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104章 陶淵明《飲酒?其十七》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104章 陶淵明《飲酒?其十七》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飲酒其十七

陶淵明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彆蕭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覺悟當念還,鳥儘廢良弓。

古時功名士,慷慨爭此場。

一旦百歲後,相與還北邙。

鬆柏為人伐,高墳互低昂。

頹基無遺主,遊魂在何方?

榮華誠足貴,亦複可憐傷。

籲嗟身後名,於我若浮霜。

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

賞析:

《飲酒·其十七》是陶淵明田園詩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詩人以細膩筆觸、巧妙用典和深刻洞察,展現了對人生價值的獨特思考與對自我操守的執著堅守。詩作通過對自然景象、曆史典故和人生歸宿的描繪,層層遞進地揭示了世俗功名的虛幻,彰顯出詩人超脫世俗的高遠境界。

一、開篇自喻:幽蘭待風,超凡脫俗

1.

高潔自比,期待綻放:“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詩的開篇,陶淵明以幽蘭自喻,庭前的幽蘭默默蘊含著馥鬱的芬芳,靜靜等待清風的輕撫。“幽蘭”在傳統文化中象征著高潔、典雅的品質,詩人藉此表明自己內心擁有如幽蘭般的美好德行。“含薰”二字,強調了其內在品質的內斂與深沉,不輕易示人,卻又真實存在。“待清風”則流露出詩人對展示自身才華與品德時機的期待,如同幽蘭等待清風將其芬芳遠播,體現出詩人雖身處平凡,卻懷揣著對自我價值實現的渴望。

2.

脫穎而出,卓然不凡:“清風脫然至,見彆蕭艾中。”當清風灑脫而至,幽蘭在風中儘情釋放芬芳,瞬間與周圍的蕭艾等雜草區分開來。這一情景生動地描繪出詩人在合適的時機憑借自身的卓越品質脫穎而出,展現出超凡脫俗的氣質。“脫然”一詞賦予清風靈動、自由的形象,暗示著機遇的突然與自然。而幽蘭與蕭艾的鮮明對比,更強化了詩人對自身高潔品質的自信與珍視,同時也暗示了在世俗的芸芸眾生中,詩人的與眾不同。

二、人生思索:迷途知返,順應自然

1.

迷失與抉擇:“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詩人感慨在人生漫長的旅程中,難免會迷失曾經堅定前行的道路。“行行”描繪出人生不斷前行的動態過程,而“失故路”則真實地反映出在複雜的人生境遇中,人們容易偏離初心。然而,詩人並未陷入迷茫與絕望,而是提出“任道或能通”,即順應自然之道,或許能夠找到通達的路徑。這體現了詩人對人生道路選擇的深刻思考,他認為在麵對困境與迷茫時,不應盲目掙紮,而應遵循內心的指引與自然的規律,展現出一種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智慧。

2.

覺悟與警醒:“覺悟當念還,鳥儘廢良弓。”詩人進一步表達自己的覺悟,意識到應當及時回歸到正確的道路上。“鳥儘廢良弓”這一典故源自曆史故事,常用來比喻事成之後,功臣往往會被拋棄。詩人藉此暗示追逐功名存在著巨大的風險與不確定性,不可貪戀。這不僅是對自己的警醒,也是對世人的勸誡,表明詩人已看透世俗功名的本質,不再被其迷惑,堅定了回歸本真、堅守自我的決心。

三、批判功名:古今同歸,虛幻無常

1.

往昔追名者的狂熱:“古時功名士,慷慨爭此場。”詩人將目光投向古代,描繪那些追求功名的士人,他們滿懷激情、慷慨激昂地在名利場上角逐。“慷慨”一詞生動地刻畫了這些人對功名的熱切追求,為了功名利祿不惜全力以赴。這一句展現了世俗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對功名的狂熱追捧現象,反映出當時社會價值觀的取向,也為下文對功名虛幻本質的揭示做了鋪墊。

2.

終究皆歸塵土:“一旦百歲後,相與還北邙。”然而,無論這些人在生前如何風光無限地追逐功名,一旦生命終結,都無一例外地歸葬於北邙山。“北邙山”在古代是著名的墓葬之地,象征著生命的終結與歸宿。這句詩深刻地表明,無論生前的功名如何顯赫,在死亡麵前,一切都化為烏有,突出了功名的虛幻與無常。詩人以簡潔而有力的語言,打破了人們對功名的盲目崇拜,引發讀者對人生真正價值的深入思考。

3.

墓地荒蕪,繁華不再:“鬆柏為人伐,高墳互低昂。頹基無遺主,遊魂在何方?”詩人繼續描繪墓地的景象,曾經墓地周圍象征著不朽與莊重的鬆柏被人砍伐,高大的墳墓也高低錯落,一片荒蕪。“頹基無遺主”說明隨著時間的流逝,墓主的後人已不知去向,曾經的繁華與榮耀早已不複存在。“遊魂在何方?”以反問的形式進一步強化了生命的消逝與功名的虛幻,曾經為功名拚搏一生的人,死後連靈魂都無處可依,深刻地揭示了功名的短暫與不可靠。

四、淡泊名利:視名如霜,珍視今朝

1.

榮華的可憐可悲:“榮華誠足貴,亦複可憐傷。”詩人承認榮華富貴在世俗眼中確實是珍貴之物,但同時也指出它的可憐與可悲之處。榮華雖能帶來物質上的享受和表麵的榮耀,但卻如過眼雲煙般虛幻無常,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持久的滿足與幸福。這一句體現了詩人對世俗價值觀的深刻反思,他超越了世俗對榮華的盲目追求,以一種更為清醒和深刻的視角看待人生的價值。

2.

視身後名如浮霜:“籲嗟身後名,於我若浮霜。”詩人感歎所謂的身後之名,對自己而言就如同浮霜一般虛幻不實。“浮霜”形象地比喻了身後名的短暫與脆弱,輕輕一吹便會消散。在詩人看來,過分追求身後的名聲毫無意義,因為它並不能真正影響到當下的生活與內心的滿足。這表明詩人徹底擺脫了世俗對名聲的執著,堅守內心的寧靜與真實,追求一種純粹而質樸的生活。

3.

珍惜當下,活在今朝:“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詩人認為千年之後的事情難以預知,也無需過多憂慮,當下纔是最重要的。“聊以永今朝”表達了詩人珍惜眼前時光,專注於當下生活的態度。他不再被遙遠的未來和虛幻的名聲所困擾,而是選擇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真正的快樂與滿足。這種對當下的珍視,使詩歌具有了強烈的現實意義,傳達出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五、藝術特色

1.

比興手法,含蓄蘊藉:詩歌開篇以幽蘭自比,通過描寫幽蘭等待清風展現芬芳,以及與蕭艾的區彆,來比喻自己的高潔品質和對展示才華時機的期待,為全詩奠定了情感基調。這種比興手法的運用,使詩歌的表達更加含蓄委婉,富有韻味,讓讀者在品味自然意象的同時,深刻領會詩人的內心世界。

2.

巧用典故,深化主題:詩中運用“鳥儘廢良弓”這一典故,簡潔而有力地揭示了追逐功名的風險與無常,深化了詩歌對世俗功名批判的主題。典故的運用不僅豐富了詩歌的文化內涵,還使詩人的觀點表達更加深刻、具有說服力,展現了詩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高超的藝術表現力。

3.

質樸語言,深刻哲理:陶淵明以其一貫質樸自然的語言風格,將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娓娓道來。詩句如“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通俗易懂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讓讀者在平實的文字中感受到詩人對人生價值的獨特見解。這種質樸與深刻的完美結合,正是陶淵明詩歌的魅力所在,使詩歌既具有廣泛的感染力,又能引發讀者深入的思考。

……

解析:

1.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

-

解析:詩人以庭前的幽蘭自喻。“幽蘭”在傳統文化裡象征高潔,這裡表明詩人認為自己擁有如幽蘭般的美好內在。“含薰”突出其默默蘊含著芬芳,體現詩人內在品德與才華的內斂,不張揚外露。“待清風”,則體現出詩人期待一個合適的時機,如同清風到來讓幽蘭散發芬芳一樣,去展現自己的才華與抱負,反映出詩人對實現自身價值的渴望以及對時機的等待。

2.

“清風脫然至,見彆蕭艾中。”

-

解析:

“脫然”描繪清風輕快、灑脫到來的樣子。當清風拂過,幽蘭的芬芳得以飄散,從而與周圍的蕭艾等普通雜草區彆開來。這象征著詩人在合適的機遇下,憑借自身的才華和品德,能夠脫穎而出,展現出與眾不同的氣質與能力,凸顯了詩人對自身高潔品質的自信,同時暗示在世俗的環境中,自己的獨特與不凡終會被發現。

3.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

解析:

“行行”表示人生不斷前行的過程,說明在人生漫長的旅途中。“失故路”反映出詩人感慨自己有時會迷失曾經堅持的道路,偏離原本的方向,這是對人生中迷茫與困惑時刻的描述。“任道或能通”則體現了詩人的思考,他認為順應自然之道,遵循內心的指引,或許就能找到重新通達的路徑,表達出一種順應自然規律,在困境中尋求出路的態度,蘊含著道家順應自然的思想。

4.

“覺悟當念還,鳥儘廢良弓。”

-

解析:

“覺悟”表明詩人經過思考後有所領悟,意識到應該做出改變。“當念還”指應當想著回歸到正確的道路上,回歸自己的初心。“鳥儘廢良弓”運用典故,該典故常表示事成之後,功臣被棄。詩人藉此暗示追逐功名存在風險,就像鳥打完後良弓便遭廢棄,提醒自己不可貪戀功名,要及時從對功名的追逐中醒悟過來,回歸到真實、本真的自我,表達了對世俗功名的清醒認識。

5.

“古時功名士,慷慨爭此場。”

-

解析:詩人回顧古代那些追求功名的士人,“慷慨”一詞生動展現出他們滿懷豪情壯誌,充滿激情地在名利場上競爭角逐的狀態。此句描繪出古時人們對功名趨之若鶩的景象,反映了世俗社會普遍存在的對功名利祿的追求,為後文進一步闡述對功名的看法做鋪墊,引出對這種追求的反思。

6.

“一旦百歲後,相與還北邙。”

-

解析:

“一旦百歲後”指一旦生命終結,表明時間的終點。“相與還北邙”意思是這些追求功名的人都一同歸葬到北邙山,“北邙山”在古代是著名的墓葬之地。此句強調無論生前在名利場上如何風光,死後都同樣歸於塵土,突出了功名在生命麵前的虛幻和無意義,揭示出人生的最終歸宿相同,生前的功名並不能改變死亡這一結局,引發對功名價值的思考。

7.

“鬆柏為人伐,高墳互低昂。”

-

解析:此句描繪墓地的景象,曾經象征著莊重與不朽的墓地鬆柏,如今被人砍伐。“高墳互低昂”說明那些高大的墳墓,如今高低錯落,一片衰敗之象。通過描繪墓地曾經的莊嚴與如今的荒蕪,展現出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切都會消逝,即使是象征著榮耀與地位的墓地也不例外,進一步強化了功名的虛幻無常,曾經的輝煌終究抵不過時間的侵蝕。

8.

“頹基無遺主,遊魂在何方?”

-

解析:

“頹基”指墳墓倒塌後的殘基,“無遺主”表示墓主的後人已不知去向,曾經的家族榮耀不再。“遊魂在何方?”以反問的形式,引發思考,曾經為功名拚搏一生的人,死後連靈魂似乎都無處可依,強化了生命消逝後一切皆空的感覺,突出了功名的短暫和不可靠,讓人深刻感受到人生的虛無與功名的微不足道。

9.

“榮華誠足貴,亦複可憐傷。”

-

解析:詩人客觀地承認榮華富貴在世俗觀念中確實是值得珍視的東西,“誠足貴”體現了對世俗看法的一種認可。然而,“亦複可憐傷”話鋒一轉,指出榮華富貴也有其可憐可悲之處。這表明詩人雖然理解世俗對榮華的追求,但從更高層次的人生感悟出發,認識到榮華的虛幻和無常,不能給人帶來真正持久的滿足,反映出詩人對世俗價值觀的反思和超越。

10.

“籲嗟身後名,於我若浮霜。”

-

解析:

“籲嗟”表達詩人的感歎之情。“身後名”指死後留下的名聲,詩人認為這種所謂的名聲,“於我若浮霜”,就像輕輕的浮霜一樣,虛幻不實,容易消散。這表明詩人徹底看淡了世俗所看重的身後之名,不被這種虛名所累,堅守內心真實的自我,追求一種更為實在、質樸的生活態度,展現出對世俗觀唸的超脫。

11.

“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

解析:

“千載非所知”表明千年之後的事情太過遙遠,難以預知。“聊以永今朝”意思是姑且好好地度過當下的時光。詩人認為不必為遙遠未知的未來擔憂,當下纔是實實在在能夠把握的。此句表達了詩人珍惜眼前時光,專注於當下生活的人生態度,不再被虛幻的未來和世俗的追求所困擾,強調把握當下的重要性,傳達出一種積極麵對現實生活的豁達心態。

……

句譯:

1.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

幽蘭生長在前庭院中,蘊含著香氣等待清風吹拂。

2.

清風脫然至,見彆蕭艾中。

清風輕快灑脫地吹來,(幽蘭)在蕭艾叢中獨顯彆樣。

3.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前行中漸漸迷失了舊路,順應自然之道或許能夠走通。

4.

覺悟當念還,鳥儘廢良弓。

有所覺悟後應當想著回歸,就像鳥打完後良弓便被棄置。

5.

古時功名士,慷慨爭此場。

古代那些追求功名的士人,滿懷豪情地在這名利場中競爭。

6.

一旦百歲後,相與還北邙。

一旦生命終結,他們都一同歸葬到北邙山。

7.

鬆柏為人伐,高墳互低昂。

墓地的鬆柏被人砍伐,高大的墳墓高低錯落。

8.

頹基無遺主,遊魂在何方?

倒塌的墓基已無後人照看,墓主的遊魂又在何處飄蕩?

9.

榮華誠足貴,亦複可憐傷。

榮華富貴誠然值得珍視,卻也實在令人感到可悲可歎。

10.

籲嗟身後名,於我若浮霜。

唉,那死後的名聲,對我來說就如同浮霜一般虛幻。

11.

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千年之後的事無法預知,姑且好好度過今日時光。

……

全譯:

庭院前生長著清幽的蘭花,它含著芬芳,靜靜把清風等待。

清風悠然飄至,蘭花香氣四溢,與艾草野草判然有彆。

在人生路上漸行漸遠,我迷失了曾經的方向,或許順應自然之道,才能讓前路通暢。

當我有所覺悟,便想著回歸正途,就如鳥儘弓藏,追逐功名終是一場空。

古代那些追名逐利的誌士,慷慨激昂地在名利場中你爭我奪。

然而一旦生命走到儘頭,他們都一樣歸葬於北邙山。

墓地的鬆柏被人砍伐,高大的墳墓如今高低錯落,一片荒蕪。

那傾頹的墓基已找不到後人,墓主的遊魂又漂泊在何方?

榮華富貴固然讓人覺得珍貴,但也實在令人感到哀傷。

唉,那身後的虛名,對我而言就像易逝的浮霜。

千年後的事我無法知曉,且珍惜當下,讓今朝的時光充滿歡暢。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