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狄仁傑第五部 第100章 幽州迷霧
馬蹄踏碎官道上的塵土,狄仁傑一行輕車簡從,日夜兼程,不過旬日,便已抵達河北道重鎮——幽州。
時近深秋,塞外的風已帶上了凜冽的寒意,捲起枯黃的草屑,撲打著這座雄踞北疆的古城。城牆高厚,旌旗招展,戍卒甲冑鮮明,表麵看來,一切井然有序,透著一股邊關特有的肅殺與凝重。
狄仁傑並未大張旗鼓,隻以朝廷巡查使的常規身份入城,住進了官方的驛館。幽州都督孫滿倉率領一眾文武官員在城門處迎接,禮數周全,熱情中帶著幾分不易察覺的審視。
孫滿倉年約五旬,身材微胖,麵色紅潤,一雙眼睛總是眯著,未語先帶三分笑,看起來像個和氣的富家翁,但能坐穩幽州都督這等要職,豈是易與之輩?他言辭懇切,對狄仁傑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並詳細稟報了近期契丹部落的異動,與朝廷收到的急報內容大致相符。
“狄閣老一路辛苦,下官已在府中備下薄宴,為閣老接風洗塵。”孫滿倉笑容可掬地邀請。
狄仁傑捋了捋胡須,淡淡道:“孫都督美意,本閣心領。隻是旅途勞頓,加之陛下憂心邊備,本閣需儘快瞭解詳情,這接風宴就免了。明日一早,還請都督安排,本閣要巡視城防,檢閱營伍,並檢視近期邊關哨探記錄。”
孫滿倉眼中閃過一絲訝異,隨即恢複笑容:“閣老勤於王事,下官敬佩!一切但憑閣老安排。”他並未強求,又寒暄幾句,便識趣地告退,留下幾名屬官聽候調遣。
待人散去,驛館房間內隻剩下狄仁傑與李元芳。
“大人,這孫都督,看似熱情,但眼神閃爍,言語間滴水不漏,恐怕不是個簡單角色。”李元芳低聲道。
狄仁傑走到窗邊,望著幽州城內熙攘的街道和遠處高聳的城牆雉堞,緩緩道:“封疆大吏,有幾個是簡單的?他若一上來就惶恐不安或過度殷勤,反倒可疑。如今這般不卑不亢,纔是常態。元芳,你覺不覺得,這幽州城,太‘平靜’了些?”
李元芳聞言,仔細感受了一下,點頭道:“大人說的是。按常理,邊境局勢緊張,城內應更有肅殺之氣,軍民戒備之心更重。但眼下看來,市井依舊熱鬨,守軍雖軍容整齊,卻少了幾分臨戰的緊繃感。”
“是啊,”狄仁傑目光深邃,“要麼是孫滿倉治軍有方,穩住了局勢;要麼……就是這種緊張氣氛,被人為地控製或掩蓋了。沈韜聽到的‘北方’、‘王爺’,邊關急報,還有這過分的平靜,種種跡象交織,這幽州的水,恐怕比我們想的還要深。”
當晚,狄仁傑挑燈夜讀,仔細翻閱孫滿倉送來的邊關文書卷宗。表麵上,一切記錄詳實,哨探巡邏、小規模衝突、物資調配,皆有據可查,似乎並無太大疏漏。但狄仁傑憑借多年斷案的經驗,還是從中嗅到了一絲不尋常的氣息——關於那些“不明身份漢人”出入契丹王帳的記錄,語焉不詳,後續追蹤更是含糊其辭,彷彿有意迴避深入調查。
次日,狄仁傑在李元芳及幽州官員陪同下,巡視城防,檢閱軍隊。幽州守軍裝備精良,操練有素,孫滿倉在一旁介紹,如數家珍,顯得信心十足。然而,狄仁傑注意到,當問及幾位中級將領關於契丹具體部落的動向和應對策略時,他們的回答雖流利,眼神卻不時瞥向孫滿倉,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請示意味。
巡視至軍械庫時,狄仁傑特意檢查了弓弩箭矢、鎧甲刀槍的庫存和保養情況,表麵看來也並無問題。但在清點一批新運到的製式橫刀時,狄仁傑拿起一把,抽出半截,手指輕輕拂過刀身,眉頭微不可察地皺了一下。
“孫都督,這批軍械,是何時從何處調撥而來?”狄仁傑狀似隨意地問道。
孫滿倉忙答道:“回閣老,是三個月前,由朝廷工部統一調撥,經太原府轉運而至。”
狄仁傑點了點頭,沒有再多問,將刀歸鞘。然而,站在他身後的李元芳卻敏銳地察覺到,大人在拂過刀身時,指尖有一個極輕微的停頓。
一天的巡視結束,晚膳後,狄仁傑在房中踱步。
“元芳,今日可有所發現?”狄仁傑問道。
李元芳沉吟道:“守軍訓練有素,但將領似乎過於唯孫都督馬首是瞻。另外……大人,您檢查那把橫刀時,是否發現了什麼?”
狄仁傑讚許地看了李元芳一眼:“你觀察得很仔細。那把刀,重量、形製都與製式橫刀無異,但刀身的鋼口,以及那極其細微的鍛造紋路,與我以往所見工部督造的兵器,有細微差彆。更關鍵的是,新開刃的刀,通常有一股特有的鐵腥味,但那把刀,氣味很淡,反而隱隱帶著一種……類似鬆煙的味道。”
“鬆煙?”李元芳疑惑,“這能說明什麼?”
“幽州乃至整個河北道的官營匠作坊,多用石炭,少用鬆木。而契丹、奚族等地,盛產鬆木,其民間匠人鍛造兵器,習慣用鬆炭,兵器上往往會沾染些許鬆煙味。”狄仁傑目光銳利起來,“當然,僅憑氣味不能斷定,或許是運輸途中沾染,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但這無疑是一個疑點。”
李元芳倒吸一口涼氣:“大人的意思是,那批號稱朝廷工部調撥的新刀,可能……來自塞外?”
“現在還隻是猜測。”狄仁傑沉聲道,“但若真如此,問題就嚴重了。要麼是有人以次充好,貪墨軍費,私購外族兵械充數;要麼……就是有人在與契丹等部進行我們不知道的貿易,甚至可能是軍械輸送!”
就在這時,窗外傳來一聲極輕微的“哢嚓”聲,像是瓦片被踩動!
“有人!”李元芳反應極快,身形一閃,已如狸貓般悄無聲息地掠到窗邊,猛地推開窗戶!隻見一道黑影正從對麵屋頂躍下,融入下方的巷弄黑暗中!
“追!”李元芳低喝一聲,就要縱身追出。
“元芳,且慢!”狄仁傑出聲製止,“窮寇莫追,小心調虎離山!”
李元芳硬生生止住身形,警惕地環顧四周,確認再無其他動靜,才關好窗戶。“大人,是探子?”
狄仁傑走到窗邊,看著那人消失的方向,緩緩道:“看來,我們一到幽州,就已經被人盯上了。這更說明,我們來對了地方,有人坐不住了。”
接下來的兩天,狄仁傑並未再有大的動作,隻是繼續以巡查使的身份,看似按部就班地視察民情、翻閱卷宗,甚至應邀參加了孫滿倉舉辦的一次低調的官宴,席間談笑風生,隻字不提敏感話題。他這種沉得住氣的態度,反而讓某些暗中觀察的人更加摸不著頭腦。
暗地裡,狄仁傑卻吩咐李元芳,利用其高超的輕功和偵察能力,夜間秘密探查幾個地點:一是軍械庫周邊及庫存記錄可能涉及的倉庫;二是與契丹貿易往來的幾家大商號;三是都督府內一些關鍵屬官的宅邸。
李元芳領命,每夜化身暗影,在幽州城的屋頂巷陌間穿梭。他果然發現了一些端倪:軍械庫守衛看似森嚴,但每至後半夜,東南角的哨位會有一次短暫的、規律性的鬆懈;而那幾家大商號,夜間常有神秘馬車出入,裝卸的貨物都用厚布遮蓋,形跡可疑。
第三日深夜,李元芳潛入了一名掌管糧草排程的趙姓參軍府邸,在其書房暗格中,發現了一本私密賬冊。賬冊記錄的不是官方往來,而是一些代號和數字,其中頻繁出現“北貨”、“馬價”、“鐵器”等字眼,且數額巨大。更令人心驚的是,賬冊最後一頁,有一個特殊的印記,並非官印,而是一個造型古怪的飛鳥圖案。
李元芳將賬冊悄無聲息地帶回驛館,呈給狄仁傑。
狄仁傑仔細翻閱賬冊,目光最終落在那飛鳥印記上,久久不語。
“大人,這印記代表什麼?”李元芳問道。
狄仁傑深吸一口氣,指著那飛鳥圖案:“元芳,你看這鳥,似鷹非鷹,喙尖而帶鉤,爪利如刀,尤其這雙翅膀,造型張揚,近乎猙獰。此乃海東青,是契丹貴族最喜愛的獵鷹,亦是他們崇拜的圖騰之一。在契丹部族中,有資格使用此印記的,絕非普通貴族,至少是部落酋長,甚至……可能與契丹可汗有關。”
房間內的氣氛瞬間凝固。一個幽州參軍,私賬上竟出現了契丹頂級權貴的印記,這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
“看來,沈韜所聞不虛。這幽州城內,確實有人與契丹勾結甚深。這趙參軍,恐怕隻是一條小魚,他的背後,必然還有更大的人物。”狄仁傑合上賬冊,麵色嚴峻。
“大人,我們是否立刻拿下趙參軍,嚴加審訊?”李元芳建議道。
狄仁傑搖了搖頭:“不可打草驚蛇。趙參軍隻是經手人,即便拿下,他未必知道核心機密,反而會讓真正的幕後主使警覺,銷毀證據,隱匿更深。我們現在需要的是耐心,要放長線,釣大魚。這賬冊,先複製一份,原冊放回原處,不要讓對方察覺。”
他沉吟片刻,繼續吩咐:“元芳,你接下來重點盯住兩件事:第一,嚴密監控趙參軍,看他與何人接觸,尤其是夜間;第二,想辦法查清那幾家商號的背景,特彆是他們的貨物最終流向何處,與軍械庫是否有隱秘關聯。”
“是,大人!”李元芳領命。
狄仁傑走到窗前,望著北方漆黑的夜空,那裡是契丹部落的方向。幽州城的迷霧似乎散開了一些,但露出的卻是更加險惡的真相。太平公主的叛亂或許隻是冰山一角,這北疆之地潛藏的裡通外國的陰謀,纔是真正動搖國本的心腹大患。
“王爺……老朋友……”狄仁傑喃喃自語,“你究竟是誰?藏在何處?這場風雨,看來要比預期來得更加猛烈了。”
他彷彿已經聽到,北方草原上,隱隱傳來的雷鳴。而幽州城內的暗流,也即將因為他的深入探查,掀起驚濤駭浪。一場智慧與陰謀、忠誠與背叛的較量,在這座邊關雄城悄然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