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781章 江淹《效阮公詩十五首?其十一》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781章 江淹《效阮公詩十五首?其十一》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效阮公詩十五首?其十一

江淹

擾擾當途子,毀譽多埃塵。

朝生輿馬間,夕死衢路濱。

藜藿應見棄,勢位乃為親。

華屋爭結綬,朱門競彈巾。

徒羨草木利,不愛金碧身。

至德所以貴,河上有丈人。

《效阮公詩十五首·其十一》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追名逐利之人的刻畫與批判,鮮明地表達了對淡泊名利、追求至德境界的推崇,延續了阮籍詩歌隱晦曲折表達對現實批判的風格,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感染力。

一、主題思想

1批判追名逐利的世風:詩的開篇便以「擾擾當途子,毀譽多埃塵」對那些熱衷於權勢的人予以批判,指出他們所追求的毀譽如塵埃般虛幻。「朝生輿馬間,夕死衢路濱」通過描繪這些人命運的無常,進一步揭示追逐名利的虛無。「藜藿應見棄,勢位乃為親」「華屋爭結綬,朱門競彈巾」則細致刻畫了世人趨炎附勢、鑽營權勢的醜態,全麵展現了當時追名逐利的不良世風。

2倡導淡泊名利與至德:「徒羨草木利,不愛金碧身」點明追名逐利者的捨本逐末,不懂得珍視自身。而「至德所以貴,河上有丈人」,借河上丈人這一代表,樹立起追求至德的榜樣,表明真正可貴的是高尚的道德,而非功名利祿,傳達出對淡泊名利、崇尚至德境界的嚮往與倡導。

二、藝術特色

1對比鮮明:將追逐權勢者的行徑與河上丈人代表的至德境界進行鮮明對比。前者趨炎附勢、追名逐利,命運無常且捨本逐末;後者淡泊名利,追求高尚道德,凸顯出詩人對兩種截然不同人生態度的褒貶,使主題更為突出。

2生動刻畫:「朝生輿馬間,夕死衢路濱」「華屋爭結綬,朱門競彈巾」等詩句,通過對追名逐利者生活場景與行為細節的生動描繪,如早晨還在車馬間得意,傍晚可能就死於路邊,以及在華屋朱門爭相鑽營的畫麵,使這類人的形象躍然紙上,增強了詩歌的批判力度與感染力。

3借典抒情:「河上有丈人」引用河上公的典故,借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人物,表達對至德的推崇。典故的運用不僅豐富了詩歌的文化內涵,還使詩人倡導的理想境界更具說服力,含蓄而深刻地傳達出詩歌的主題思想。

解析

1擾擾當途子,毀譽多埃塵

-解析:「擾擾」生動地描繪出一種紛亂、喧囂的狀態,刻畫了那些身處仕途、追逐權勢之人忙碌且浮躁的樣子。「當途子」指的是在仕途上占據要職、掌握權力的人。「毀譽」即詆毀與讚譽,這些人將過多的精力放在外界對自己的評價上。而詩人認為,他們所看重的這些毀譽,都如同「埃塵」一般,虛無縹緲,毫無價值。此句直接表明瞭詩人對這類追逐名利、看重浮世評價之人的批判態度,為全詩奠定了基調。

2朝生輿馬間,夕死衢路濱

-解析:這兩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描繪出追逐權勢者命運的極端變化。「朝」與「夕」代表時間上的短暫,早晨他們還乘坐著車馬,享受著榮華富貴,風光無限,顯示出其在權勢中的得意;然而到了晚上,就可能「死衢路濱」,死在路邊,生命如此脆弱,榮華富貴轉瞬即逝。通過這種強烈的反差,詩人強調了追逐名利所帶來的富貴是虛幻無常的,進一步揭示出這種追求的荒謬和不值得。

3藜藿應見棄,勢位乃為親

-解析:「藜藿」原本指的是野菜,在這裡象征著簡單、貧賤的生活。「見棄」表示被拋棄,人們往往會摒棄這種貧賤的生活方式。「勢位」代表權勢和地位,「乃為親」表明他們隻親近那些能帶來權勢和地位的事物。此句深刻地揭示了世俗之人趨炎附勢的本質,為了追求權勢和地位,不惜拋棄原本簡單質樸的生活,突出了世人對名利的盲目追求和價值觀的扭曲。

4華屋爭結綬,朱門競彈巾

-解析:「華屋」和「朱門」都指代富貴人家的住所,象征著財富與權勢。「結綬」指係上印綬,在古代印綬是官員身份和權力的象征,所以「爭結綬」描繪出人們為了獲取官職、權力,在富貴人家中競相奔走鑽營的場景。「彈巾」可能是一種在權貴麵前表示恭敬、討好的動作,「競彈巾」則進一步強化了人們為了攀附權貴,不惜放下尊嚴,競相諂媚的醜態。這兩句通過對細節的描寫,生動地展現了當時社會上人們追逐權勢的狂熱和不擇手段。

5徒羨草木利,不愛金碧身

-解析:「徒」在這裡表示僅僅、隻的意思。這些追逐權勢的人「徒羨草木利」,隻知道羨慕草木順應自然就能獲得的那一點點利益,比如陽光雨露的滋養,卻忽視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金碧身」用金碧輝煌來形容人的身體,強調人的生命本身如同金碧般珍貴。詩人批判他們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卻將精力浪費在追逐那些虛幻的權勢利益上,突出了這些人捨本逐末的行為。

6至德所以貴,河上有丈人

-解析:「至德」指的是最高尚、最完美的道德。詩人認為「至德」之所以珍貴,是因為有「河上丈人」這樣的典範存在。「河上丈人」是傳說中一位隱居在黃河邊的高人,據說他精通《老子》,領悟了道家的高深哲理,過著淡泊名利的生活。詩人以河上丈人代表追求至德的人,借他來表達自己對至德的推崇,與前文所批判的追逐權勢之人形成鮮明對比,表明真正值得追求的是高尚的道德境界,而非功名利祿,點明瞭全詩的主旨。

句譯

1擾擾當途子,毀譽多埃塵

那些在仕途上忙忙碌碌的人,他們所追求的毀謗與讚譽,都如同塵埃般虛幻。

2朝生輿馬間,夕死衢路濱

早上還在車馬簇擁中享受榮華,晚上就可能死在路邊。

3藜藿應見棄,勢位乃為親

粗茶淡飯的生活被他們拋棄,權勢地位纔是他們親近追逐的物件。

4華屋爭結綬,朱門競彈巾

在華麗的宅邸前爭搶著係上象征官職的印綬,在富貴人家門前競相做出恭敬討好的舉動。

5徒羨草木利,不愛金碧身

他們隻羨慕草木自然獲得的那點好處,卻不珍惜自身如同金碧般寶貴的生命。

6至德所以貴,河上有丈人

高尚的道德之所以珍貴,是因為有像河上丈人那樣的人(為典範)。

全譯

在仕途上紛紛擾擾的那些人,他們眼中的詆毀與讚譽,都如塵埃般虛無縹緲。

早上還風光地置身於車馬之間,傍晚可能就命喪於路邊。

粗茶淡飯的平淡生活被他們拋卻,一心隻親近追逐權勢地位。

在華美的宅邸前,他們爭搶著係上代表官職的印綬,於富貴人家的門前,競相做出恭敬討好的姿態。

他們僅僅羨慕草木自然所得的微小利益,卻不懂得珍視自身如同金碧般寶貴的生命。

高尚的道德之所以無比珍貴,是因為有河上丈人這樣的典範存在。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