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璀璨 第1章 人生有涯而知無涯
-
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
1987年,趙普穿上戎裝,走進經營。此後,他的身份不斷轉變,1990年他是一個職員,1995年他成為北京廣播學院的學生,1997年他走進北京電視台,此後他就再也冇有離開媒體這個圈子,直至成為央視著名新聞主播。他的經曆比較漫長,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從中學畢業到讀完碩士,已經38歲了。他把“學習”比喻為“取糧食”:一個人在工作中,一個階段以後會覺得匱乏,覺得被掏空了,就到學校去充電,去取糧食。
正如趙普所說。學習就像取糧食,當有需要的時候,我們就到學校去取糧食,補充養分。學習也象逛花園,隻要願意走下去,我們一路上會遇到各種新鮮美麗的花朵,堅持到最後,更會收穫最美麗的風景。魯迅先生曾說:“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冰心先生也曾豪邁地說:“生命從80歲開始。”
不流連於眼前的花朵繼續前行,昭示的是一種永不止息的進取心態。它會讓我們在前進的旅途中充實自己、昇華自己。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所以,人生有涯而知無涯,終身學習是每個人經營生命的重要途徑之一。
球王貝利在20多年的足球生涯裡,參加過1364場比賽,共踢進1282個球。他超凡的技藝不僅令萬千觀眾心醉,還常使球場上的對手拍手稱絕。當他個人進球數滿1000個時,有人問他:“您哪個球踢得最好?”貝利笑了,意味深長的說:“下一個。”的確,在人生之路上,每當實現一個近期目標後,都不應自滿,而應把原來的成功當作新的成功的起點,不斷攀登,不斷進取,不因一朵小小的花而滿足,而是要攜著這份小小的獎勵繼續去尋找更加廣闊的天地,去采摘更加燦爛絢爛的花朵。隻有如此,我們才能不斷地獲取新的突破。
不隻是趙普、貝利,還有許許多多成功的人也在終身學習中探索著:文學泰鬥季羨林先生縱然學富五車、名傳華夏,卻獨守一顆赤子之心,幾十年如一日的在學術領域探索,直到逝世;袁隆平先生培育出秈型水稻,頂這榮譽的光環,卻從未流連於這些榮譽的鮮花叢中而停止探索的腳步,而是繼續執著地行走在科學的田壟上;運動員伊辛巴耶娃從未停下采擷的腳步,將天空視為自己的極限,一點點升高的橫杆見證了他的超越
當今社會,取得一點成績就止步不前的現象數見不鮮,有多少作家隻出了一本暢銷書就揚揚得意,有多少歌手隻有一首流行曲目便沾沾自喜。他們忘了不斷追求進取,最終隻能如曇花一樣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無法給人留下永恒的記憶。
“目標放在眼前,理想放在心底,堅持放在腳下”,這是趙普的人生而言。要做到終身學習,還要有恒心與決心,秉承堅定的信念。麵對激烈變動的大環境,我們更要積極把握人生中的每一刻。宋朝大思想家朱熹說過:“無一思而不學,無一時而不學,無一處而不學,成功之路也。”我們更要重視細水長流的日積月累,學在當下,在人生長跑中跨出堅實的每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