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爆笑詳解版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五十七)
這天,小弟子皺著眉頭,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急衝衝地跑到張仲景仙師跟前。他撓著頭,滿臉疑惑地說:“仙師呀,仙師!我最近一直在琢磨各種病症和對應的方劑,可被這便膿血的問題給難住啦!我特彆想知道治療便膿血得用啥方劑呀?您快給我講講唄,不然我這小腦袋都快被這個問題折磨得‘冒煙’啦!”
張仲景仙師一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他摸了摸自己長長的鬍子,笑著說:“小弟子呀,彆著急,聽我慢慢給你道來。這便膿血呢,在民間流傳著這麼個說法,都管它叫疫利。為啥這麼叫呢?這裡麵可有不少門道呢。”
“這病呀,和季節變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它常常在夏天的時候就悄悄埋下了‘種子’。夏天這季節,天氣那叫一個熱乎,到處都是暑氣蒸騰,就像一個大蒸籠,人的身體在這種環境下可遭罪啦。”
“然後到了秋天,天氣一下子變得熱燥起來,這熱燥的天氣就像一個‘小怪獸’,和夏天殘留的暑氣‘勾結’在一起,在身體裡‘興風作浪’。你想啊,這一折騰,身體裡的氣血可就遭殃啦,被它們‘欺負’得不行。”
“氣血本來在身體裡舒舒服服地‘工作’,負責給各個器官‘送快遞’,運輸營養物資啥的。可這熱燥一來,氣血就被打亂了節奏,變得‘手忙腳亂’。慢慢地,氣血就受到了傷害,開始變得虛弱無力。”
“這還不算完,受傷的氣血‘流竄’到了腸道裡。腸道本來是個安安靜靜‘消化食物、處理垃圾’的地方,這下可好,被這混亂的氣血一攪和,也跟著出亂子啦。於是,就出現了便膿血的症狀。”
“那怎麼判斷是不是這種情況呢?這時候脈象就很重要啦,一般得這種病的人,脈象會呈現出洪大而且還變化不定的特征,就像一個調皮的小孩,一直不安分。知道這些情況後呢,咱們就可以用黃連茯苓湯來對付它。”
小弟子瞪大了眼睛,興奮地說:“哇,仙師,原來是這樣啊!那這黃連茯苓湯到底是啥神奇的方子呀?快給我講講唄!”
“這黃連茯苓湯啊,可是個‘厲害角色’,它由六味藥材組成。咱們先來認識認識這些‘藥材小夥伴’。”
“第一位登場的是黃連,這黃連可是個‘清熱小能手’,就像身體裡的‘消防員’,專門負責撲滅身體裡的‘邪火’。它味道極苦,俗話說‘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正是因為它苦得夠勁,所以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本事那也是一流的。在這個方子裡麵,它要用到二兩,按照現在的換算,一兩是
5
克,所以黃連在這裡就是
2x5
=
10
克。它主要負責對付身體裡由於熱燥引起的各種火氣,尤其是腸道裡的‘邪火’,把這些火滅掉,便膿血的情況就能得到緩解。”
“第二位是茯苓,茯苓就像是身體裡的‘排水專員’,有著利水滲濕、健脾的作用。它能把身體裡多餘的水濕排出去,讓脾胃的負擔減輕,就像給脾胃這頭‘老黃牛’鬆鬆綁。茯苓在這裡用三兩,也就是
3x5
=
15
克。身體裡有了它,水濕就不會到處‘搗亂’,氣血的執行也就更順暢啦,這樣對便膿血的治療也有很大幫助。”
“接下來是阿膠,這個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啦,阿膠可是個‘補血小天使’,它能滋陰補血、潤燥止血。想象一下,阿膠就像給身體裡受傷的氣血‘包紮傷口’,讓它們重新恢複活力。在方劑裡阿膠要用一兩半,也就是
1.5x5
=
7.5
克。因為便膿血會導致身體失血,阿膠在這裡就能及時給身體補充流失的血液,讓氣血重新變得充足起來。”
“還有芍藥,芍藥就像是身體裡的‘舒緩大師’,能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它可以讓緊張的氣血放鬆下來,就像給氣血做一場舒服的‘按摩’。在這裡芍藥要用三兩,即
3x5
=
15
克。它能緩解腸道的痙攣,減輕疼痛,讓你不再因為便膿血而肚子疼得死去活來。”
“黃芩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員,它和黃連有點像,也是擅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不過黃芩更側重於上焦的熱,就是咱們胸部以上的部位。在這裡黃芩也要用到三兩,同樣是
3x5
=
15
克。它和黃連一起配合,就像兩個‘滅火搭檔’,把身體裡上上下下的邪火都給滅掉。”
“最後一位是半夏,半夏可是個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高手’。它就像身體裡的‘清潔小衛士’,把身體裡的痰濕清理掉,防止它們阻礙氣血的執行。半夏一升,按照現在的量,大概相當於
50克左右。它能讓脾胃的功能恢複正常,減少因為脾胃失調引起的各種不適。”
“這六味藥材湊齊了,接下來就是製作黃連茯苓湯的關鍵時刻啦。”
“首先,咱們得準備一鬥水。這一鬥水換算到現在,大概是
20
升左右,這可不少呢!把黃連、茯苓、芍藥、黃芩、半夏這五味藥材先放進水裡,一起煮。這就好比給這幾位‘小夥伴’開個‘熱水派對’,讓它們在水裡‘儘情玩耍’。”
“一直煮啊煮,煮到最後,把水分濃縮到隻剩下三升。你想想看,這就像把很多精華都煮到了這三升水裡啦,就像熬一鍋超級濃的‘精華湯’。這時候,把鍋裡的殘渣去掉,就得到了一碗‘純淨精華液’。”
“然後呢,把阿膠放進去。注意哦,阿膠不能直接煮,得讓它慢慢融化在這鍋裡。就好像給這碗‘精華液’加一個‘神秘魔法’,阿膠融化後,和其他藥材的精華完美融合在一起。等阿膠完全烊化消失在鍋裡後,這黃連茯苓湯就算大功告成啦!”
“做好的湯要分成三次溫著喝,就像把美味的能量分三次慢慢地輸送到身體裡,讓身體能更好地吸收這神奇的藥效。”
小弟子撓撓頭,又問:“仙師,那如果症狀不一樣,這方子還得變一變嗎?”
“當然啦,小弟子!咱們中醫講究的就是因人而異、因地製宜。如果患者感覺胸中熱得特彆厲害,這就說明上焦的火更大啦,這時候就得給黃連這個‘消防員’再加把勁,多加點黃連。再加上一兩黃連,這樣黃連就變成三兩,也就是
3x5
=
15
克啦,讓它更強力地去撲滅胸中的大火。”
“要是患者感覺肚子脹得難受,這就是脾胃被一些東西‘堵住’啦,得請厚樸這個‘開路先鋒’來幫忙。厚樸能下氣除滿,就像給肚子裡‘疏通管道’,讓積壓的氣體和食物能夠順利通過。加二兩厚樸,也就是
2x5
=
10
克
肚子脹滿的情況就能得到緩解。”
“有的人身體比較虛弱,這時候還得照顧一下整體的身體狀況。那就請甘草這個‘溫和小天使’來,甘草能補脾益氣、調和諸藥。加二兩甘草,也就是
2x5
=
10
克
能讓身體更有勁兒,同時也能讓方劑裡各個藥材的配合更加和諧,就像給這個藥材‘小團隊’請了個貼心的‘協調員’。”
“還有一些人會感覺口渴得厲害,這是身體裡津液缺乏啦。那就得把半夏這個‘痰濕清理員’先請出去,因為半夏可能會讓身體更乾燥,不利於津液的恢複。然後呢,把瓜蔞根這個‘生津小能手’請進來,瓜蔞根能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加二兩瓜蔞根,也就是
2x5
=
10
克
讓身體重新充滿水分,不再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