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爆笑詳解版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三十四)
話說有一天,小弟子屁顛屁顛地跑到張仲景仙師麵前,一臉求知若渴的樣子,說:“師父啊,我這心裡頭有個大大的疑惑,就像那肚子裡揣了個大西瓜,不問出來就憋得慌。您知道那趺陽脈要是微而弦,按道理說應該會腹滿對吧?可要是肚子不滿呢,就肯定會大便不通暢,還兩肋巴骨那兒疼得厲害,這說是虛寒鬨的。那咱中醫裡頭,有沒有啥靈丹妙藥能搞定這事兒啊?”
張仲景仙師一聽,嘿,這小子今兒個是動了真格了,便捋了捋長鬍子,一臉仙風道骨地說:“你問對人啦!這事兒啊,咱們的老祖宗早就給咱指了條明路。趺陽脈要是微而弦,本該腹滿卻不滿,大便難,兩胠疼痛,那就是虛寒在作祟。這時候啊,咱們得溫補起來,用什麼藥呢?吳茱萸湯!這可是個寶貝疙瘩。”
小弟子一聽,眼睛瞪得跟銅鈴似的:“吳茱萸湯?聽著就好厲害的樣子!師父,快給我講講這方子咋配的,有啥講究?”
張仲景仙師微微一笑,開始娓娓道來:“這吳茱萸湯啊,簡單說就是四味藥:吳茱萸、人參、生薑、大棗。咱們按照古時候的計量,吳茱萸得用上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切片,大棗十二個劈開。不過啊,咱們現在不用古時候那套計量單位了,為了方便,咱們就把一兩算作5克吧。這樣一來,吳茱萸大約是50克(一升換算成現代重量約為50克,這裡為便於理解,采用此近似值,實際使用時需根據藥材質量和煎藥器具調整),人參15克,生薑30克,大棗嘛,你就挑十二個肥嘟嘟的,洗乾淨劈開就行。”
小弟子聽得津津有味,還時不時點頭,彷彿已經聞到了那藥湯的香味。師傅接著說道:“這四味藥啊,那可不是隨便湊在一起的。吳茱萸,這家夥可是個暖胃散寒的高手,就像冬天裡的一把火,能把胃裡的寒氣燒得無影無蹤。人參呢,大補元氣,增強體力,就像是給你身體加了個超級充電寶,讓你精力充沛。生薑,溫中止嘔,還能幫助吳茱萸把寒氣往外趕,就像是給身體請了個清潔工。大棗呢,甘甜入脾,既能調和藥性,又能給你補充點糖分,甜甜蜜蜜的,讓你喝藥也能喝出幸福感。”
“哎呀媽呀,這方子也太神奇了吧!”小弟子聽得目瞪口呆,彷彿已經看到了那些藥材在自己身體裡大展身手,打敗虛寒的場景。
張仲景仙師看他那副樣子,忍不住笑了:“彆急,還沒完呢。咱們把這四味藥放到鍋裡,加上七升水,注意啊,這裡的七升水也得換算一下,大概就是現在的1400毫升左右。然後,咱們開小火慢燉,就像燉肉那樣,耐心等著。等水熬得隻剩下一半,也就是大約280毫升的時候,咱們就把藥渣濾掉,剩下的藥湯就是咱們的寶貝了。”
“喝的時候呢,記得要溫服,彆燙著也彆涼了,每次喝個七分之一,也就是大約40毫升,一天喝三次。這樣,連續喝幾天,保證你那些虛寒症狀跑得無影無蹤,大便順暢得跟滑滑梯似的,兩肋巴骨再也不疼了。”
小弟子聽得哈哈大笑,彷彿已經看到了自己病癒後活蹦亂跳的樣子。不過,他轉念一想,又問:“師父,這方子雖然好,但有沒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啊?”
張仲景仙師讚許地點點頭:“問得好!這吳茱萸啊,雖然是個暖胃的好手,但它味道有點衝,有的人喝了可能會覺得不舒服。所以啊,要是喝了之後胃不舒服或者上火了,就得趕緊停藥,或者來找我調整方子。還有啊,這方子主要是治虛寒的,你要是熱性體質或者正在上火,那就彆湊熱鬨了,免得火上澆油。”
小弟子一聽,連連點頭,心裡頭對師傅的敬佩之情又多了幾分。他心想:“這中醫可真是博大精深啊,一個簡單的方子就能解決這麼多問題。看來,我以後得更加努力學習,才能成為像師傅這樣厲害的人。”
張仲景仙師看他若有所思的樣子,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小子,中醫這條路啊,長著呢,也深著呢。你得慢慢走,細細品,才能領略到其中的奧妙。不過啊,隻要你肯下功夫,總有一天,你也能成為獨當一麵的大醫家。”
小弟子一聽這話,眼裡閃爍著堅定的光芒:“師父,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爭取早日成為中醫界的扛把子!”
張仲景仙師一聽這話,差點沒笑噴出來:“扛把子?你這小子,還真是語出驚人。不過啊,有這個心就好,咱們中醫啊,就需要你這種有朝氣、有理想的年輕人。”
小弟子,手持竹簡,一臉困惑,自言自語道:哎呀媽呀,這古書上的文字,咋就這麼讓人頭大呢?什麼“陽明風冷,穀氣不行”,聽著就像是外星語啊!不行,我得找個高人問問,不然這腦袋裡的問號都能繞地球三圈了!
這時,仙風道骨、蓄著長須的張仲景仙師緩緩步入,麵帶慈祥微笑。
小弟子眼睛一亮,飛奔上前,鞠躬行禮:仙師在上,請受弟子一拜!弟子有一事不明,求仙師指點迷津!
張仲景仙師捋了捋長須,笑眯眯地問:哦?何事讓吾徒如此困擾?說來聽聽。
小弟子恭敬遞上竹簡:就是這段文字,弟子實在不解其意。說的是“夫病人腹痛繞臍,此為陽明風冷,穀氣不行”,這到底是啥意思呢?
張仲景仙師接過竹簡,輕輕搖頭晃腦:哈哈,這事兒啊,且聽我細細道來。咱們中醫講究陰陽五行,人體裡有好多條經絡,其中陽明經啊,就像是身體裡的高速公路,負責運輸“氣血糧食”到全身各處。
小弟子眼睛瞪得圓圓的:哦~那“陽明風冷”是不是就像高速公路上突然颳起了寒風,把貨車都給凍住了?
張仲景仙師大笑:正是如此!形象生動!陽明經要是受了寒,就像高速公路封路了,氣血執行不暢,食物(穀氣)也就堵在路上,沒法順利到達目的地了。
小弟子恍然大悟:哦~那“腹痛繞臍”就是因為這些“氣血糧食”堵在肚臍周圍,開始抗議了?
張仲景仙師點頭道:對頭!想象一下,你肚子餓了,點了一堆外賣,結果送餐小哥在路上被風雪困住了,你是不是得急得團團轉,肚子疼啊?
小弟子笑得前仰後合:哈哈,仙師您這比喻太逗了!那“穀氣不行”除了肚子疼,還有啥後果呢?
張仲景仙師收起笑容,變得嚴肅:後果可不少呢。穀氣是脾胃消化吸收後產生的營養物質,它們得通過陽明經輸送到全身,滋養五臟六腑。要是堵了,身體各部位就得挨餓,功能就會下降。
小弟子抹淚道:可憐的身體啊,還得餓肚子!
張仲景仙師繼續講解:更糟糕的是,如果這時候醫生誤判,以為病人是吃多了不消化,給開了瀉藥(反下之),那就糟糕了!
小弟子驚訝道:為啥?這不是幫肚子清空,讓氣血流通更快嗎?
張仲景仙師搖頭道:非也非也。本來陽明經就冷,氣血流通不暢,再用瀉藥,就像是在冰天雪地裡強行開車,車(氣血)不僅動不了,還可能因為猛踩油門(瀉藥刺激)而失控,衝出路基!
小弟子緊張道:衝出路基?那不就是說,氣血會亂跑,身體更亂套了?
張仲景仙師讚許地點頭:聰明!氣血亂跑,可能會淤積在某些地方,比如肝膽,時間一長,膽汁排泄不暢,麵板就會發黃,這就是所謂的“後必發黃”。
小弟子長歎一口氣:原來如此,中醫真是博大精深啊!可這樣一來,病人不是更遭罪了?
張仲景仙師微笑道:所以啊,我們中醫看病,講究的是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絕對不能隻看錶麵現象,得找到病根兒。就像偵探破案,得抽絲剝繭,才能真相大白。
小弟子興奮道:那仙師,您有沒有什麼妙方,能對付這種“陽明風冷,穀氣不行”的情況呢?
張仲景仙師神秘一笑:當然有啦!不過,秘方可不能隨便泄露哦。不過,我可以告訴你一些日常保健的小竅門,比如注意保暖,彆讓肚子受涼;飲食均衡,彆吃生冷硬的東西;還有,多揉揉肚子,促進氣血流通,就像給陽明經這條高速公路做做保養,讓它暢通無阻。
有一天,咱們的小弟子,一臉懵懂地跑到張仲景仙師麵前,眨巴著大眼睛,問出了一個深奧的問題:“師父啊,我這心裡頭有個大大的疑惑,想請您給解答一下。就是那個趺陽脈啊,它要是微微的那麼一顫,還帶著點兒絃音,書上說這種情況下,肚子應該會脹得跟個小皮球似的。可要是肚子不爭氣,偏偏不脹,那又該咋整呢?對了,還會出現大便不暢,兩邊肋骨下麵疼得跟有人拿小錘子敲似的。這種情況下,咱們得用什麼方子來搞定它呢?”
咱們這位張仲景仙師啊,一聽這話,心裡頭那個樂嗬,心想:“這小子,倒是挺會找難題的嘛!”於是,仙師捋了捋他那長長的白鬍子,慢悠悠地說:“小家夥,你這問題問得好!趺陽脈微而弦,確實按照常理,肚子該是鼓鼓的,像裝了個小西瓜。但如果它不按常理出牌,肚子不脹,那你就得留意了,八成是大便不通暢,跟便秘似的,還有那兩肋下麵,疼得你直哼哼。這啊,是典型的虛寒表現,得趕緊給它暖暖身子,用什麼呢?吳茱萸湯最合適不過了!”
小弟子一聽,眼睛立馬亮了,跟發現了新大陸似的:“吳茱萸湯?聽起來好神秘的樣子,師傅,快給我講講這方子怎麼配的,還有這些藥材都是乾啥的?”
仙師一看小弟子這求知若渴的樣子,心裡頭那叫一個滿意,於是開始娓娓道來:“吳茱萸湯啊,這方子簡單又實用,就四味藥。首先呢,是吳茱萸,這可是主角,得用上足足一升,換算成咱們現在的計量單位,那就是50克哦!這吳茱萸啊,就像是個暖寶寶,專門負責給你的身體驅寒暖胃,特彆是對付那種從裡到外的虛寒,它可是高手中的高手。”
“然後呢,是人參,咱們得用上三兩,換算過來就是15克。人參啊,那可是大補之物,能補氣養血,讓你的身體從虛弱中恢複過來,就像是給身體加油充電,讓你精神滿滿,活力四射!”
“接下來是生薑,得用上六兩,換算成現代計量,那就是30克。生薑啊,大家都知道,驅寒暖胃那是一絕,它就像是廚房裡的小能手,既能調味,又能治病,對付這虛寒之症,它也是功不可沒。”
“最後啊,是幾顆甜甜的大棗,要寸二枚,換算成現代計量,大約是10顆左右。大棗啊,它就像是自然界的甜蜜使者,不僅能調和藥性,還能補脾胃,讓你的身體從內到外都感受到溫暖和滋潤。”
小弟子一聽,眼睛都直了:“哇,這方子聽起來好厲害啊!那具體怎麼做呢?是不是得跟燉肉似的,小火慢燉?”
仙師一聽,哈哈大笑:“你這小子,還挺會聯想。沒錯,做法確實挺簡單,就像燉個養生湯似的。把這四味藥材一股腦兒地扔進鍋裡,加上七升水,對,就是咱們平時說的七瓶礦泉水那麼多。然後啊,開小火慢慢熬,熬到隻剩下兩升湯水,就像是把精華都濃縮到了一起。這時候,把藥渣子過濾掉,剩下的湯水,分三次喝,每次喝個七合,也就是咱們現在說的七小碗,一天喝三次,保證你藥到病除!”
小弟子一聽,樂得直拍手:“師傅,您真是太厲害了!這方子聽起來既簡單又實用,以後我也能當小神醫了!”
仙師看著小弟子那興奮的樣子,心裡頭也是美滋滋的,不過他還是不忘提醒一句:“小家夥,可彆高興得太早。中醫之道,博大精深,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學會的。這吳茱萸湯啊,雖然好用,但也得對症下藥。你得先學會望聞問切,準確判斷病情,才能用好這方子。”
小弟子一聽,連忙點頭:“師傅,您放心,我一定會好好學習的!爭取早日成為像您一樣厲害的神醫!”
說到這裡啊,咱們再來聊聊這吳茱萸湯裡的藥材,看看它們到底有啥神奇之處。
首先是吳茱萸,這家夥啊,可是個暖胃驅寒的高手。它味辛、苦,性熱,歸肝、脾、胃、腎經。不僅能散寒止痛,還能降逆止嘔,對於那種胃寒引起的胃痛、嘔吐等症狀,那可是手到擒來。就像是個小太陽,把你的胃照得暖洋洋的,讓那些寒氣都無處遁形。
然後是人參,這可是個補氣養血的大咖。它味甘、微苦,性微溫,歸脾、肺、心、腎經。能大補元氣,複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養血,安神益智。就像是給你的身體注入了一股強大的能量,讓你的身體從虛弱中恢複過來,變得強壯有力。
接下來是生薑,這家夥啊,可是個驅寒暖胃的小能手。它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胃經。能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毒。就像是廚房裡的調味神器,既能調味,又能治病,對於那種胃寒引起的胃痛、嘔吐等症狀,它也是功不可沒。
最後是大棗,這甜甜的家夥啊,可是個調和藥性的好幫手。它味甘,性溫,歸脾、胃經。能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就像是自然界的甜蜜使者,不僅能調和藥性,還能補脾胃,讓你的身體從內到外都感受到溫暖和滋潤。
這四種藥材啊,就像是四個好朋友,一起努力,共同對抗那虛寒之症。它們相互配合,既能驅寒暖胃,又能補氣養血,還能調和藥性,讓你的身體恢複到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