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11章 劉細君《悲愁歌》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11章 劉細君《悲愁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劉細君(公元前121年~公元前101年)代表作《悲愁歌》。

悲愁歌

劉細君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

賞析:

《悲愁歌》是劉細君遠嫁烏孫國時所作,這首詩以直白而深情的筆觸,傾訴了她內心的悲苦,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情感深度。

1.

主題內涵

遠嫁的悲苦與無奈:詩歌開篇“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便點明遠嫁的事實,流露出深深的無奈。“天一方”形象地描繪出與家鄉相隔之遙,遠在異國他鄉,遠離親人故土,這種空間上的巨大距離,成為她悲愁的根源,凸顯出個人命運被政治裹挾的無奈與無助。

文化差異帶來的痛苦:“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描繪了烏孫國與中原截然不同的居住和飲食文化。居住在氈帳裡,以肉酪為食,這種文化與生活方式的巨大差異,使劉細君難以適應,進一步加劇了她內心的孤獨與痛苦,反映出文化隔閡給她帶來的精神折磨。

濃烈的思鄉之情:“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直接抒發了她對故鄉的深切思念。日常的思鄉之情已讓她內心傷痛,而渴望化為黃鵠飛回故鄉的願望,更是將這種思鄉之情推向極致,體現出她對故鄉的深深眷戀以及無法回歸的痛苦。

2.

情感表達

直抒胸臆:整首詩情感表達直接坦率,毫無保留。如“吾家嫁我兮天一方”“居常土思兮心內傷”等語句,直接訴說遠嫁的無奈和思鄉的痛苦,讓讀者能真切感受到她內心的悲愁,這種直白的表達方式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使讀者能夠迅速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

情感層次分明:詩歌先點明遠嫁的無奈,接著描述因文化差異產生的不適,最後直抒濃烈的思鄉之情,層層遞進,逐步加深情感的表達。從對命運的無奈接受,到生活不適的痛苦,再到對故鄉的極度渴望,情感不斷累積,最終在“願為黃鵠兮歸故鄉”中達到**,使讀者深刻體會到她複雜而深沉的悲愁。

3.

藝術特色

質樸自然的語言:詩歌語言質樸無華,簡潔易懂,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修飾。如“吾家嫁我”“以肉為食兮酪為漿”等表述,如同日常傾訴,卻能真切地傳達出詩人的情感,這種質樸自然的語言風格,更增添了詩歌的真實感和感染力,使讀者彷彿能看到詩人傾訴時的悲苦神情。

生動的意象運用:詩中“願為黃鵠兮歸故鄉”一句,運用“黃鵠”這一意象。黃鵠在古代文化中常象征著自由與高遠,詩人渴望化為黃鵠,既表達了她對自由的嚮往,更突出了她想要擺脫困境、回歸故鄉的強烈願望。這一意象的運用,使詩歌的情感表達更加生動形象,富有詩意。

4.

曆史與文化價值

反映曆史事實:《悲愁歌》從個人角度反映了西漢時期的和親政策。劉細君遠嫁烏孫,是漢武帝為鞏固邊疆、聯合烏孫抗擊匈奴的政治舉措。這首詩讓後人瞭解到和親公主在異國他鄉的真實生活與內心世界,為研究西漢曆史提供了珍貴的文學資料。

文化交流的見證:詩中描述的烏孫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差異,是當時文化交流碰撞的體現。劉細君對烏孫生活習俗的描繪,不僅展現了兩種文化的不同,也反映了她在文化交融中的掙紮與適應,從側麵見證了古代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

……

解析: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解析:“吾家”明確指出自己的家族,表明遠嫁這一行為是家族的決定。“嫁我兮天一方”,“天一方”極言距離之遙遠,給人一種天涯海角、相隔萬裡的空間感,傳達出遠嫁的無奈與對家鄉的不捨。“遠托異國”強調了所處之地並非自己的故土,而是陌生的他國,“托”字又體現出一種身不由己、依靠他人的意味。“烏孫王”點明瞭遠嫁的物件,烏孫在當時是西漢西北方向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與中原相隔甚遠。這兩句詩開篇即直截了當地敘述了遠嫁的事實,為全詩奠定了一種悲傷、無奈的基調,讓讀者深刻感受到劉細君遠離家鄉、親人,置身異國他鄉的孤獨與無助。

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解析:“穹廬為室”描繪了居住環境,穹廬是古代遊牧民族居住的帳篷,與中原地區傳統的房屋截然不同,這種居住方式的巨大差異,讓劉細君感到陌生和不適應。“旃為牆”進一步說明帳篷是用氈子作為牆壁,“旃”即氈子,突出了居住環境的簡陋與獨特。“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則闡述了飲食方麵的差異,在烏孫以肉類為主食,以乳酪為飲品,與中原以穀物為主的飲食習慣大相徑庭。這兩句詩通過對居住和飲食的描寫,細致入微地展現了烏孫與中原生活方式的巨大反差,而這種反差給劉細君帶來了諸多不適,進一步加深了她內心的孤獨感和對家鄉的思念,從生活細節方麵強化了全詩的悲愁氛圍。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解析:“居常”表示日常、平常,說明對故土的思念已經成為劉細君日常生活中的常態。“土思”即對故鄉土地的思念,“心內傷”直接表明這種思念給她內心帶來的痛苦。長期身處異國他鄉,文化的差異、生活的不適,都讓她對故鄉的思念愈發濃烈,內心的傷痛也日益加深。“願為黃鵠兮歸故鄉”,“黃鵠”即天鵝,在古代文化中,天鵝常被賦予自由飛翔、誌向高遠的象征意義。劉細君希望自己能化作黃鵠,憑借黃鵠自由翱翔的能力,飛回遙遠的故鄉。這一願望的表達,將她對故鄉的思念推向了極致,淋漓儘致地展現出她渴望擺脫現狀、回歸家鄉的強烈情感,使全詩的悲愁情緒在這一句達到**。

……

句譯: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譯:我的家人將我遠嫁啊,去到那天地的另一方,我隻能遠在異國他鄉,托付終身給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譯:居住在穹廬帳篷裡啊,氈子作為四周的牆,飲食以肉類為主啊,把乳酪當作水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譯:平日裡常常思念故土啊,內心滿是傷痛,真希望化作黃鵠啊,飛回我朝思暮想的故鄉。

……

全譯:

我的家人將我遠嫁,送至那遙遠的天邊另一方,我從此遠托異國,成為烏孫王的眷屬。

在這異鄉,我居住的是穹廬帳篷,以氈子為牆;飲食則是以肉類為主,將乳酪當作水漿。

日常裡,我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內心滿是痛苦哀傷。我多麼希望能化作一隻黃鵠,展翅高飛,回到我日思夜想的故鄉。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