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雀兒 第 136 章
-
2004
年深秋,北京軍區某軍工試驗場的梧桐葉被秋風捲成金黃的漩渦,蘇慈踩著枯葉走進彈藥測試車間時,鼻腔裡立刻灌滿了刺鼻的金屬硝煙味,混著機床潤滑油的淡淡腥味,成了近一個月來她最熟悉的味道。
車間中央的試驗檯上,12
個透明收納盒沿中線排成兩列,每個盒子裡整齊碼著
5
枚不同配方的狙擊彈樣品:銅殼彈泛著暖黃的金屬光澤,鋼殼彈則帶著冷硬的銀灰;鉛芯彈丸沉甸甸的,握在手裡能感覺到明顯的墜感,複合芯彈丸則輕些,表麵還能看到鎢銅合金特有的細微紋路。蘇慈走到台前,先是屈起指節輕輕敲了敲每個盒蓋,通過聲音的渾厚程度,判斷盒內防潮劑是否失效。
她拿起一枚
“銅殼
鉛芯
鍍鎳”
彈丸,指尖順著彈殼上細密的橫紋輕輕劃過,這是槍彈拔殼時留下的工藝痕跡,紋路均勻且深度一致,說明拔殼模具的精度達標。
“蘇組長,剛跟後勤保障部確認,進口
l96
狙擊彈的采購週期又延長了,從原本的
3
個月拖到
4
個月,單價還漲了
15,現在一發要
28
美元!”
小組技術員小陳(28
歲,材料學碩士,黑框眼鏡後的眼睛滿是焦急)攥著張皺巴巴的采購報表跑進來,報表上紅色的
“價格調整通知”
格外刺眼,“教導隊的張隊長剛纔打電話說,現在新兵訓練彈按‘每人每天
5
發’嚴格控製,老兵戰術訓練也得‘打三存二’;邊防某部更急,他們巡邏的阿爾泰山雪原,夜間溫度能降到
-
30c,進口彈在低溫下彈著點偏差能超
3
厘米,有個班長跟我吐槽‘盯著
10
環打,子彈能飛到
9
環邊緣’,這已經是他們綴著大校軍銜,眼神銳利如鷹)、軍工企業總工程師趙工(手裡攥著
cs-d01
的設計藍圖)、彈道學專家王教授(65
歲,頭髮花白)組成驗收組,身後站著十幾個技術人員,每個人手裡都捧著記錄本和便攜式計算器,目光緊緊鎖定射擊位,連呼吸都透著緊張,在此之前,國內還冇有哪款國產狙擊彈能在
1500
米距離穩定命中
3
厘米
10
環,所有人都在等一個結果。
“首先進行
1200
米精度測試,執行
gjb
3484-1998《狙擊步槍彈藥規範》,核心指標:平均彈著點偏差≤15
厘米,單彈重量偏差≤05
克,初速波動≤8
米
/
秒。”
王教授的聲音透過擴音器傳遍測試場,他舉起紅色信號旗,指節因用力而泛白,“各單位注意,測試開始!”
蘇慈深吸一口氣,走到射擊位前。她冇有急於舉槍,而是先蹲下身,用右手食指沾了點地麵的塵土,輕輕吹散,塵土向西北方向飄移,落地距離約
30
厘米,她快速心算:“風速
21
米
/
秒,比環境感知係統顯示的
20
米
/
秒高
01
米
/
秒,1200
米距離需額外補償
01
密位風偏。”
這是她在邊境反恐實戰中練出的
“土辦法”,能輔助校準儀器數據,避免因傳感器誤差導致的偏差。
她從左側戰術腰帶上取下彈匣袋,抽出一枚
cs-d01
彈丸,指尖快速掠過彈殼底部的菱形防滑紋,紋路深度
03
毫米,間距
15
毫米,這是她根據邊防戰士反饋優化的細節:“冬季戴厚手套裝彈容易打滑,加防滑紋能提升
30
摩擦力,但紋路不能太深,否則會劃傷彈匣內壁。”
壓入彈匣時,她特意用拉力計測了供彈阻力:“42
牛,剛好在‘順暢供彈
-
無卡滯’的最佳區間,低於
38
牛容易供彈過鬆,導致彈丸定位偏移;高於
45
牛則可能出現卡殼,實戰中這就是致命隱患。”
調整
cs/lr4a
的貼腮板至
20
厘米檔,這個高度是她根據全軍
500
名狙擊手的身高數據測算的平均值,能讓
85
的射手實現
“貼腮即對齊視軸”。她閉上左眼,右眼與
3-12
倍可變倍率瞄準鏡的視軸完全重合,鏡內十字線穩穩鎖住
1200
米外的靶心。她做了三次腹式呼吸,胸腔起伏均勻,心率從每分鐘
72
次降至
58
次,這是頂尖狙擊手的標誌效能力,越緊張越能通過呼吸控製生理狀態。指尖輕釦扳機,預壓力度控製在
32
公斤,這是
cs-d01
彈丸擊發的最佳力度,既能避免
“誤觸”,又能減少扳機扣動對槍身的擾動。
“砰!”
第一發子彈射出,槍身的後坐力通過弧形槍托分散到肩膀,她能清晰感覺到後坐力的衰減節奏:峰值
113
焦耳,衰減時間
04
秒,比進口彈的
125
焦耳、03
秒更柔和,這是
cs-d01
彈殼改進的核心成果:92
銅
8
鋅的合金配比,讓彈殼韌性提升
20,能有效吸收後坐能量。觀測儀的螢幕上立刻跳出數據:“彈著點偏差
08
厘米(偏右
05
厘米,偏下
03
厘米),初速
810
米
/
秒,彈丸飛行時間
152
秒!”
“初速偏差
2
米
/
秒,在允許範圍內;飛行時間比理論值快
001
秒,說明□□燃速穩定性達標
——
我們在配方中加入了
05
的二苯胺,能將燃速波動控製在
1
以內。”
蘇慈快速在記錄本上寫下分析,冇有停頓,右手拉動槍機上膛
動作快而穩,槍機複位時冇有絲毫晃動,槍托始終貼合肩線,這是常年訓練形成的肌肉記憶:“實戰中每一秒都可能決定生死,上膛動作必須‘零延遲、零偏差’。”
“砰!”
第二發子彈射出,觀測儀顯示:“偏差
07
厘米(偏左
03
厘米,偏下
04
厘米),初速
812
米
/
秒!”
“砰!”
第三發子彈射出,“偏差
12
厘米(偏右
06
厘米,偏下
06
厘米),初速
808
米
/
秒!”
王教授接過測試數據單,戴上老花鏡反覆覈對,手指在數據上輕輕敲擊:“三發平均偏差
09
厘米,比進口
l96
彈的
126
厘米優
30;初速波動
4
米
/
秒,僅為標準值的一半;單彈重量偏差
03
克,遠低於
05
克的上限!”
他擡起頭,眼裡滿是驚歎,聲音都帶著一絲顫抖:“蘇顧問,你們不僅解決了精度問題,連彈丸的內彈道(□□燃速)、外彈道(飛行穩定性)、動力學(後坐力)效能都優化到這個程度,這纔是真正的‘體係化改進’!”
接下來的極端環境測試,蘇慈的專業判斷更是讓在場專家頻頻點頭:
高溫測試:45c恒溫箱存放
24
小時的
cs-d01,初速從
810
米
/
秒降至
807
米
/
秒,衰減率
37。蘇慈指著測試報告解釋:“這是單基□□的正常熱衰減,我們在配方中加入了
05
的鄰苯二甲酸二丁酯作為穩定劑,能將高溫衰減率控製在
4
以內,比進口彈的
5
低
20,在西北沙漠地區,這個衰減率能讓
1000
米偏差減少
03
厘米。”
低溫測試:-30c低溫箱存放
48
小時的
cs-d01,彈殼冇有出現變形或裂紋。蘇慈拿起彈殼展示:“92
銅
8
鋅的配比,讓彈殼的低溫衝擊韌性達到
12j/,是純銅殼的
15
倍,能承受
-
40c的極端低溫,東北雪原冬季夜間溫度常達
-
35c,這個效能能避免彈殼破裂導致的炸膛風險。”
高濕測試:90
濕度雨林箱存放
72
小時的
cs-d01,彈殼表麵冇有出現鏽跡或黴斑。蘇慈用放大鏡展示彈殼塗層:“鎳鉻合金塗層厚度
3μ,采用的是‘電鍍
鈍化’雙工藝,孔隙率≤01,抗中性鹽霧效能達
96
小時
雲南邊境雨林地區每年有
6
個月降雨期,這個塗層能確保彈藥存放
1
年不生鏽。”
最後一項
1500
米極限射擊,更是將現場氛圍推向**。蘇慈先走到環境監測站,確認實時數據:“風速
25
米
/
秒,風向西北(與射擊方向夾角
30°),濕度
60,溫度
22c,氣壓
1012
百帕,空氣密度
1205kg/。”
隨後快速在戰術板上計算修正量:“cs-d01
的彈道係數
045,1500
米距離下墜量
125
厘米,風偏修正量
32
密位,目標移動提前量
03
密位
考慮到空氣密度比標準值高
0005kg/,還需額外補償
01
密位風偏。”
她回到射擊位,將瞄準鏡倍率調至
15
倍(最高倍率),鏡內靶心瞬間放大,3
厘米
10
環像一個小小的綠點。她調整瞄準鏡:十字線偏離靶心
125
厘米(對應下墜量),同時向右偏移
33
密位(風偏
補償)。“砰!”
第一發子彈射出,觀測儀的螢幕上立刻出現紅色圓點:“10
環,偏差
05
厘米(偏左
03
厘米,偏下
02
厘米)!”
蘇慈立刻分析偏差原因:“風速輕微上升至
26
米
/
秒,導致風偏少修正
01
密位,下一發需調整至
34
密位。”
“砰!”
第二發,“10
環,偏差
03
厘米(偏右
01
厘米,偏下
02
厘米)!”
“砰!”
第三發,“10
環,偏差
06
厘米(偏左
02
厘米,偏下
04
厘米)!”
“砰!”
第四發,“10
環,偏差
04
厘米(偏右
02
厘米,偏下
03
厘米)!”
第五發前,蘇慈根據前四發的彈著點分佈,發現目標存在
01
米
/
秒的輕微移動,立刻將提前量調整至
04
密位。“砰!”
子彈呼嘯而出,觀測儀的紅色圓點穩穩落在
1
厘米基準點中心:“偏差
02
厘米!”
“5
發
50
環!全中
10
環!”
觀測員的喊聲震響整個測試場,專家們紛紛起身鼓掌,李部長快步走到蘇慈麵前,緊緊握住她的手:“蘇顧問,你不僅是頂尖的狙擊手,更是國產彈藥研發的‘實戰導師’!有你這樣既懂技術又懂實戰的專家,咱們的國產裝備一定能趕超國際水平!”
一週後,蘇慈帶著
1000
發
cs-d01
彈藥和全套培訓資料,來到新疆阿勒泰邊防某部,這裡是全軍最艱苦的邊防哨所之一,冬季最低溫達
-
40c,巡邏路線多為雪原和山地,對彈藥的環境適應性要求極高。
她冇有隻做簡單的
“交付儀式”,而是展開了為期三天的專業培訓:
彈道特性教學:在雪原射擊場,她用鐳射測距儀測出
1200
米距離,對戰士們說:“cs-d01
的初速
800
米
/
秒,在
1000
米內的彈道平直性比進口彈好
15,你們在山地射擊時,當目標在
800-1000
米區間,下墜補償隻需調至
8
厘米,不用頻繁調整,能節省
2
秒瞄準時間。”
清潔保養指導:她拿出專用銅刷(硬度
hrc35),演示槍管清潔:“cs-d01
的彈殼銅鋅合金硬度較低,每射擊
20
發需清理一次槍管,避免銅殘渣堆積影響膛線精度
這個銅刷的硬度比槍管低
10hrc,不會劃傷膛線,比進口銅刷耐用
3
倍。”
實戰問題解決:有個班長反映
“冬季低溫下供彈有點緊”,蘇慈立刻檢查彈匣:“這是低溫導致的塑料彈匣收縮(pp
塑料在
-
30c下收縮率
08),你們在彈匣內側塗一層
05μ
的矽脂(軍用級,-50c不凝固),能減少
30
摩擦力,解決供彈問題。”
在雪原實彈射擊訓練中,班長張磊(駐守邊疆
8
年,手上滿是凍瘡)用
cs-d01
打出
1000
米
5
發
49
環的成績,他興奮地握著蘇慈的手說:“蘇顧問,按您教的‘低溫加
02
密位風偏’,子彈全在
10
環附近!之前用進口彈,低溫下最多打
45
環,現在不僅準,後坐力還小,連續打
30
發肩膀都不酸!”
旁邊的新兵小李更是激動:“我第一次打
1000
米就上了
9
環,比練進口彈時進步快太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