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智引玄德秦牧遇月英定荊襄 第128章
這些年來,下邳城在呂布、曹操、袁紹之間輾轉易主,如今終於重回故主視野。
下邳,我回來了。
這一次,定要讓你永不再改換門庭!
望著滄桑城牆,劉備如同麵對闊彆多年的摯友。
袁譚雖損兵過半,但三萬守軍仍不可小覷。
經此一敗,他必然死守不出。
“探子來報,袁譚退守下邳後,立刻派了一支隊伍向西而去。”
“以我之見,他應該是派人前往官渡,向袁紹求救。”
“袁紹手握十五萬大軍,完全壓製曹操,抽調兩三萬支援袁譚並非難事。”
“若真如此,袁譚兵力將增至七萬,聲勢必然重振。”
“到那時,我軍再想攻破下邳,恐怕不易。”
“因此,我認為必須趕在袁紹援兵抵達前,拿下下邳城。”
龐統在旁分析局勢。
劉備臉上的得意之色漸漸收斂,恢複冷靜。
“士元所言極是,袁紹畢竟根基深厚。”
“此戰雖重創袁譚,卻未動搖袁紹根本。”
“若袁譚等到援軍,以七萬之眾死守不戰,下邳確實難攻!”
劉備讚同龐統的看法,隨即看向秦牧:
“軍師可有妙計,助我速破下邳?”
秦牧望向下邳,意味深長地笑道:
“主公,能速破自然最好。”
“即便不能,也無妨,我們時間充裕。”
劉備一愣。
龐統同樣麵露疑惑。
若不速攻,袁譚等來援軍,聲勢再起,此戰如何應對?
“因為袁紹恐怕沒機會支援袁譚了。”
秦牧目光轉向官渡,話中似有深意。
劉備更加不解:
“子璟,袁紹在官渡有十五萬大軍,河北尚有留守兵力。”
“即便無法調派大軍,增援一兩萬人總不成問題吧?”
眾將領紛紛點頭,同樣困惑。
秦牧正要解釋。
龐統卻眼神一閃,搶先問道:
“軍師之意,莫非是料定曹操會贏得官渡之戰?”
袁軍在官渡潰敗,自顧尚且艱難,如何有餘力救援袁譚?
秦牧讚許地望向龐統。鳳雛果然名不虛傳,僅憑他語焉不詳的隻言片語,便洞悉了他的未儘之意。
士元所言極是。秦牧頷首道,以我之見,曹操十有
**
將贏得官渡之戰。
此言一出,城樓上一片嘩然。
饒是劉備,此刻也不禁麵露驚疑之色,對秦牧如此篤定的斷言生出幾分懷疑。
據密報,曹軍糧秣殆儘,存糧不足半月之需。龐統朗聲道,袁紹卻糧草充足,河北百萬斛軍糧正源源不斷運往前線。這般情勢下,再對峙旬日,曹軍必然糧儘兵亂,不戰自潰。如此局麵,曹操怎可能取勝?
劉備與眾將的目光齊刷刷投向秦牧。
顯然龐統的質疑,正說中了他們心中所想。
曹操此人最擅絕處逢生,兗州之戰便是明證。秦牧嘴角噙著意味深長的笑意反詰道,如今糧草將儘,他豈會坐以待斃?必當鋌而走險。士元又如何斷定他不會出奇製勝?
龐統一時語塞。
沉吟半晌,他再度開口:袁紹眼下穩紮穩打,分明是要與曹**拚國力。此等局麵,在下實在想不出曹操還能使出何等奇謀來扭轉乾坤。
秦牧輕笑一聲,命陳到取來官渡地圖懸於城樓。
眾人目光隨他指尖在地圖上逡巡。
袁紹以穩製勝,與曹**拚國力,確是揚長避短的上策。秦牧點評道,此所謂結硬寨,打呆仗,足見袁紹尚有自知之明。
曹操倚帳凝思,燭火映照著他緊鎖的眉宇。案前竹簡堆疊,卻蓋不住北麵飄來的糧草氣息——那是袁本初的底氣。
明公,烏巢有異動。程昱趨步進帳,衣袖帶起一陣焦灼的風。
荀攸指節輕扣地圖:袁軍糧秣,十之
**
在此。
許褚抱刀而立:末將願率三百死士,今夜就...
曹操抬手截住話頭,指尖劃過案上《孫子兵法》二字,墨跡未乾。
白馬城頭,沮授望著遠處連綿的糧垛,突然按住劇烈跳動的右眼。守將淳於瓊舉著酒甕笑道:先生也來飲...呃!酒液潑在突然震顫的地麵上。
更漏三更。烏巢東側蘆葦蕩裡,曹仁抹去臉上汙泥,身後五千精甲銜枚。東南風起時,他看見天際第一支火箭劃破夜幕,宛如當年洛陽大火裡飛出的鳳凰。
報——!傳令兵跌進袁紹大帳,背後映著衝天火光,烏巢...烏巢...
正在書案前揮毫《討曹檄文》的袁紹,筆鋒突然折斷,墨汁在竹簡上暈開成汜水形狀。
文中人名不變,僅調整部分措辭:
烏巢距官渡六十餘裡,乃屯糧要地,袁紹怎可能毫無戒備?
此處必駐守重兵,沿途亦設有層層關卡。
就算曹操鋌而走險欲襲糧營,奇襲部隊如何突破重重哨卡,長途奔襲六十裡?
軍師,在統看來,曹操作此偷襲實乃以卵擊石。
秦牧目光流露出讚許。
常人論及偷襲烏巢,多止步於行動本身。
龐統卻已洞悉袁軍佈防細節,考量到曹軍暴露風險,見解更深一層。
不枉鳳雛之名...
士元所言極是。
曹軍若動,頃刻便會驚動袁紹。
袁紹若立即發兵截擊,曹操豈非弄巧成拙?
軍師,此計成功可能微乎其微。
劉備亦讚同龐統判斷。
曹操雖善用險招,但從不做無謂犧牲。
既敢孤注一擲,必已掌握袁軍佈防詳情。
否則無異於自投羅網。
秦牧從容說道。
眾人神色愈發困惑。
糧道佈防乃絕密軍情。
此等機密,豈是尋常細作能探得?
這次未等龐統開口,劉備先指出其中疑點。
秦牧唇角微揚:這等機密,自然非細作所能探知。
他也無需派人探查。
因許攸自會相告。
此言既出。
劉備與龐統皆是一怔。
整個大廳裡頓時鴉雀無聲,所有人都露出困惑的表情。
許攸這個名字猶如驚雷炸響在每個人耳邊。此人在亂世未起時就曾策劃劫持漢靈帝另立新君的壯舉,不僅膽識過人,謀略更是超群。袁紹一路崛起的關鍵戰役中,處處可見許攸獻計的身影。
許攸確實掌握袁軍機密情報,但他身為袁紹心腹,怎會在關鍵時刻背叛舊主投靠曹操?劉備皺著眉頭提出質疑。在場眾人紛紛點頭附和,都覺得此事匪夷所思。
袁曹決戰已到最後關頭,袁紹麾下汝潁派與河北派的爭鬥也進入白熱化。雖然沮授、田豐為人正直,但留守鄴城的審配絕不會安分。我早已派人監視審配動向,日前收到訊息,他以
**
罪名逮捕了許攸在鄴城的家眷。
這種做法明顯是要置許攸於死地。走投無路之下,許攸必然會選擇投奔曹操。以他的才智,必定會獻上奇襲烏巢之計,並將袁軍佈防機密和盤托出。屆時曹操得到這些關鍵情報,要攻破烏巢、燒毀糧草還不是易如反掌?
秦牧將整個推理過程娓娓道來。實際上,這些判斷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他對曆史走向的先知先覺。在真實的曆史上,正是許攸的背叛讓曹操得以火燒烏巢,最終贏得官渡之戰。
秦牧心中存疑的是,老劉這邊的曆史早已麵目全非,官渡之戰究竟會不會按照原有軌跡發展,仍是未知數。
他將這場戰役的勝負關鍵,全押在了許攸身上。
回顧曆史,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本就占據絕對上風。
曹操的勝利,不過是偶然的奇跡罷了。
若非許攸臨陣倒戈,曹操根本沒有機會偷襲烏巢,最終隻會因糧草耗儘而敗亡。
如此一來,袁紹很可能比曆史上的曹操提前八年統一北方,建立起袁氏王朝。
而許攸叛變的直接原因,正是審配在背後對他下了
**
這便好辦了。
隻要派密探盯死審配,秦牧就能輕鬆判斷官渡之戰的走向是否還會重演曆史。
不過,這些內情他自然不會向老劉和眾將透露。
正因如此,當他道出這番推斷時,在場眾人——
無論是劉備、龐統,還是太史慈等將領,全都瞠目結舌,震驚得無以複加。
能料到許攸叛變也就罷了!
竟連審配會對許攸下手都能算到?
甚至提前安插眼線監視審配的一舉一動?
這哪是什麼神機妙算?
分明就是手握劇本,洞悉天下大勢的每一步棋!
“軍師,許攸、審配他們當真會……”
劉備驚得語無倫次,話都說不完整。
太史慈倒吸一口涼氣,高聲道:
“軍師的謀略,我等自然心服口服。”
“可您竟能將官渡之戰的細節推算到這般地步,實在是……實在是……”
他激動得竟找不出詞來形容。
眾人目瞪口呆的神情,讓秦牧恍然察覺自己似乎說得太多。
咳咳——
不過隨口推算罷了,未必作得準。
說不定此刻曹操已在官渡潰敗。
他自嘲地扯了扯嘴角,將話題輕輕帶過。忽然神色一凜,肅然道:
無論袁曹勝負如何,我們的方略不變。
若袁紹得勝,更要猛攻袁譚,絕不能讓袁紹吞並曹操奪取河南。
倘曹操取勝,便繼續北上,與其共分袁紹六州。
青徐二州,必須拿下!
劉備深表讚同。
當即派出細作前往官渡打探戰況,同時從壽春調運糧草至下邳,為長期圍城做好準備。
...
官渡袁軍大帳。
廢物!無能!
辱沒門楣,愧對列祖!
袁譚,你太讓為父失望了!
袁紹將急報重重摔在案幾上,怒不可遏。
這封求援信如實稟報了下相慘敗,折損兵將的實情,請求即刻增援下邳。
先失淮陰折了袁胤,今又損呂布、高覽、焦觸等將,折兵數萬。
連五千幽燕鐵騎亦近乎全軍覆沒。
如此慘敗,實乃袁紹起兵以來未曾有過。
官渡戰事膠著,許攸叛投曹操,本就令他怒火中燒。
袁譚兵敗如山倒,無疑是在袁紹怒火上再添一把乾柴。
堂下謀士紛紛進言:
少主此番折戟,實在有損主公威名,更挫我軍銳氣。
依屬下之見,長公子已難當東線重任,不如改派三公子接管帥印。
以三公子之能,定可力克劉備,一雪前恥。
逢紀借機發難,意圖推舉袁尚取而代之——若袁譚就此撤離前線,將永無翻身之日,更遑問鼎嗣子之位。
袁紹輕拈胡須,神色漸顯動搖。
鄴城乃根本重地,尚兒豈可輕離?譚兒連敗,多半是輕敵所致。
嘗過敗績後,想必會痛定思痛。不如增派兵馬,助其一舉收複徐州,進而圖謀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