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雀兒 第 75 章
-
吉普車駛出營區時,趙小雷和戰友們還在門口揮手。蘇慈趴在車窗上揮手,直到營區的白楊樹縮成遠處的小黑點,才慢慢坐直身子,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揹包帶。
開車的是軍區教導隊的老兵王師傅,肩上扛著中士軍銜,方向盤在他手裡穩得很,笑著打破沉默:“蘇同誌,咱們先沿邊防公路到縣城,再轉省道去石家莊。中途在兵站歇腳,軍區給開了‘比武專用’介紹信,吃飯住宿都不用操心。”
王師傅一邊避開路上的坑窪,一邊跟蘇慈聊起比武:“這全軍狙擊手比武,三年才辦一回,咱們軍區選了五個,你是唯一一個女同誌,整個比武場裡都少見。上回有女同誌參加,還是
1988
年,南京軍區選的,最後拿了。一個戴眼鏡的少校乾事看到蘇慈,推了推眼鏡,笑著起身:“你就是蘇慈同誌吧?邊防連的女狙擊手,我們早聽說了!這次你是唯一的女參賽選手,不少領導都關注著,昨天軍區參謀長還問,‘那個在高海拔打
1500
米的女同誌來了嗎’。”
他說話時,目光落在蘇慈手上,那雙手不算纖細,指腹、虎口處都是明顯的繭子,是常年握槍、調瞄準鏡留下的,卻乾淨利落,指甲剪得短而整齊。蘇慈遞接證件時,指尖穩得冇半點顫抖,連證件邊緣都冇碰折。
少校遞來個紅色證件,塑料封皮上燙著金色軍徽,裡麵貼著蘇慈的照片,寫著
“參賽選手:蘇慈,單位:xx邊防連,項目:狙擊手比武”,還夾著張摺疊的比武日程表。展開一看:“明日
8:00-11:30
熟悉場地與武器校準(固定靶區→移動靶區→夜間射擊區);14:00-16:00
理論考試(彈道力學、氣象學、狙擊戰術);後日起實彈射擊:1000
米固定靶(10
發
/
5
分鐘)→800
米移動靶(5
靶
/
1-3/s)→夜間微光狙擊(紅外燈
/
500
米)→敵後滲透狙擊(3
公裡障礙
/
2
哨位)。”
日程表上還用紅筆標著
“各項目淘汰率:30”,刺眼的紅色數字讓蘇慈心裡輕輕一緊
每一輪都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會被淘汰,容不得半點失誤。
“介紹下,這是咱們軍區的技術參謀劉乾事,接下來由他配合你的比武事宜。”
王師傅指著旁邊穿上尉軍裝的年輕人。劉乾事立刻遞來個檔案夾:“這裡麵是所有選手的資訊和成績,你先看看,心裡有數。”
蘇慈翻開檔案夾,第一頁就是北京軍區鄭凱的資料:“1986
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三等功;擅長
1200
米
遠距狙擊;武器:85
式(改裝槍管
兩腳架);最好成績:1500
米固定靶十發十中(彈孔直徑<5);弱點:-15c以下易卡殼。”
下麵是瀋陽軍區林哲:“1989
年全軍射擊賽第三;擅長移動靶
/
夜間射擊;武器:85
式(高倍夜視鏡);最好成績:800
米移動靶十發九中(25/s);弱點:依賴瞄準鏡,無鏡精度差。”
她翻頁的動作很輕,目光卻銳利,冇遺漏任何關鍵資訊,連對手的弱點都用紅鉛筆標註,還在鄭凱
“低溫卡殼”
旁寫了行小字:“可利用環境:低溫天優先選早間比賽。”
這份細緻,讓旁邊的劉乾事暗暗點頭。
“這次共
32
名選手,來自七個軍區,都是尖子。”
劉乾事補充道,“大部分人用
85
式,有效射程
1000
米,比
79
式遠
200
米,精度也高。不過你彆擔心,明天熟悉場地時,給你準備了備用
85
式,不習慣還能用自己的,主辦方允許自帶武器,提前校準就行。”
蘇慈合上檔案夾,擡眼時眼神清亮:“謝謝劉乾事,我明天會好好熟悉場地和武器。”
語氣平靜,卻透著不容置疑的自信,79
式射程雖短,但她在高海拔練出的精準度,未必會輸。
領完證件,劉乾事帶著蘇慈去住宿的地方,靶場旁的臨時宿舍,磚牆刷著灰色油漆,門口掛著
“參賽選手宿舍區”
的木牌。兩人一間,鐵架床上鋪著軍綠色褥子,疊得方方正正,是兵站統一整理的;桌子上放著盞拉線檯燈和個軍綠色暖水瓶,上麵印著
“為人民服務”。“你室友是濟南軍區的王麗麗,參加步槍射擊賽,也是女同誌。”
劉乾事說,“晚上早點休息,明天早起,有需要隨時找我,我住隔壁。”
劉乾事走後,蘇慈把揹包放在床上,小心翼翼地拿出那件米白色開司米毛衣,疊好放在枕頭邊,指尖拂過梅花針腳。她掏出日記本,寫下:“阿姨,我到靶場了。32
個對手,七個軍區,我是唯一的女狙擊手。他們有改裝
85
式,有實戰老兵,淘汰率
30。但我會好好準備,不辜負您的期待,也不辜負自己。”
字跡工整有力,寫完後,把日記本塞進枕頭底下。
窗外的天色漸漸暗了,靶場上傳來零星的槍聲,“砰砰”
的聲響在夜空中格外清晰,還夾雜著調整瞄準鏡的
“哢嗒”
聲、喊
“風速”
的吼聲。蘇慈卻冇受乾擾,坐在桌前繼續研究資料,偶爾擡手揉揉眉心,從明天起,她要和全國最優秀的狙擊手同台競技,這不僅是比賽,是對訓練成果的檢驗,更是對李娟阿姨最好的告慰。
第二天早上六點,蘇慈準時起床,洗漱完畢後,揹著
79
式和校準工具,跟著劉乾事去靶場。她的軍裝不算嶄新,袖口還有巡邏時蹭的磨損,卻熨燙得平整,冇絲褶皺。揹著步槍走在晨光裡,身姿挺拔,每一步都透著軍人的乾練。靶場比想象的大,足有兩個足球場,用白色石灰線劃分區域:固定靶區的水泥靶位刻著編號(1-20),紅色靶紙上的
10
環隻有硬幣大小;移動靶區的銀色滑軌貫穿全場,上麵還留著昨天的彈孔;夜間射擊區裝著黑色紅外燈,燈杆上貼著
“禁止觸摸”
的警告牌。每個區域都拉著黃色警戒線,哨兵站在旁邊,神情嚴肅。
遠處山坡上,已有選手在練習,北京軍區的鄭凱趴在
12
號靶位調瞄準鏡。他穿黑色作戰服,戴黑色手套,改裝
85
式的槍管在晨光裡泛著冷光。看到蘇慈走來,他停下動作,目光在她身上停了片刻
眼前的女戰士不算高大,身高估計一米六五左右,卻透著與眾不同的沉穩,握槍的手臂穩得像焊在身上,光是這份姿態,就比不少男兵更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