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118章 左思《詠史詩?其一》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118章 左思《詠史詩?其一》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詠史詩其一

左思

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著論準《過秦》,作賦擬《子虛》。

邊城苦鳴鏑,羽檄飛京都。

雖非甲冑士,疇昔覽《穰苴》。

長嘯激清風,誌若無東吳。

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

……

賞析:

一、整體概述

《詠史詩·其一》是西晉詩人左思的作品。這首詩以自身為藍本,展現了詩人從才學展示到立誌報國,再到功成身退的宏大抱負與高尚情懷,在對個人理想的抒發中,透露出對寒門才士命運的思考,以及對西晉門閥製度壓抑人才現象的不滿。

二、內容解析

1.

前四句——展露才華:“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著論準《過秦》,作賦擬《子虛》。”

詩人講述自己在二十歲左右就擅長寫作,見識卓越,廣泛閱讀各類書籍。著論以賈誼的《過秦論》為準則,作賦以司馬相如的《子虛賦》為模擬物件。這幾句直接表明詩人在文學創作上的自信與追求,暗示其期望憑借出眾的文才獲得認可,為進入仕途、施展抱負奠定基礎。

2.

中間六句——立誌報國:“邊城苦鳴鏑,羽檄飛京都。雖非甲冑士,疇昔覽《穰苴》。長嘯激清風,誌若無東吳。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

邊境傳來戰事緊急的訊息,告急文書飛速傳至京城。儘管詩人並非征戰沙場的武士,但曾研讀《司馬穰苴兵法》。他仰天長嘯,聲激清風,心中根本不把東吳放在眼裡,即便如鉛刀般鈍拙,也希望能有施展抱負的機會。這裡詩人由文轉武,體現出強烈的愛國情懷與責任感,表明自己不僅有文才,更有軍事謀略與平定戰亂的決心,渴望在國家需要時挺身而出。

3.

後四句——功成身退:“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

詩人想象自己能左顧平定江湘,右盼安定羌胡,建立赫赫戰功。然而,大功告成後,他卻不接受封爵,而是拱手作揖,回歸田園。這充分體現了詩人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追求的並非功名利祿,而是實現自身價值後回歸自然、超脫世俗的生活境界。

三、藝術特色

1.

直抒胸臆:詩人毫無保留地抒發自己的理想抱負、愛國情懷以及對功名利祿的態度,使詩歌情感強烈,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如

“長嘯激清風,誌若無東吳”,將其壯誌豪情直接展現出來。

2.

用典巧妙:多處運用典故,如以賈誼《過秦論》、司馬相如《子虛賦》表明文學追求;借《司馬穰苴兵法》暗示自己有軍事才能。這些典故的運用,使詩歌在有限的篇幅內蘊含豐富內容,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與文化底蘊。

3.

形象豐滿:塑造了一個全麵立體的文人形象。既有文人的才華橫溢,又有武將的壯誌豪情,同時還具備淡泊名利的隱士情懷,使讀者能深刻感受到詩人複雜而豐富的內心世界。

四、時代意義

西晉時期,門閥製度森嚴,寒門子弟仕途艱難。左思此詩以自身理想的表達,反映出當時眾多寒門才俊的心聲。一方麵展現了他們渴望憑借才能建功立業的願望,另一方麵也揭示了在門閥製度壓製下,他們壯誌難酬的無奈。此詩為研究西晉時期的社會階層矛盾與文人心態提供了重要的文學素材。

……

解析:

1.

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

字詞解析:

“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左右,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弄柔翰”意思是寫作,“柔翰”指代毛筆。“卓犖”意為超絕出眾。

-

詩句解析:此句表明詩人在青春年少之時,就擅長寫作,並且有著卓越的見識,廣泛地閱讀各種書籍。開篇便突出詩人的早慧與博學,為後文展現其遠大抱負埋下伏筆,同時暗示了他憑借才學踏入仕途的潛在期望。

2.

著論準《過秦》,作賦擬《子虛》

-

字詞解析:

“準”有以……為標準之意;“擬”即模擬、效仿。《過秦》指賈誼的《過秦論》,是一篇政論名作;《子虛》指司馬相如的《子虛賦》,是漢大賦的經典之作。

-

詩句解析:詩人表明自己撰寫政論以賈誼的《過秦論》為標準,創作辭賦以司馬相如的《子虛賦》為典範。這不僅體現出詩人在文學創作上的高標準追求,也展示了他對自身才華的高度自信,期望在文學領域達到與先賢比肩的成就,進而憑借文學聲名獲得社會認可。

3.

邊城苦鳴鏑,羽檄飛京都

-

字詞解析:

“鳴鏑”是古代一種射出時帶響聲的箭,這裡代指戰爭。“羽檄”為古代軍事文書,上插鳥羽,表示情況緊急,必須迅速傳遞。

-

詩句解析:描繪出邊境地區正遭受敵人侵擾,戰事吃緊,報警的文書如飛般傳到京都的緊張場景。這兩句詩陡然轉折,從對自身才學的描述轉向對國家麵臨危機的敘述,為下文詩人表達報國之誌做鋪墊,渲染出一種緊迫的氛圍。

4.

雖非甲冑士,疇昔覽《穰苴》

-

字詞解析:

“甲冑士”指披甲戴盔的戰士,“甲冑”即鎧甲和頭盔。“疇昔”意為往昔、從前。《穰苴》指《司馬穰苴兵法》,司馬穰苴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軍事家。

-

詩句解析:詩人雖表明自己並非是征戰沙場的武士,但從前曾閱覽過《司馬穰苴兵法》。這說明詩人雖無行伍經曆,卻具備軍事理論知識,暗示自己有能力為解決邊境危機貢獻力量,展現出詩人的全麵素養和強烈的責任感,由文才轉向武略的表達,豐富了詩人的形象。

5.

長嘯激清風,誌若無東吳

-

字詞解析:

“長嘯”指撮口發出悠長清越的聲音,古人常以此抒發情感。“誌若無東吳”表明詩人心中不把東吳放在眼裡。

-

詩句解析:詩人仰天長嘯,聲音激揚起清風,展現出一種豪邁的氣勢。“誌若無東吳”則體現出詩人麵對外敵的蔑視與自信,表達出他平定戰亂、安邦定國的雄心壯誌,凸顯了其不凡的氣魄和堅定的決心。

6.

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

-

字詞解析:

“鉛刀”是鉛質的刀,比喻鈍拙。“貴一割”意思是貴在能有一割之用。“騁良圖”指施展宏偉的計劃。

-

詩句解析:詩人以鉛刀自比,認為鉛刀雖鈍,可貴在能有一割之用,自己雖非天賦異稟,但也希望能像鉛刀發揮作用一樣,實現自己的宏偉抱負。此句進一步強化了詩人渴望施展才華、為國立功的急切心情,表達出一種不自謙亦不氣餒的進取精神。

7.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

字詞解析:

“眄”意為斜視,這裡可理解為顧盼。“澄”有澄清、平定之意。“江湘”指長江和湘水流域,代指南方。“羌胡”是我國古代對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

-

詩句解析:詩人想象自己左顧就能平定江湘地區的戰亂,右盼就能安定西北羌胡邊境。從空間上拓展了自己的誌向範圍,全麵地展示出其欲掃清四方邊患,使國家恢複和平與安寧的偉大抱負,進一步凸顯詩人的壯誌豪情,儘顯其作為有誌之士對國家局勢的關切以及欲扭轉乾坤的決心。

8.

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

-

字詞解析:

“不受爵”即不接受爵位封賞。“長揖”是古代一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的相見禮,這裡表示辭官。“田廬”指田園房舍,代指歸隱田園的生活。

-

詩句解析:在儘情抒發了建立赫赫戰功的壯誌之後,詩人筆鋒一轉,表明自己在功成名就之後,不會貪戀爵位俸祿,而是會行拱手禮告彆官場,回歸到田園之中去過隱居生活。這一結尾與前文的壯誌豪情形成鮮明對照,進一步豐富了詩人的形象,展現出其超脫世俗、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升華了詩歌的思想境界,使整首詩不僅停留在對建功立業的追求上,更體現出對人生更高精神層麵的思考。

……

句譯:

1.

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二十歲左右就擅長舞文弄墨,以超群出眾的見識飽覽各類書籍。

2.

著論準《過秦》,作賦擬《子虛》

寫起政論來以賈誼的《過秦論》為標準,作賦就效仿司馬相如的《子虛賦》。

3.

邊城苦鳴鏑,羽檄飛京都

邊境地區苦於敵人的侵擾,告急的軍事文書飛速地傳遞到京都。

4.

雖非甲冑士,疇昔覽《穰苴》

我雖然不是身披鎧甲、頭戴戰盔的武士,但往昔也曾瀏覽過《司馬穰苴兵法》。

5.

長嘯激清風,誌若無東吳

我仰天長嘯,嘯聲激揚清風,心中把東吳看得如同無物。

6.

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

鉛質的刀雖鈍,但貴在能有一割之用,我夢想著能施展自己宏偉的抱負。

7.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向左顧盼,我要澄清江湘一帶的戰亂;向右張望,我能平定羌胡等邊疆的禍亂。

8.

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

大功告成之後,我不接受爵位的封賞,拱手作揖告彆官場,回到田園房舍過隱居生活。

……

全譯:

二十歲時我就擅長舞文弄墨,以卓異不凡的見識飽覽群書。

寫政論以賈誼《過秦論》為準則,作辭賦以司馬相如《子虛賦》為範模。

邊城遭受敵騎侵擾苦不堪言,告急的軍書疾飛向京都。

我雖不是身披甲冑的武士,往昔也曾研讀《司馬穰苴兵法》。

我仰天長嘯,嘯聲激揚清風,心中蔑視東吳,視其若無物。

鉛刀雖鈍,但也望能發揮一割之用,我一心夢想著施展宏偉抱負。

向左顧盼,我要蕩平江湘之亂;向右眺望,我將平定羌胡邊患。

大功告成後,我不接受封爵賞賜,作揖辭官,歸隱田園。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