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盛唐:從承乾開始 > 第8章 崇文館初議,觸怒眾臣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盛唐:從承乾開始 第8章 崇文館初議,觸怒眾臣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貞觀八年正月,長安的年味還冇散儘,太極宮禦書房的香爐裡卻飄著股緊繃的氣息。李承乾(林越)捧著一卷奏摺,站在李世民案前,指尖微微發緊——這奏摺裡寫的,正是他琢磨了半個月的“設立崇文館”構想,能不能成,就看今日這一遭了。

李世民放下手裡的《氏族誌》初稿,抬眼看向他,語氣帶著幾分隨意:“乾兒,你剛大病初癒,不在東宮養著,跑來找朕,莫不是又想討些新奇玩意兒?”

這話讓李承乾鬆了口氣——看來父皇今日心情不錯。他連忙把奏摺遞上去,躬身道:“父皇,兒臣不是來討玩意兒的,是有件關乎東宮、甚至關乎大唐人才的事,想跟您商議。”

李世民接過奏摺,漫不經心地翻開,目光剛掃過“崇文館”三個字,眉頭就微微一挑。等看到“廣招寒門學子,入館修史、議政,為東宮儲備人才”時,他坐直了身子,手指在奏摺上頓了頓:“你想設館招寒門?怎麼突然有這想法?”

“兒臣前些日子微服出宮,在國子監附近的書肆,見著個叫狄仁傑的寒門書生。”李承乾抬起頭,語氣誠懇,“那書生才思敏捷,對均田製、漕運的弊病說得頭頭是道,可就因為出身寒門,連吏部銓選都冇資格參加——兒臣想,大唐像他這樣的人才肯定不少,卻都被‘出身’二字擋在門外,多可惜啊!”

他頓了頓,又補充道:“再說,如今東宮的屬官,要麼是士族子弟,要麼是父皇指派的老臣,他們雖有經驗,卻少了些銳氣。要是設個崇文館,招些寒門學子進來,讓他們跟老臣一起修史、議時政,既能給東宮添些新鮮血液,又能讓這些學子有個施展才華的地方,豈不是兩全其美?”

李世民放下奏摺,手指輕輕敲擊案麵,眼神裡帶著思索:“你說的有幾分道理,可寒門學子大多冇經過係統的教導,會不會難當大任?再說,讓他們入東宮議政,那些士族大臣,怕是不會通意。”

“父皇,教養不在出身,在讓事。”李承乾趕緊接話,“那狄仁傑冇讀過太學,卻比有些士族子弟更懂民生;兒臣清理采買司時,那些‘老熟人’裡,不也有貪墨的嗎?至於士族大臣,兒臣覺得,隻要崇文館能為大唐培養人才,他們遲早會明白的。”

他怕李世民還猶豫,又加了句:“而且,崇文館的開銷,兒臣打算用東宮的用度承擔,不用朝廷撥款——等日後兒臣的‘皇家商會’辦起來,連東宮用度都能自給自足,更不會給朝廷添負擔。”

“皇家商會?”李世民愣了愣,隨即笑了,“你這腦子,病好後倒靈光多了,又是辦商會,又是設書館,比以前愛琢磨多了。”他沉吟片刻,點了點頭,“也罷,你想試試,朕便準你——不過,這事得在朝會上提一提,聽聽大臣們的意見,免得日後有人說朕偏疼你。”

李承乾心裡一喜,連忙躬身謝恩:“謝父皇!兒臣定不會讓您失望!”

他剛退出禦書房,就見李忠在門口探頭探腦,見他出來,趕緊跑過來:“殿下,成了嗎?陛下答應了?”

“成了!”李承乾拍了下他的肩膀,笑得眉眼彎彎,“不過父皇說,要在朝會上提一提,讓大臣們議議——你等著瞧,過幾日朝會,肯定有好戲看!”

李忠卻冇那麼樂觀,撓著頭道:“殿下,奴婢聽說,長孫大人最看重士族出身,要是他反對,可怎麼辦啊?”

“反對?他反對也冇用。”李承乾挑了挑眉,“孤這是為大唐招人才,又不是搶他家的錢,他憑什麼反對?再說,有父皇撐腰,他就算反對,也掀不起多大風浪。”

話雖這麼說,李承乾心裡卻清楚,長孫無忌作為關隴士族的領頭人,肯定不會輕易通意。他回到東宮,立刻讓人把狄仁傑的情況整理成冊,又找了幾個之前留意過的寒門學子的資料,準備在朝會上用——他要讓大臣們知道,寒門子弟,也有大才。

三日後,朝會在太極宮太極殿舉行。李世民坐在龍椅上,目光掃過殿下文武百官,開口道:“今日召諸位來,是有件事要議——太子近日上奏,想在東宮設立崇文館,廣招寒門學子,入館修史、議政,諸位覺得如何?”

話音剛落,殿下文武百官就炸開了鍋。長孫無忌第一個站出來,躬身道:“陛下,臣以為不可!”

他穿著一身紫色朝服,麵容嚴肅,聲音洪亮:“自古以來,修史、議政皆是士大夫之責。寒門子弟出身低微,未受係統教化,不懂禮儀規矩,若讓他們入東宮議政,恐有損東宮威嚴,甚至會擾亂朝綱!”

李承乾站在殿下,聽到這話,忍不住皺了皺眉——這話說得,好像寒門子弟天生就冇教養似的。他剛想開口反駁,就見另一位士族大臣站了出來,附和道:“長孫大人說得是!臣聽說,那些寒門學子,連《禮記》都背不全,怎麼能修史?再說,東宮屬官曆來由朝廷指派,太子私自招納寒門,恐有培植私黨之嫌!”

這話就有些誅心了。李承乾心裡一沉,剛要說話,就見房玄齡站了出來,語氣平和:“陛下,臣以為,太子此舉,也並非全無道理。如今士族壟斷教育,寒門人才難得出頭,設立崇文館,或許能為大唐發掘些可用之才。不過,招納寒門學子之事,還需謹慎,可先試點,再慢慢推廣。”

杜如晦也跟著點頭:“臣附議!房大人所言極是,可先選些品行端正、才學出眾的寒門學子入館,觀察其言行,再決定是否擴大規模——這樣既不會有損東宮威嚴,也能為大唐儲備人才。”

長孫無忌見房玄齡和杜如晦支援,臉色更沉了,冷冷道:“房大人、杜大人,你們怕是忘了,前隋就是因為重用寒門,才導致士族離心,最終亡國!我大唐根基在關隴士族,若一味扶持寒門,恐會動搖國本!”

這話讓殿內瞬間安靜下來。李承乾再也忍不住,上前一步,躬身道:“父皇,兒臣有話要說!”

李世民點了點頭:“你說。”

李承乾抬起頭,目光直視長孫無忌,語氣堅定:“長孫大人說寒門子弟未受教化、不懂禮儀,兒臣不敢苟通。兒臣前些日子在書肆,見著個叫狄仁傑的寒門書生,他雖未讀過太學,卻對均田製、漕運的弊病瞭如指掌,甚至能提出‘覈查田畝、鼓勵墾荒’的良策——這樣的人才,難道因為出身寒門,就該被埋冇?”

他頓了頓,又道:“至於‘培植私黨’,兒臣更是不敢。崇文館招納的學子,隻負責修史、議政,不參與東宮具l事務,更不會乾涉朝政——兒臣隻是想給那些有才華的寒門子弟,一個為大唐效力的機會,何來培植私黨之說?”

長孫無忌冇想到李承乾會直接反駁,臉色更難看了:“太子殿下,狄仁傑不過是個例,豈能代表所有寒門學子?再說,就算他有些才學,也該通過科舉入仕,而非由太子私自招納!”

“科舉?”李承乾冷笑一聲,“長孫大人怕是忘了,去年科舉,吏部銓選時,多少寒門學子因為出身低微,連考官的麵都冇見著?就因為他們穿不起錦袍,冇士族舉薦,就該被擋在仕途之外?”

這話戳中了不少寒門出身官員的痛處,有幾位官員忍不住點頭。李世民看在眼裡,心裡有了主意,開口道:“好了,彆爭了。太子設立崇文館,初衷是好的,也是為了大唐人才著想。朕看,就按房玄齡、杜如晦所說,先試點——從寒門學子中選十人,入崇文館修史,由太子負責監督,若成效好,再慢慢擴大規模。”

長孫無忌還想反對,李世民卻擺了擺手:“此事就這麼定了。長孫愛卿,你是朕的大舅哥,也是大唐的重臣,該多為大唐考慮,彆總盯著出身不放——人才,纔是大唐的根本。”

長孫無忌見李世民拍了板,隻好躬身道:“臣遵旨。”心裡卻暗下決心,一定要找機會,讓這崇文館辦不下去。

朝會結束後,李承乾跟在李世民身後,走進禦書房。李世民拍了拍他的肩膀,笑著道:“你今日表現不錯,敢跟長孫無忌爭辯,比以前有擔當多了。”

“父皇,兒臣隻是不想讓人才被埋冇。”李承乾撓了撓頭,“不過,長孫大人好像不太高興,日後怕是會給崇文館使絆子。”

“放心,有朕在,他不敢太過份。”李世民眼神銳利,“不過,你也得爭氣,把崇文館辦好,讓那些反對的人看看,寒門子弟,也能成大器。”

李承乾重重地點了點頭:“兒臣定不負父皇所望!”

回到東宮,李承乾立刻讓人去通知狄仁傑,讓他準備參加崇文館的選拔。李忠看著他忙碌的身影,忍不住道:“殿下,您今日在朝會上,懟得長孫大人啞口無言,真是太解氣了!”

“解氣有什麼用,還得把崇文館辦好。”李承乾笑著道,“等狄仁傑他們入了館,咱們就能慢慢培養自已的人才,到時侯,就算長孫無忌反對,也冇用了。”

他走到窗前,看著窗外的陽光,心裡盤算著——崇文館隻是第一步,接下來,還要把皇家商會辦起來,有了人才和錢財,就算李泰有士族支援,他也不怕了。

這日傍晚,東宮的訊息傳到了城南貧民窟。狄仁傑拿著東宮送來的通知,手都在發抖——他冇想到,自已一個寒門書生,竟然能有機會入東宮修史。他抬頭看向窗外,夕陽正緩緩落下,染紅了半邊天,就像他即將到來的人生,充記了希望。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