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167章 張協雜詩其六
-
雜詩其六
張協
朝登魯陽關,狹路峭且深。
流澗萬餘丈,圍木數千尋。
咆虎響窮山,鳴鶴聒空林。
淒風為我嘯,百籟坐自吟。
感物多思情,在險易常心。
朅來戒不虞,挺轡越飛岑。
王陽驅九折,周文走岑崟。
經阻貴勿遲,此理著來今。
……
賞析:
張協的《雜詩·其六》通過描寫魯陽關的險峻環境,結合曆史典故,抒發了麵對人生險阻應勇往直前的感慨,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深刻的思想內涵。
一、主題思想
1
對艱難險阻環境的呈現:詩歌開篇至“百籟坐自吟”,生動描繪了魯陽關的惡劣環境。狹窄陡峭的山路、深不見底的山澗、粗壯高聳的樹木,以及虎嘯鶴鳴、淒風百籟,共同營造出一種險峻、陰森、孤寂的氛圍,讓讀者深切感受到詩人所處環境的艱難,為後文的感慨做了有力鋪墊。
2
麵對困境的思考與感悟:“感物多思情,在險易常心”表明詩人因眼前險峻之景思緒萬千,意識到身處險境時,不應輕易改變平常之心,體現出詩人在困境中對保持堅定內心的思考。這是詩人對自身的一種警醒,也是對麵對生活困境時應持態度的初步探索。
3
借典故表達勇往直前的決心:“朅來戒不虞,挺轡越飛岑”及引用王陽、周文的典故,詩人強調麵對意外與險阻,要果斷前行,像前人一樣勇敢跨越艱難。借古喻今,表達出無論麵對何種艱難險阻,都應毫不遲疑、堅定向前的決心,昇華了詩歌麵對困境積極進取的主題。
二、藝術特色
1
生動的環境描寫與氛圍渲染:詩中運用多種手法描繪魯陽關的環境。“朝登魯陽關,狹路峭且深”直接點明環境特點,簡潔有力。“流澗萬餘丈,圍木數千尋”運用誇張,極言山澗之深與樹木之粗,突出環境的荒僻。“咆虎響窮山,鳴鶴聒空林”“淒風為我嘯,百籟坐自吟”從聽覺角度,將虎嘯、鶴鳴、淒風、百籟等聲音組合,渲染出陰森、蕭瑟、孤寂的氛圍,使讀者身臨其境,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
2
巧妙用典深化主題:詩中運用王陽和周文的典故。王陽曾因道路艱險而回車,周文則勇敢麵對。詩人通過這兩個典故,形成鮮明對比,突出自己麵對艱難險阻應果斷前行的觀點。用典不僅豐富了詩歌的文化內涵,使表達更為含蓄委婉,還深化了主題,引發讀者對曆史與現實中麵對困境態度的思考。
3
情感表達的自然流暢:詩歌從對環境的描寫,自然過渡到詩人的情感抒發與思考。先展現魯陽關的險峻,讓讀者感受其艱難,進而引發詩人“感物多思情”的感慨,最後借典故表明勇往直前的決心。情感脈絡清晰,層層遞進,水到渠成,使讀者能深切體會詩人在麵對困境時內心的變化與堅定的信念。
三、文學價值
1
豐富魏晉詩歌的題材內容:在魏晉詩歌中,此詩以描寫特定地理環境及由此引發的人生思考為題材,豐富了當時詩歌的創作內容。不同於常見的詠懷、贈答等題材,對魯陽關險峻環境的描繪為魏晉詩歌增添了新的元素,為後世詩人拓展詩歌題材提供了借鑒。
2
體現魏晉詩歌的藝術成就: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體現了魏晉詩歌注重情景交融、善用典故等特點。通過環境描寫烘托情感,用典故深化主題,展現出魏晉詩歌在抒情與表意方麵的高超技巧,對於研究魏晉詩歌的藝術風格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解析:
1
朝登魯陽關,狹路峭且深。
-
解析:“朝”點明時間為清晨,詩人在這個時候“登魯陽關”,直接表明所處地點。“狹路”描繪出魯陽關道路的狹窄特征,“峭且深”進一步刻畫道路不僅陡峭,而且給人幽深之感。此句開篇即營造出一種險峻的氛圍,為全詩奠定基調,讓讀者迅速感受到詩人即將麵對的艱難險阻,同時也暗示了人生之路可能遭遇的坎坷。
2
流澗萬餘丈,圍木數千尋。
-
解析:“流澗”指山間流動的溪澗,“萬餘丈”運用誇張手法,極力形容溪澗的深度,展現出大自然的磅礴氣勢。“圍木”指樹乾粗大需多人合抱的樹木,“數千尋”同樣是誇張,突出樹木的粗壯高大。這兩句通過對山澗深度和樹木粗壯程度的誇張描寫,進一步渲染出魯陽關一帶環境的荒僻幽深,強化了開篇營造的險峻氛圍,體現出自然環境的雄渾與人類在其麵前的渺小。
3
咆虎響窮山,鳴鶴聒空林。
-
解析:從聽覺角度進行描寫,“咆虎”發出的咆哮聲在“窮山”(即深山)中迴響,展現出老虎的威猛和山林的空曠。“鳴鶴”的叫聲在“空林”中顯得格外喧鬨,“聒”字生動地表現出鶴鳴聲的嘈雜。老虎的咆哮與鶴的鳴叫,一剛一柔,一凶一和,兩種聲音交織在深山空林中,打破了山林的寂靜,同時也增添了一份陰森恐怖的氣氛,使讀者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到詩人在這片山林中的緊張與不安。
4
淒風為我嘯,百籟坐自吟。
-
解析:“淒風”即淒厲的風,“為我嘯”賦予風以人的情感和動作,彷彿風也在為詩人呼嘯悲鳴,進一步烘托出環境的蕭瑟與孤寂。“百籟”指自然界的各種聲音,“坐自吟”形象地描繪出在這寂靜的山林中,各種聲音彷彿自行吟唱起來。此句將風聲與山林中其他自然聲音融合,營造出一種更加孤寂、悲涼的氛圍,使詩人內心的孤獨感與對環境的敬畏之情躍然紙上。
5
感物多思情,在險易常心。
-
解析:“感物”表明詩人因眼前所見的自然景物,即前文描繪的魯陽關的險峻環境而觸發情感。“多思情”說明這種觸發引發了詩人諸多思緒和情感。“在險易常心”則是詩人的感悟,意思是當身處險境時,不應輕易改變平常的心態,要保持鎮定與堅定。此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既總結了前文因景物而生情的內容,又為後文表達麵對困境應有的態度埋下伏筆,體現出詩人在艱難環境中對自我的反思與警醒。
6
朅來戒不虞,挺轡越飛岑。
-
解析:“朅來”有去來之意,這裡可理解為麵對當前的處境。“戒不虞”意思是要警惕意外情況的發生,提醒自己不可掉以輕心。“挺轡”指拉緊韁繩,“越飛岑”表示跨越像飛一般險峻的山峰。此句表達出詩人麵對艱難險阻時,決定保持警覺,勇敢果斷地前行,跨越眼前的重重困難,展現出詩人積極麵對困境的決心和勇氣。
7
王陽驅九折,周文走岑崟。
-
解析:此句運用典故。“王陽驅九折”,西漢王陽任益州刺史,行至九折阪,因道路艱險,認為“奉先人遺體,奈何數乘此險”,遂回車。“周文走岑崟”,指周文王麵對險峻的山路卻勇往直前。詩人通過這兩個典故形成鮮明對比,以王陽的退縮襯托周文王的勇敢無畏,借古喻今,表明自己麵對艱難險阻時,應像周文王一樣,不畏懼、不退縮,堅定地朝著目標前進,進一步深化了詩歌麵對困境要積極進取的主題。
8
經阻貴勿遲,此理著來今。
-
解析:“經阻”指經曆艱難險阻,“貴勿遲”強調在麵對艱難險阻時,最為可貴的是不要遲疑,要果斷行動。“此理”即麵對困境應果斷前行的道理,“著來今”表示這個道理從古至今都十分顯著且適用。此句總結全詩,直接點明主題,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麵對困難都應毫不猶豫地去克服,這種積極麵對困境的態度具有永恒的價值,使詩歌的思想內涵得到進一步昇華,給讀者以深刻的啟示。
……
句譯:
1
朝登魯陽關,狹路峭且深。
-
翻譯:清晨我登上魯陽關,這裡道路狹窄,陡峭又幽深。
2
流澗萬餘丈,圍木數千尋。
-
翻譯:山間的溪澗深達萬餘丈,合圍粗的大樹高達數千尋。
3
咆虎響窮山,鳴鶴聒空林。
-
翻譯:老虎咆哮的聲音響徹深山,鶴的鳴叫喧鬨於空蕩的山林。
4
淒風為我嘯,百籟坐自吟。
-
翻譯:淒厲的風為我呼嘯,山林中各種聲音彷彿自行吟唱起來。
5
感物多思情,在險易常心。
-
翻譯:看到這些景物我思緒萬千,身處險境也不應改變平常的心態。
6
朅來戒不虞,挺轡越飛岑。
-
翻譯:麵對當前處境要警惕意外,拉緊韁繩跨越那如飛般險峻的山峰。
7
王陽驅九折,周文走岑崟。
-
翻譯:王陽行至九折阪因險而回車,周文王卻勇敢穿越險峻的山路。
8
經阻貴勿遲,此理著來今。
-
翻譯:經曆艱難險阻貴在不要遲疑,這個道理從古至今都很顯著。
……
全譯:
清晨時分,我登上魯陽關,眼前的道路狹窄,且陡峭幽深。
山間的流澗彷彿有萬餘丈深,那合圍粗的樹木高達數千尋。
老虎的咆哮聲在深山中迴盪,鶴鳴聲在空蕩的山林裡喧鬨不已。
淒厲的風聲好似專為我呼嘯,山林間各種聲音也彷彿自行低吟。
目睹這般景象,我不禁思緒紛湧,即便身處險境,也應堅守平常心境。
麵對當前狀況,須警惕意外發生,拉緊韁繩,跨越那如飛般險峻的山峰。
想那王陽行至九折阪,因道路險阻而回車;而周文王卻勇敢穿越那高峻的山路。
曆經艱難險阻,關鍵在於切莫遲疑,這一道理,從古至今皆清晰明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