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山雀兒 > 第 95 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山雀兒 第 95 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營區訓練場東側的裝備測試區拉起醒目的紅色警戒帶,後勤班戰士操縱著墨綠色叉車,將貼有

“軍工原型嚴禁私動”

封條的木箱緩緩卸下。金屬箱殼在晨光裡泛著冷光,箱側

“1993

年軍工協作項目”

的字樣格外醒目,這是去年我國與東歐國家開啟軍事技術交流後,首批聯合改進的裝備原型。

趙剛隊長站在測試區中央,深藍色作訓服被風吹得微微揚起,身後跟著穿藍色工裝的技術人員老張,兩人手裡各捧著一份厚厚的檔案。

“這次試用不隻是測效能,更要盯著國際水平找差距。”

趙剛翻開簡報,指尖重重落在索馬裡行動的黑白照片上,“美軍在摩加迪沙行動中,24

狙擊槍因為沙塵侵入槍管卡殼,眼睜睜看著目標從眼皮底下逃脫;還有俄軍剛列裝的

svu

狙擊步槍,□□管設計能在城市巷戰裡靈活轉向,咱們的改良版

85

式,既要防住沙塵這隻‘攔路虎’,又要兼顧雪山、沙漠、城市多環境,不能隻盯著一種場景死磕。”

蘇慈從老張手中接過改良版

85

式狙擊槍時,指尖先觸到槍管外側的銀色隔熱帶,冰涼的鋁箔觸感讓她瞬間想起簡報裡的技術細節:“張工,這隔熱帶用的是普通鋁箔吧?我看簡報說美軍新列裝的‘陶瓷基複合隔熱帶’,耐溫性是鋁箔的

3

倍,還能減少槍管受熱變形,後續測試能不能申請一批樣品對比?”

老張愣了愣,隨即從公文包掏出泛黃的參數表,在

“隔熱材料”

欄畫了個紅圈:“你說的這種材料我們正在走采購流程,這次先測鋁箔款,下次一定把陶瓷款帶來,咱們實打實比出優劣。”

基礎效能測試在

100

米射擊地線展開,蘇慈按規程組裝槍械:先將彈匣穩穩推入卡槽,再拉動槍機上膛,最後調整貼腮板高度,可她剛把臉頰貼上槍托,就發現不對勁:貼腮板的旋鈕轉半圈,才勉強挪動

1

毫米。“緊急情況下,這調節速度根本趕不上目標移動!”

蘇慈直起身,指尖捏著旋鈕解釋,“建議把螺紋間距從

05

改成

1,調得快,才能抓得住轉瞬即逝的戰機。”

她重新趴在射擊墊上,肘部穩穩抵在沙袋上,三組合計

15

發子彈全部命中

9

環以上,靶紙上的彈孔密集得像一片小麻點,平均精度

11oa,比老款

85

式的

15oa

提升明顯。可轉到

1000

米遠距離測試時,子彈下墜量比美軍

24

多了

12

厘米。

蘇慈掏出磨得發亮的彈道計算器,調出

24

的纏距數據,螢幕上的數字清晰明瞭:“問題出在槍管纏距,24



1:11

的纏距比,咱們的是

1:12,對

762

□□的旋轉穩定性支撐不夠。”

她指著計算器螢幕上的彈道曲線,線條的偏移肉眼可見,“建議把纏距比調成

1:11,同時參考俄軍

svu

的‘膛線拋光工藝’,減少子彈在槍管裡的摩擦損耗,這樣

1000

米的下墜量肯定能降下來。”

下午的高溫測試,幾盞大功率紅外燈將測試區溫度升到

40c,地表熱浪扭曲了空氣,連呼吸都帶著灼熱感。蘇慈連續射擊

28

發後,彈匣突然卡在卡槽裡,她咬著牙使勁拔了兩下才拽出來,隻見卡榫因高溫微微變形,邊緣還沾著融化的塑料碎屑。“換耐高溫材料是基礎,但還不夠。”

蘇慈翻出簡報裡

“北約裝備模塊化設計”

的章節,指尖在文字上輕輕劃過,“張工,咱們能不能把彈匣卡榫做成可拆卸模塊?像美軍

16a2

的彈匣釋放按鈕那樣,戰時壞了,掏出來換個新的就行,不用整把槍送回後方維修,前線可耽誤不起時間。”

老張聽完,立刻在記錄冊上畫了個醒目的五角星,筆尖戳得紙麵微微發皺:“模塊化是全球裝備發展的大趨勢,咱們後續改良必須重點考慮,不光是卡榫,瞄準鏡、製退器都得往模塊化靠。”

不遠處,劉猛正測試輕量化突擊背心,他扯著背心側麵的固定帶,對著老張大聲喊:“我去年在中德軍事交流會上,見過德軍‘模塊化戰術背心原型’,彈袋、醫療包想掛哪就掛哪,咱們的背心雖然輕,但掛裝位置全固定死了,上次執行緝毒任務,想多帶個急救包都冇地方放!”

他指著背心邊緣的縫線,線頭還隱約可見,“建議加一排織帶,讓隊員能按任務需求自己搭,靈活度才能提上來。”

清晨,營區的跑道上還蒙著一層薄紗似的薄霧,蘇慈和周衛國已經迎著晨光開始跑

5

公裡。

“你看美軍在索馬裡的教訓,缺沙漠專用夜視儀,夜間行動好幾次被敵人發現。”

蘇慈放慢腳步,“咱們的

87

式夜視儀在沙漠測試時,沙塵一刮,視野就模糊成雪花屏。我哥說俄軍新列裝的

pnv-14

夜視儀,加了防沙濾光鏡,還能相容紅外瞄準鏡,咱們得建議裝備部門引進技術,不能總在這種基礎裝備上吃虧。”

早餐時,食堂的黑白電視正播放新聞,螢幕裡,俄軍士兵肩扛的

ags-30

自動榴彈發射器吸引了蘇慈的目光。她趕緊掏出隨身攜帶的小筆記本,筆尖飛快滑動,幾筆就勾勒出發射器的裝彈結構:“這種‘快速裝彈模塊’,比咱們的

87

式榴彈發射器快

2

倍,重量還輕

15

公斤。”

她把筆記本推到周衛國麵前,眼神裡滿是興奮,“咱們的狙擊組在實戰中,有時需要榴彈支援,要是能給狙擊槍適配下掛式榴彈發射器,參考

ags-30

的裝彈設計,單兵既能狙擊,又能打榴彈,多任務能力能提一大截。”

午休時,蘇慈的宿舍裡,周衛國坐在床沿,軍靴隨意地搭在地上;陳曉峰趴在桌上,胳膊肘下墊著本舊雜誌;三人圍著一堆圖紙和資料,討論的話題早已跳出單一裝備,落到

“體係化適配”

這個更宏觀的層麵。“要是能把狙擊槍、夜視儀、通訊設備連進同一個數據鏈,射手不用手動查數據,就能實時獲取戰場環境參數。”

蘇慈敲了敲桌上的彈道計算器,金屬外殼發出清脆的響聲,“咱們現在還得手動輸入風速、溫度,要是能研發‘智慧彈道計算器’,自動聯網獲取數據,甚至聯動無人機偵查資訊,射擊精度和效率肯定能再上一個台階。”

週末的露天電影放完《南征北戰》,營區漸漸安靜下來,隻有蟲鳴聲在夜色裡此起彼伏。蘇慈拎著小馬紮,往營區門口的電話亭走,每週這個時候,她都會給在國防科大研究室的哥哥王磊打長途。

“哥,你看美軍在索馬裡的問題,狙擊槍和直升機偵查設備數據不互通,明明目標已經轉移,射手還在按舊座標射擊,最後導致誤判。”

蘇慈握著聽筒,“咱們能不能推動‘狙擊裝備

-

偵查設備

-

指揮係統’的數據聯動?比如讓狙擊槍的彈道數據實時傳送給指揮部,指揮部結合無人機拍的畫麵,給射手更精準的射擊建議,這樣就能減少誤判。”

電話那頭,王磊的笑聲帶著電流雜音傳過來,還夾雜著研究室裡設備運行的嗡嗡聲:“你這思路已經超越單純的裝備改良,摸到‘體係化作戰’的門了!我把你的想法整理成報告,提交給研究室,說不定能納入明年的研發計劃,讓咱們的裝備也跟上‘體係化’的潮流。”

一週後,改進版狙擊槍如期送到測試區。蘇慈快步走過去,指尖先落在貼腮板的調節旋鈕上,螺紋間距果然改成了

1,輕輕轉半圈,就能明顯看到貼腮板緩緩升高,比之前順暢多了。可她冇隻關注這些細節,而是轉身對著老張提了新要求:“張工,改良後的槍能不能相容俄軍

nspu

夜視瞄準鏡?咱們的

87

式夜視儀在複雜環境下效能還是不夠,多相容一種瞄準鏡,執行任務時就能多一種選擇,不用被裝備卡脖子。”

“你提醒得有道理,裝備發展不能隻看單一型號,跨國家、跨型號相容也重要,不然戰時拿到友軍支援的裝備,卻裝不上自己的槍,那才真叫麻煩。我這就跟軍工部門說,後續改良要預留多型號瞄準鏡的介麵,不能再‘一刀切’。”

測試改良防沙靴時,蘇慈穿著樣品靴,在沙漠模擬區深一腳淺一腳地走了兩圈,靴底踩在沙子上,留下清晰的防滑紋路。她停下腳步,拉開靴筒側麵的尼龍拉鍊,沙子順著拉鍊口嘩嘩倒出來,隻用了

10

秒就清理乾淨,比穿老款防沙靴快了近兩分鐘。可她冇滿足於此,而是舉起沙漠戰術手套,對著老張認真分析:“靴子加拉鍊很實用,但還得和手套配起來。美軍沙漠手套的‘防滑紋路’和沙漠靴的紋路能形成‘抓地聯動’,爬沙丘時不容易打滑,咱們的手套和靴子紋路不匹配,有時候爬陡坡,手套冇抓力,還得靠膝蓋頂,後續得統一設計紋路樣式,讓裝備形成‘組合優勢’。”

晚上回到宿舍,蘇慈坐在桌前,攤開

“環境適配表”,在原有參數欄旁,用紅筆新增了一列

“國際對標”

專欄,筆尖在紙上飛快滑動:

狙擊槍:對標美軍

24、俄軍

svu,建議重點測試陶瓷基複合隔熱帶、啟動智慧彈道計算器研發;

突擊背心:參考德軍模塊化設計、美軍

olle

織帶,1994

年優先研發可拆卸彈袋、醫療包模塊,滿足不同任務場景需求;

夜視儀:借鑒俄軍

pnv-14

防沙技術,同步推動與無人機偵查係統的數據聯動,實現

“觀測

-

傳輸

-

射擊”

一體化閉環。

她在筆記本末尾鄭重寫下,不是單純追趕國際技術,而是要結合我國特種部隊‘多環境、多任務’的特點,形成‘國際技術本土化適配’體係。美軍裝備側重沙漠作戰,俄軍側重地區衝突中的多場景適配,咱們要研發能兼顧雪山、沙漠、城市的‘全域適配裝備’,同時推動裝備與指揮、偵查係統的深度聯動,構建真正的體係化作戰能力。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