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三國:我在蜀漢講解三分歸晉 > 第7章 徹夜長談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三國:我在蜀漢講解三分歸晉 第7章 徹夜長談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阿柔奉上熱茶,惶恐地躬身退下。

房門被輕輕帶上,室內唯餘燭火搖曳的劈啪聲。

劉備端起茶碗,卻未飲,隻是摩挲著溫熱的碗壁。

良久的沉默,最終化為一聲長歎。

“陸知事,”他放下茶碗,目光中滿是困惑,“有一事,備百思不得其解。”

“孫權……他為何要背刺雲長?”

“備自問待他不薄,為全聯盟,甚至納其妹為妻。他怎麼能……怎麼能做出這等事來?”

這個問題,顯然已在他心中盤桓許久。

陸雲沉吟片刻,緩緩說道:“後世有位偉人,曾評價過軍師的《隆中對》。”

諸葛亮聞言,握著羽扇的手微微一頓,神色變得專注。

“那位偉人說,《隆中對》的戰略本身並無錯處,”陸雲繼續道,“但它內含一個天然的矛盾。這個矛盾,便是荊州。”

他看向二人,用最淺白的話解釋:

“皇叔請想,荊州地處江東上遊。我方占據荊州,便如一柄利刃,懸於孫權頭頂。隻要我方願意,便可隨時順流而下,直搗其腹心。”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此等威脅,換作任何人,都寢食難安。”

話音落下,諸葛亮沉默了。

他輕搖羽扇,許久,才發出一聲悠長的歎息。

“陸知事所言,亮何嘗不知。荊州之重,如鯁在喉,孫權必欲除之而後快。隻是亮總以為,曹賊大敵當前,孫劉尚能同舟共濟,卻未料到……”

他終究是低估了地緣之爭的殘酷,高估了孫權為大局忍耐的決心。

劉備眉頭緊鎖:“既然如此,難道非讓雲長去守不可?就無兩全之法?”

陸雲搖頭,麵露無奈:“這便是《隆中對》的第二個難題。”

“荊州北拒曹操,東和孫權,兩麵受敵。鎮守此地者,必須是智勇兼備、威望素著的帥才。”

“軍師與皇叔您要坐鎮益州,放眼全域性,除關將軍外,再無第二人選。”

“翼德將軍勇則勇矣,卻失之急躁;子龍將軍衝鋒陷陣,無人可擋,但論及獨當一麵、統禦全域性,則經驗尚淺。”

陸雲看著劉備,一字一頓:“所以,非關將軍莫屬。可偏偏,關將軍的性情,去處理與東吳那般複雜微妙的關係,本身就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劉備緩緩靠在椅背上,望著跳動的燭火,久久不語。

室內一片死寂,隻有燭芯偶爾爆出一星燈花。

“陸知事,”諸葛亮的聲音打破了沉靜,透著一股執拗,“亮……還有一事不明。”

“軍師請講。”

“陸知事方纔提及,亮為報主公知遇之恩,五次北伐,鞠躬儘瘁,最終卻無功而返。”他目光灼灼地凝視著陸雲,“亮自問行軍佈陣、奇謀應對,不輸於人。為何……竟屢屢受挫?究竟是敗在何處?”

這個問題,顯然比關羽之死更讓他耿耿於懷。

陸雲並未直接回答,反問道:“軍師可曾親至漢中?”

諸葛亮一怔,隨即搖頭:“尚未。隻在輿圖之上,推演過千百遍。”

“那便不足為奇了。”陸雲輕歎一聲,目光悠遠,“軍師可知,自失荊州,北伐便隻餘漢中一道。然漢中與關中之間,橫亙著一道天塹——秦嶺。”

“秦嶺之險,崇山峻嶺,棧道懸絕。十萬大軍出征,糧草之耗十倍於斯。軍師數次北伐的銳氣,大半都消磨在了這條糧道上。”

“糧道之難,亮豈會不知。”諸葛亮眉頭緊鎖,“可昔日高祖大將韓信,同樣以漢中為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定三秦。同樣的漢中,同樣的目標,為何淮陰侯能成,而亮,卻寸步難行?”

這纔是他心中最深的結。

同樣的,為何是天壤之彆的結局?

“因為,”陸雲的目光沉靜,“軍師與淮陰侯所據的漢中,早已不是同一個漢中了。”

“此話何解?”一旁的劉備也忍不住追問。

陸雲緩緩吐出兩個字:“天災。”

見二人滿臉困惑,他解釋道:“一場西漢中期的大地動,徹底改變了漢中的地利。”

“大地動?”諸葛亮與劉備相視愕然。

“正是。”陸雲頷首,神色凝重,“漢高祖時,西漢水與漢水相連,隴右的糧草可由水路直入漢中;嘉陵江上遊亦能通航,大軍輜重可順流而下,直抵陳倉之側。”

他的話鋒陡然一轉。

“然,一場武都大地動,天翻地覆。山川改道,西漢水從此與漢水斷絕;嘉陵江上遊亦水位驟降,再也難行舟船。”

“一場地震,毀了兩條水運命脈。淮陰侯的水路通途,到了軍師手中,已是人背馬扛的崎嶇蜀道。運糧之耗,何止十倍!”

“天時不再,地利已失,非戰之罪也。”

良久,諸葛亮緩緩抬首,眼中滿是苦澀。

他喃喃自語,聲音微顫,“亮自詡通曉地理,不想……竟也成了紙上談兵的趙括……”

劉備聞言,連忙勸慰:“軍師,萬勿如此說!此事非你之過,實乃天意弄人!”

“軍師不必自責。”陸雲也立刻說道,“您與趙括有天壤之彆。趙括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隻會照本宣科。

而軍師之敗,非敗於謀略,實敗於這滄海桑田之變,是真正的‘非戰之罪’。”

見諸葛亮依舊神色黯然,陸雲繼續道:“若荊州尚在,兩路齊出,北伐局麵又何至於此?軍師的目光也絕不會僅僅侷限於漢中一道。然荊州已失,北伐隻餘漢中獨木可支,已是無可奈何之舉。”

“而且,”陸雲話鋒再轉,“軍師北伐時所依靠的漢中,自身早已元氣大傷,人口凋敝。”

“人口凋敝?”

這一次,不僅是諸葛亮,連劉備也驚愕出聲。

劉備眉頭緊鎖,不解道:“陸知事此話怎講?漢中張魯盤踞多年,向來民殷物豐,怎會人口凋敝?”

諸葛亮也帶著同樣的困惑,點了點頭:“莫非……是後來曹操動了手腳?”

陸雲點了點頭。

“軍師所料不差,正是曹操的手筆。”

“建安十九年,主公平定益州。而就在第二年,也就是建安二十年,曹操親率大軍,擊敗張魯,奪取了漢中。”

“曹操此人,雄猜之主,行事狠辣。他深知漢中乃益州門戶,既然自己不能長久據有,便絕不肯為皇叔留下分毫根基。”

“於是,在奪取漢中之後,他將漢中十餘萬戶百姓,儘數遷往關中與洛陽一帶。”

“後來,從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備與曹操在漢中反覆拉鋸,大小數十戰,將士用命,方纔將其擊退,奪回了漢中。”

劉備則在堂中來回踱步。

“若是……若是我等能提前拿下漢中就好了……”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