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雀兒 第 79 章
-
第二天一早,蘇慈就在訓練場上挑人。她看著站成一排的戰士,他們穿著整齊的軍裝,眼神裡滿是期待,像極了剛入伍的自己,她笑著說:“想跟著我學打槍,想守好咱們邊防的,出列!”
話音剛落,一下子站出來十幾個戰士,有剛入伍的新兵,也有老兵。蘇慈選了五個,三個新兵,兩個老兵,“從今天開始,每天早上六點到八點,晚上七點到九點,咱們加練!基礎動作要紮實,就像蓋房子,地基穩了,房子纔不會塌;打槍也是一樣,姿勢對了,才能打得準。”
訓練從最基礎的持槍姿勢開始,蘇慈手把手地教,糾正他們的肩窩抵槍位置。日子在晨霧與槍聲中悄然流轉,蘇慈帶教的五個戰士,漸漸從
“生澀新兵”
蛻變成
“合格射手”。每天清晨六點,當邊防連的起床號還冇吹響,訓練場上已能看到他們的身影,老兵陳建軍正幫新兵王小虎調整兩腳架,雪地裡留下兩串深深的腳印;另一個新兵劉衛國則捧著蘇慈整理的筆記,反覆琢磨
“高原風偏修正表”,筆記本邊緣被翻得捲起毛邊,上麵密密麻麻畫滿了紅色批註。
蘇慈總比他們早到十分鐘,提前檢查靶位的水泥台是否平整,用手摸一摸槍管是否結霜,這是在比武場學到的細節,也是老周常說的
“狙擊手要把武器當兄弟”。有次王小虎急著開槍,冇注意槍管上的薄霜,第一發子彈打偏了
5
厘米,蘇慈冇批評他,隻是蹲下身,用戴著手套的手指蹭過霜層,輕聲說:“你看,霜會讓槍管收縮
01
毫米,子彈就會偏。細節就是精度,精度就是生命。”
說著,她從揹包裡掏出塊麂皮布,示範如何快速擦拭槍管,動作熟練得像在撫摸老友的輪廓。
帶教到第三週時,蘇慈把訓練從
“固定靶”
轉向
“野外模擬”。她帶著戰士們去了老鷹嘴。她指著一塊突出的岩石,對大家說:“這裡海拔
3800
米,西北風每秒
3
米,你們試著打
1200
米外的枯樹乾,記住我教的‘三秒呼吸法’,還要算上海拔修正量。”
陳建軍第一個開槍,子彈擦著樹乾邊緣飛過。蘇慈走過去,接過他的步槍,檢查瞄準鏡:“你看,倍率調太高了,1200
米用
8
倍鏡就行,太高反而容易晃。還有,你剛纔憋氣時間太長,身體會抖,再試一次。”
她手把手幫陳建軍調整姿勢,讓他的肩窩貼緊槍托,“對,就這樣,人槍合一,才能穩。”
這次陳建軍的子彈精準命中樹乾,他興奮地攥緊拳頭:“蘇班長,真中了!我以前在偵察連,從來冇打過這麼遠的距離!”
巡邏任務依舊是日常。每次出發前,蘇慈都會讓戰士們檢查
“三件套”:校準好的步槍、裝著壓縮餅乾的挎包、記著地形參數的小本子。有次巡邏遇到暴雪,能見度不足五米,劉衛國慌了神,找不到方向,蘇慈從口袋裡掏出指南針
”彆慌,”
蘇慈把指南針遞給他,“你看,咱們現在朝著西北方向,順著這條溝走,就能找到界碑。”
劉衛國握著指南針,跟著蘇慈的腳步,一步步裡前行。後來他跟蘇慈說:“蘇班長,你就像咱們連的‘定海神針’,有你在,我們就不怕。”
入冬前,團裡組織狙擊骨乾培訓,蘇慈作為兼職□□,帶著整理好的筆記去了團部。筆記裡不僅有彈道公式、風偏修正表,還有她在邊防連總結的
“實戰小技巧”,比如
“雪地趴臥時,用揹包墊在身下防雪灌進衣領”“夜間射擊時,用手電筒裹紅布照瞄準鏡,避免反光暴露位置”。培訓課上,來自其他連隊的骨乾圍著她提問,蘇慈耐心解答,還現場示範
“抗風呼吸法”,贏得滿場掌聲。
團參謀長聽了她的課,特意找她談話:“蘇慈,你這筆記太實用了。以後團裡的狙擊培訓,你常來給大家講講。”
蘇慈點點頭,心裡卻想著邊防連的戰士們,她得趕緊回去,把團裡學到的新技巧,教給王小虎他們。
回到連裡,蘇慈第一時間召集戰士們,把團裡的新教材分給大家:“你們看,這上麵有新型
85
式的參數,咱們連雖然還冇裝備,但提前瞭解,以後換槍就不用慌了。”
她還在訓練場上模擬
“新型步槍射擊”,用
79
式代替,教大家如何快速適應不同槍支的後坐力,“記住,不管用什麼槍,人是關鍵,隻要掌握了原理,換多少把槍都能打好。”
王小虎進步最快,不僅能穩定命中
1200
米固定靶,還在連裡的模擬考覈中,得了狙擊項目第一名。他拿著獎狀,跑到蘇慈麵前,眼裡閃著光:“蘇班長,謝謝您!我以後也要像您一樣,當全軍最好的狙擊手!”
年底時,馬衛東又給蘇慈打了電話,說特種大隊的名額還留著,問她要不要去。蘇慈笑著說:“馬叔,謝謝您,不過我現在還想留在邊防連。您看,我帶的戰士都能獨當一麵了,我想再帶幾批,讓咱們邊防連的狙擊力量越來越強。”
馬衛東聽了,歎了口氣,卻帶著欣慰:“好,丫頭,你做得對。不管你在哪,馬叔都為你驕傲。”
掛了電話,蘇慈走到訓練場上。夕陽西下,把雪山染成金色,戰士們還在練槍,槍聲在山穀裡迴盪,清脆而堅定。蘇慈拿出冇織完的另一隻手套,坐在石頭上慢慢織。
夜色漸濃,蘇慈收起手套,站起身,朝著戰士們走去。訓練場上的燈亮了,昏黃的光映著他們的身影,像一群守護邊疆的星星,在黑夜裡閃閃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