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雀兒 第 72 章
-
老鷹嘴山口的任務結束;衛生員送來防凍膏,反覆叮囑訓練後要及時塗抹;就連平時嚴肅的周明,也會抽空來跟她聊戰術,講自己當年參加演習的經驗,還把珍藏的《戰術訓練手冊》借給她。
有天晚上,蘇慈正在靶場調試瞄準鏡。月光灑在雪地上,把
500
米外的靶心照得隱約可見。身後突然傳來腳步聲,回頭一看是老周,手裡提著個鋁製保溫桶,桶是炊事班裝湯用的,外麵纏了層棉佈防燙。“彆練了,老張讓我給你送薑湯來。”
老周把保溫桶遞過來,“他說你這幾天光啃壓縮餅乾(連裡發的
90
式壓縮餅乾,味道偏鹹,吃多了口乾),怕你身子扛不住。”
蘇慈接過保溫桶,擰開蓋子,一股薑香混著紅糖味飄出來
——
老張知道她不愛吃太辣的,特意加了紅糖調味。她喝了一口,暖意順著喉嚨流進胃裡,驅散了渾身的寒氣。老周坐在她旁邊,看著靶場上密密麻麻的彈孔,笑著說:“我就知道你能有今天。剛入伍時你練瞄準,能在雪地裡趴一下午,比男兵還能熬。這次全軍比武好好比,給咱們邊防連爭光,讓軍區知道,咱們邊境的兵,就算裝備不如機關,本事也不差!”
又過了幾天,蘇慈收到了馬衛東寄來的包裹。包裹上貼著
“軍郵”
綠色標簽,右上角蓋著
“軍區教導隊收發室”
的紅色郵戳,日期是三天前。她小心翼翼拆開,裡麵有一本
1989
年版的《彈道力學進階》,封麵有些磨損,書脊用透明膠帶粘過,還有幾張馬衛東手繪的
“移動靶射擊軌跡圖”。圖紙上用紅藍兩色筆標註著不同風速下的子彈軌跡,紅色代表順風,藍色代表逆風,旁邊還寫著小字批註:“風速每增加
1/s,修正量加
01”。扉頁上,馬衛東用鋼筆寫著一行字:“戒驕戒躁,細節決定成敗
——
馬衛東”,字跡剛勁有力,像他當年教她握槍時的姿勢,透著股嚴謹勁兒。
蘇慈把書放在床頭,每天睡前都要看幾頁。遇到
“彈道係數計算”“空氣阻力公式”
這類難懂的內容,就記在小本子上,邊防連冇有計算器,複雜公式隻能靠老周借她的舊算盤一點點算,有時候算一次參數就要用掉半張草稿紙。趙小雷看到她算得費勁,特意從家裡寄來一本《珠算速算技巧》,還在扉頁寫了句:“蘇班長,希望能幫到你!”
一天下午,蘇慈正在練
1000
米固定靶射擊,她特意讓老周把靶牌移到
1000
米外,超出連部靶場常規距離,隻能在開闊山坡上訓練。遠處突然駛來一輛綠色軍用吉普車,車身上印著
“軍區教導隊”
的白色字樣,是北京吉普
212
型,這種車算是部隊裡的
“好車”,連裡隻有連長和指導員各有一輛,平時都捨不得開。
車上下來幾個穿軍官服的人,為首的是位肩上扛著少校軍銜的軍官,馬衛東跟在他旁邊,上尉軍銜在陽光下格外顯眼。“蘇慈,聽說你最近訓練很刻苦!”
少校走過來,笑著拍了拍她的肩膀,聲音洪亮,“我是軍區教導隊的王隊長,馬教官在我麵前把你誇了好幾次,說你是他帶過最有悟性的兵,既肯吃苦,又愛琢磨。”
馬衛東也走過來,手裡拿著個黑色望遠鏡:“來,試試這個,軍區剛配發的
62
式望遠鏡,放大倍率
8
倍,比你現在用的
5
倍鏡清楚三倍,剛好適應一下比武裝備。”
蘇慈接過望遠鏡,鏡身上還帶著馬衛東手心的溫度。她對準靶場,500
米外的靶心清晰可見,連彈孔的大小、位置都能看清,她平時用的是連裡的舊望遠鏡,倍率低還模糊,看
500
米外的靶心隻能看到一個小點。
蘇慈調整呼吸,舉起
79
式步槍,瞄準、射擊,子彈精準命中靶心,彈孔剛好在
10
環正中央。王隊長看得連連點頭,對旁邊的參謀說:“你看這槍法,比咱們教導隊的強多了!有她在,咱們軍區這次比武肯定能拿好成績!”
馬衛東則在旁邊補充細節:“蘇慈,比武時要注意,石家莊軍區靶場的風速比咱們邊防連大,尤其是上午
10
點到下午
2
點,陣風能到每秒
4
米,射擊時要多修正
02
厘米;夜間射擊用的是紅外微光夜視儀,比咱們連的
80
式亮,參數得調小一級,不然容易曝光,影響瞄準。”
蘇慈趕緊把這些記在小本子上,這些細節,是馬衛東在軍區摸爬滾打多年的經驗結晶,不是書本能學到的。
回到宿舍,蘇慈將馬衛東給的望遠鏡放在桌上,又拿起全軍比武的通知,手指輕輕拂過上麵的紅章。
窗外的月光灑在書桌上,照亮了筆記本、《彈道力學進階》,還有牆上的
“高海拔參數修正表”。營區裡傳來戰士們的歌聲,是《團結就是力量》,歌聲裹著夜風,在寂靜的邊境營區裡格外響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