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雀兒 第 81 章
-
1992
年秋,秋陽透過軍區招待所的窗欞,在地麵投下長條形的暖光。蘇慈揹著鼓囊囊的軍用揹包走進三樓
302
房間時,空氣中飄著淡淡的槍油味。靠窗的桌前,一位穿著特戰服的軍官正低頭擦拭
85
式狙擊步槍;另一側,戴眼鏡的軍官對著一疊俄文資料寫寫畫畫,筆尖劃過紙張的
“沙沙”
聲。
“蘇慈同誌吧?我是張建軍,實戰演練組組長,少校軍銜。”
特戰服軍官率先起身,手背上一道淺疤格外顯眼,握手時力度沉穩有力,“在老山打了三年冷槍,跟狙擊槍打交道的日子,比跟家人待著還久。”
他側身讓出位置,指了指戴眼鏡的軍官,“這位是陳工,裝備技術組派來的對接專員,武器參數、技術記錄全靠他把關,咱們這次能不能把俄軍的‘真東西’帶回去,他的數據分析可是關鍵。”
陳工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鏡,將《現代狙擊戰術體係》遞到蘇慈麵前,書頁間夾著的黃色便簽上,用紅筆標註著重點章節:“寒區狙擊陣地構建”“動態目標群攔截戰術”。“這是總參翻譯室剛譯完的俄軍戰術手冊,你先翻翻。”
陳工的聲音帶著技術人員特有的嚴謹,“咱們這次交流,不隻是展示槍法,更要摸清他們的戰術體係
你在邊防連遇到的‘單槍應對多目標’難題,說不定能在這手冊裡找到答案。”
蘇慈接過手冊,指尖輕輕拂過印著俄文的扉頁,她翻開隨身的筆記本,在第一頁鄭重寫下:“小組定位:實戰演示為表,技術采集為裡,戰術學習為核。既要展示邊防狙擊實力,更要帶回俄軍現代狙擊戰術體係的核心經驗,為邊防連冬季訓練升級提供可落地的方案。”在邊防連執行反偷運任務時,她不止一次因無法同時追蹤多個目標而遺憾,俄軍的
“多目標協同”
戰術,正是她此行期待學習的內容。
接下來的半天,三人迅速進入磨合狀態。張建軍帶著蘇慈來到招待所地下的模擬靶場,靶道儘頭的
1000
米靶紙在燈光下泛著冷白的光。他從武器箱裡取出一把改裝
85
式,槍身上貼著臨時列印的俄文參數標簽,槍管下方加裝的新型夜視瞄準鏡泛著金屬光澤:“這是軍工部門剛送來的改進型,夜視鏡倍率從
5
倍提到
7
倍,但重量多了
03
公斤,你試試手感,看看會不會影響射擊穩定性。”
蘇慈趴在防滑墊上,將槍托穩穩抵在肩窩,手指搭在扳機上調整呼吸。“砰!”
槍聲在封閉靶場裡迴盪,子彈精準命中靶心,彈孔與中心點的距離不足
02
厘米。張建軍拿著望遠鏡觀察片刻,快步走過來蹲在她身邊,伸手調整她的肘部位置:“你的‘抗風呼吸法’冇話說,但俄軍的‘側臥支撐’姿勢得學學,你看,肘部往後挪
5
厘米,既能減少身體暴露麵積,遇到突襲時還能快速起身轉移陣地。”
他趴在蘇慈旁邊,演示著如何在保持穩定的同時,讓身體處於
“隨時可動”
的狀態,“俄軍的每個動作都不是瞎練的,全是為戰術協同服務,這纔是咱們要學的‘體係化思維’。”
陳工則在一旁的摺疊桌上記錄數據,手裡的計算器不停按壓,偶爾翻出《現代狙擊戰術體係》對照:“剛纔這組射擊,彈著點偏差
02
毫米,但手冊裡提到,寒區作戰要預留
15
倍的修正量應對槍管收縮。到了俄羅斯,咱們不僅要測參數,更要觀察他們怎麼把戰術要求融到射擊動作裡,比如低溫環境下,他們是怎麼調整呼吸節奏的。”
蘇慈點點頭,心裡對俄軍戰術體係的期待又深了一層
書麵上的戰術理論不難懂,難的是如何落地到實戰的每一個細節,而這正是她此行要破解的關鍵。
傍晚時分,王團長,一位兩鬢微霜的上校,召集全體成員在四樓會議室開會。蘇慈跟著張建軍、陳工走進會議室時,目光下意識地掃過各小組的工作狀態:角落的裝備技術組圍著一張長桌,桌上攤著拆解的
svd
步槍零件,一位工程師正用遊標卡尺測量槍管內徑,數據被實時記錄在方格紙上,旁邊還貼著俄文技術手冊的影印件,“零件公差±001
毫米”
這樣的細節都標註得清清楚楚。
翻譯後勤組的區域,李娜少校正帶著兩位翻譯整理資料,檔案夾按
“禮儀規範”“戰術術語”“物資清單”
分類,每本檔案夾側麵都貼了不同顏色的標簽。
最後看向戰術研討組,三位參謀正圍著牆上的莫斯科訓練場衛星地圖爭論,紅筆在地圖上圈出
“火力覆蓋區”“隱蔽通道”“模擬敵情點”,線條旁還標註著
“俄軍可能設置的戰術陷阱”。其中一位參謀擡起頭,看到蘇慈後笑著揚了揚手裡的戰術方案:“蘇慈同誌,你們實戰演練組的‘雪地移動靶攔截’,我們建議放在
b
區東側,那裡的風速比西側穩定,能最大程度發揮你的‘抗風射擊’優勢,還能觀察俄軍在穩定環境下的協同戰術。”
原來戰術研討組早就結合她的特長規劃了演練區域,這不是各小組的
“單打獨鬥”,而是所有人圍繞
“交流目標”
的精準配合。
“安靜一下。”
王團長敲了敲桌子,會議室瞬間安靜下來。他指著牆上的俄軍戰術流程圖,圖上
“目標偵察→陣地構建→協同射擊→快速撤離”
的環節用箭頭清晰連接,每個環節旁都標註著時間節點和人員分工:“咱們這次交流,核心是‘雙向學習、平等互鑒’。俄軍在多兵種協同、寒區機動上有成熟經驗,咱們有邊防實戰的鮮活案例,比如反偷運中的‘動態目標攔截’、暴風雪中的‘雪地搜救’。”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在場所有人,“現在明確分工:裝備技術組明天上午
10
點前,把
svd
的低溫參數表交給實戰演練組;翻譯組今晚把演練腳本的俄文版再覈對一遍,重點標註戰術指令的發音重音;後勤組清點防寒裝備,確保每個人的手套、麵罩都能應對
-
30c的低溫。”
蘇慈看著各組成員認真記錄的模樣,清晰地意識到:這個代表團就像一台精密運轉的機器,每個小組都是不可或缺的零件。
會議結束後,李娜特意追上蘇慈,遞來一張塑封的俄語卡片,上麵印著
“協同攔截”“轉移陣地”“目標優先級調整”
等戰術指令的俄文寫法和拚音標註:“‘協同攔截’的俄語是‘вctharnhtepцeпцnr’,重音在‘nhtepцeпцnr’的第三音節,之前教你的時候有點偏輕,實戰時俄軍可能聽不清。”
她拿著卡片逐詞教蘇慈發音,直到蘇慈能流暢說出
“請求暫停協同”(Пpoшyпpnoctahoвntьвcthyюoпepaцnю)這樣的複雜短語。
回到
302
房間,張建軍、陳工和蘇慈又開了場小組會。張建軍在黑板上畫了簡易的戰術流程圖,用粉筆標註出
“觀察→瞄準→射擊→轉移”
的環節:“明天上午跟翻譯組練戰術指令,下午參加代表團戰術推演時,咱們模擬俄軍‘三人小組協同’——
陳工當觀察員,負責報目標參數;我當副射手,負責彈藥補給和警戒;蘇慈你當主射手,重點練指令銜接速度。”
蘇慈點點頭,從揹包裡掏出《現代狙擊戰術體係》,翻到
“目標優先級判定”
那頁,用鉛筆在
“攜帶武器目標>指揮類目標>掩護類目標”
的表述下畫了橫線:“我在連裡遇到過偷運分子分散逃竄的情況,要是能學到他們的‘目標優先級判定’方法,以後處置這類情況,就能少些遺憾。”
張建軍拍了拍她的肩,眼神裡帶著認可:“放心,到了俄羅斯,我帶你找伊萬諾夫請教,他是俄軍西部軍區狙擊訓練中心的總教官,參與編寫過這本戰術手冊,肯定能給咱們講透實戰細節。”
窗外的北京夜色漸濃,招待所的燈光透過窗戶灑在桌上,蘇慈看著卡片上的俄文指令,想起臨行前連長的叮囑:“去了俄羅斯,別隻盯著人家的槍法,要學就學整套戰術體係
——
咱們邊防連的狙擊手,不能隻當‘神槍手’,更要當懂戰術、會協同的‘戰術尖兵’。”
她握緊拳頭,在筆記本上寫下:“小組目標:精準完成
3
場演練,高效采集低溫潤滑、雪地偽裝等關鍵技術數據,吃透俄軍多目標協同、寒區陣地構建等核心戰術,為邊防連帶回能直接落地的訓練方案。”
幾天後上午,代表團召開臨行前的最後一次動員大會。會議室的投影幕布上,一張世界地圖清晰展示著中俄邊境線,王團長的手指沿著邊境線緩緩移動,聲音帶著軍人特有的沉穩:“大家要清楚當前的局勢,今年是中俄建交
43
週年,也是蘇聯解體後的第一年。俄羅斯繼承了蘇聯
70
的軍事遺產,卻因經濟困難陷入裝備研發停滯,他們急需咱們的邊防實戰案例,完善寒區戰術體係;而咱們,需要他們的
svd
步槍低溫適配技術、現代狙擊戰術體係,解決邊防連冬季巡邏的武器卡殼、單槍應對多目標等難題。”
他頓了頓,目光變得格外堅定,“這是雙向需求,也是咱們這次交流的核心邏輯
——
既要展示我**人的實力,更要帶著‘問題’去學,把能解決邊防實際需求的‘真經驗’帶回來。”
蘇慈坐在小組的位置上,筆記本上的任務拆解已經細化到每一個環節:“1
固定靶演練:以‘抗風呼吸法’完成
1200
米精度射擊,同時觀察俄軍‘多槍校準’戰術(多狙擊手同步修正彈道的配合流程),記錄他們的指令傳遞方式;2
移動目標攔截:用邊防反偷運的‘超前量計算’技巧完成演示,重點學習俄軍‘目標群優先級判定’(如何快速區分威脅等級)和‘協同射擊節奏’(主副射手的配合間隔);3
敵後隱蔽狙擊:結合邊防‘雪窩潛伏’經驗,學習俄軍‘寒區狙擊陣地構建’(雪洞的保暖設計、紅外規避措施),記錄他們的模塊化裝備攜帶方案(必帶
/
可選裝備的分類邏輯)。”
這些細緻的拆解,源於前一天晚上張建軍與她的深談。當時張建軍坐在桌前,手裡把玩著一枚老山作戰時繳獲的彈殼,語氣裡帶著回憶的厚重:“咱們在老山作戰時,多是‘單打獨鬥’,一個狙擊手守一個陣地,遇到多目標隻能靠自己硬扛。但現代戰爭講究協同,俄軍的‘三人狙擊小組’分工特彆明確:主射手負責精準打擊,副射手負責觀察風速、補充彈藥,觀察員負責偵察目標、警戒周邊,三個人配合起來,能應對比單槍多三倍的威脅。”
他指著蘇慈的筆記本,“你在邊防連遇到的多目標問題,用這個體係就能解決,這次交流,一定要把他們的‘協同流程’摸透,從指令傳遞到動作配合,一個細節都不能漏。”
陳工也在一旁補充,手裡拿著列印好的俄軍裝備清單:“我查了俄軍西伯利亞部隊的訓練資料,他們的‘寒區戰術機動’有個關鍵點,‘模塊化裝備攜帶’。狙擊小組的裝備分‘必帶’和‘可選’:必帶的包括步槍、低溫潤滑脂、夜視儀;可選的包括備用槍管、雪地偽裝罩衣。這樣既能保證戰術靈活性,又能減輕負重,咱們邊防連巡邏時,戰士們總因帶太多裝備累得走不動路,這個分類邏輯正好能優化咱們的裝備清單。”
他從包裡拿出一個比指甲蓋還小的玻璃瓶,小心翼翼地遞給蘇慈:“這是采樣瓶,你在演練時,趁換彈的間隙,悄悄取一點
svd
的潤滑脂樣本,我回去分析成分,說不定能給咱們的
85
式改進提供參考。記住,彆讓俄方發現,咱們是學習,不是‘竊取’,把握好度。”
蘇慈接過小玻璃瓶,小心地放進戰術馬甲的內袋裡,瓶身的冰涼觸感讓她想起邊防連的冬天,戰士們因潤滑脂凝固不得不徒手搓槍管的場景。她翻開《現代狙擊戰術體係》,在
“模塊化裝備”
那頁寫下:“邊防巡邏裝備優化方向:1
潤滑脂分
10
克小瓶攜帶,便於快速取用;2
偽裝服設計可拆卸雪裙,適應不同積雪厚度;3
戰術指令卡印俄文對照,便於未來與俄方邊境協同;4
備用彈藥按‘10
發
/
彈匣’分裝,減少換彈時間。”
這些想法,都是她期待在俄軍戰術體係中驗證的方向。
當天下午,小組前往軍區的低溫實驗室進行最後一次裝備調試。實驗室的溫度設定為
-
30c,濕度
60,模擬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冬季氣候。蘇慈穿著厚重的防寒服,趴在模擬雪地的墊子上,手裡握著改裝
85
式連續射擊。前
5
發子彈精準命中靶心,第
6
發時,子彈突然出現輕微卡殼,潤滑脂在低溫下凝固,導致彈匣供彈不暢。
“果然還是潤滑問題。”
陳工立刻用溫度計測量槍管溫度,記錄數據:“-28c時,潤滑脂開始凝固,比常溫下的凝固點低
12c,但還是滿足不了西伯利亞的極端環境需求。”
他突然想起什麼,翻出《現代狙擊戰術體係》的某一頁,“你看,俄軍手冊裡提到,在
-
30c以下,他們會采用‘半分鐘一次空膛擊發’的方式,通過槍管餘熱防止潤滑脂凝固,這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更是戰術層麵的應對策略,咱們可以在演練時請教這個細節。”
蘇慈眼前一亮,她之前隻想著改進潤滑脂,卻冇想到能通過戰術動作解決技術缺陷,這正是
“體係化思維”
的精髓。“要是能把這個方法學到手,咱們邊防連冬天巡邏,就不用再徒手搓槍管了。”
她在筆記本上快速記錄,筆尖因寒冷有些僵硬,卻絲毫冇影響書寫速度。
張建軍則在一旁調整蘇慈的射擊姿勢,確保她在低溫環境下仍能保持穩定:“到了演練場,要是遇到卡殼,彆慌。先退彈,再用備用潤滑脂補塗槍管內壁,動作要快,彆讓俄方看出咱們的技術短板。同時注意觀察他們的反應:是先處理故障,還是先轉移陣地?這能反映出他們的戰術優先級,也是咱們要學習的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