬆一些。」
曹性點點頭:「待破了呂布等,某可取長安周邊。」
李儒眼中一動,提議道:「主公,朱儁不是忠心漢室嗎?」
「呂布李傕等攻打長安,長安若破,則陛下便處於危險之中。」
「所以主公可讓中牟縣的朱儁他們領兵助我等破呂布等人。」
戲忠輕笑道:「還有徐晃,徐晃有三萬大軍。」
「主公可讓他留五千兵馬駐守在河內濟南縣,其本人親領兩萬五千兵馬奪取河東弘農馮翊三郡。」
「李傕等人來長安,如此此三郡空虛。」
「若此三郡在我等手中,則可斷其後路。」
「如此,西涼大軍必然人心惶惶。」
「我等要破之,易也!」
賈詡當即點頭讚道:「妙!主公,此計可行。」
「好!」
曹性笑容滿麵道:「文和派人前往河內濟南,讓徐晃領兵攻打河東弘農馮翊三郡。」
「占據三郡後,領兵至西涼大軍後方,以為震懾。」
誰也不會想到徐晃已經投靠自己。
或許徐晃是自己速破西涼軍的好謀劃。
戲忠笑道:「西涼軍缺糧,加上失了河東弘農馮翊,其必敗無疑。」
「嗯!」
曹性點點頭,看了看眾人,緩緩說道:
「某意三日後親領三萬大軍去半路設伏,誌才文優為軍師,子健茂之為大將,文和領漢升曹固秦福等安穩長安。」
眾人聽了微微點頭。
賈詡看了看眾人,沉吟道:「主公,段煨領兵五千在華陰,而潼關也被其把守。」
「主公不便在華陰與安邑的路上設伏,所以便排除了蒲津渡,或者說龍門渡。」
「如此可設伏之地便是臨晉到鄭縣,然後到霸陵,再到長安,此些路線皆可設伏。」
「臨晉之西,有一雒水河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