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140章 潘嶽《河陽縣作詩二首?其二》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140章 潘嶽《河陽縣作詩二首?其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河陽縣作詩二首其二

潘嶽

日夕陰雲起,登城望洪河。

川氣冒山嶺,驚湍激岩阿。

歸雁映蘭畤,遊魚動圓波。

鳴蟬厲寒音,時菊耀秋華。

引領望京室,南路在伐柯。

大夏緬無覿,崇芒鬱嵯峨。

總總都邑人,擾擾俗化訛。

依水類浮萍,寄鬆似懸蘿。

朱博糾舒慢,楚風被琅邪。

曲蓬何以直?托身依叢麻。

黔黎竟何常,政成在民和。

位同單父邑,愧無子賤歌。

豈敢陋微官?但恐忝所荷。

……

賞析:

《河陽縣作詩二首·其二》是潘嶽任職河陽期間所作,通過描繪河陽的自然景觀、抒發對京城的情思以及表達對政務的思考,展現出豐富的情感與深刻的思想。

一、主題思想

1.

自然與人生感慨:詩歌開篇描繪了傍晚河陽的自然景色,陰雲、洪河、川氣、驚湍等展現出大自然的雄渾與變幻,歸雁、遊魚、鳴蟬、時菊又為畫麵增添了生命的靈動與季節的特色。詩人借自然之景,或感慨生命的流逝,或表達對人生境遇的思考,如自然萬物各有其態,自己卻遠離京城,身處異地,引發對自身命運的思索。

2.

對京城的眷戀與憂慮:“引領望京室”直白地表達出詩人對京城的深切眷戀,京城不僅是政治中心,更承載著他的理想與回憶。然而,“總總都邑人,擾擾俗化訛”則透露出他對京城繁華背後世俗風氣訛變的憂慮,反映出詩人對社會風氣的關注和責任感。

3.

為政理念與自我反思:“黔黎竟何常,政成在民和”表明詩人深知百姓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政治治理成功的關鍵在於百姓和睦。“位同單父邑,愧無子賤歌”以宓子賤治理單父而百姓歌頌為例,表達自己雖身為河陽縣令,卻擔心不能像宓子賤一樣贏得百姓讚譽,體現出詩人對自身政績的期望與自我反思,展現出積極的從政態度和擔當精神。

二、藝術特色

1.

情景交融的寫景藝術:詩中自然景色描寫生動且富有層次感。先以宏大的視角描繪陰雲、洪河、川氣、驚湍等壯闊之景,營造出雄渾的氛圍;接著以細膩筆觸刻畫歸雁、遊魚、鳴蟬、時菊等細微之物,增添畫麵的生動感與季節感。這些景色並非單純的描繪,而是與詩人的情感緊密相連,如陰雲、湍急之景烘托出他內心的壓抑與不安,歸雁、遊魚暗示著他對自由與歸宿的嚮往,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2.

巧妙的比喻與用典:運用多個比喻來表達複雜情感與思考。“依水類浮萍,寄鬆似懸蘿”將都邑之人比作浮萍和懸蘿,形象地寫出人們在世俗中漂泊、依附的狀態。“曲蓬何以直?托身依叢麻”以曲蓬和叢麻為喻,說明環境對人的影響,暗指自己期望在河陽做出政績需要良好的條件與支援。同時,“位同單父邑,愧無子賤歌”使用宓子賤的典故,借古喻今,使表達更加含蓄且富有文化底蘊,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

3.

情感表達的遞進與深化:詩歌情感從對自然景色的感觸,到對京城的眷戀與憂慮,再到對為政理念和自身職責的思考,層層遞進,逐步深化。這種情感的推進使詩歌的主題更加豐富深刻,讓讀者能真切感受到詩人內心世界的複雜變化,以及他在不同層麵上的思考與追求。

三、文學價值

1.

反映時代風貌與文人心態:此詩為研究魏晉時期的社會風貌和文人心態提供了重要素材。通過詩人對京城世俗風氣的描述,可窺見當時社會的一些狀況;而詩人在詩中展現出的對仕途的期望、對社會的責任感以及自我反思,反映出魏晉文人積極入世又對現實有所思考的普遍心態,有助於深入理解魏晉時期的文化與思想。

2.

豐富詩歌表現手法:潘嶽在詩中綜合運用多種表現手法,如情景交融、比喻、用典等,豐富了魏晉詩歌的表現形式。這些手法的巧妙運用,使詩歌在抒情、表意上更加生動深刻,為後世詩歌創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推動了古代詩歌藝術的發展。

……

解析:

1.

日夕陰雲起,登城望洪河

-

解析:點明時間為傍晚,“陰雲起”營造出壓抑氛圍,詩人登城遠望洪河,為下文寫景做鋪墊,奠定全詩略帶沉鬱的基調。同時,登高望遠這一行為常引發情思,暗示詩人將借景抒情。

2.

川氣冒山嶺,驚湍激岩阿

-

解析:描繪出河上水汽升騰,彌漫山嶺,湍急水流衝擊山岩曲折處的畫麵。從視覺和聽覺角度,展現出自然景觀的雄渾壯闊,“冒”“激”二字生動地表現出水汽的動態與水流的衝擊力,體現大自然的磅礴力量。

3.

歸雁映蘭畤,遊魚動圓波

-

解析:歸雁與蘭草田、遊魚與圓波構成動靜結合的畫麵。歸雁南飛暗示季節變化,也可能寄托詩人思鄉或思歸之情;遊魚動波增添生機,與前文雄渾之景形成對比,使畫麵更具層次感,展現自然的多樣與和諧。

4.

鳴蟬厲寒音,時菊耀秋華

-

解析:從聽覺和視覺方麵進一步渲染秋意。秋蟬發出淒厲叫聲,增添蕭瑟之感,暗示時光流逝;秋菊綻放光彩,在肅殺秋景中展現生機,象征生命頑強。二者並置,體現秋景複雜,引發詩人對生命和時光的思考。

5.

引領望京室,南路在伐柯

-

解析:“引領”這一動作,強烈表現出詩人對京城的殷切遙望之情,體現京城在其心中重要地位。“南路在伐柯”表明通往京城的道路看似近在咫尺,強化詩人對京城的眷戀,同時或許暗示詩人對京城有難以割捨的聯係或期待。

6.

大夏緬無覿,崇芒鬱嵯峨

-

解析:“大夏”指代京城宮殿,“緬無覿”突出京城宮殿遙遠,難以望見,與前句“南路在伐柯”形成心理落差。眼前隻有鬱鬱蔥蔥的芒草和高峻的山勢,這種對比既強調空間距離,也暗示詩人與京城在心理、境遇等方麵的差距。

7.

總總都邑人,擾擾俗化訛

-

解析:由對京城的遙望轉而思考京城狀況,“總總”形容京城人口眾多,“擾擾”描繪出一種喧囂、紛擾的狀態,“俗化訛”則表明詩人認為京城世俗風氣出現偏差,表達出對京城社會風氣的擔憂,體現詩人對社會現象的關注和責任感。

8.

依水類浮萍,寄鬆似懸蘿

-

解析:以“浮萍依水”“懸蘿寄鬆”為喻,形象描繪出都邑之人在世俗中漂泊、依附的生存狀態,反映出詩人對世俗中人們生活方式和精神狀態的觀察與思考,暗示這種狀態的不穩定與缺乏自主性。

9.

朱博糾舒慢,楚風被琅邪

-

解析:運用朱博治理舒縣糾正當地懈怠之風,使楚地風俗改變的典故。詩人藉此表達期望像朱博一樣,對不良社會風氣進行糾正,展現出詩人渴望有所作為,改善社會狀況的決心,同時也暗示河陽當地可能存在類似需要整治的風氣問題。

10.

曲蓬何以直?托身依叢麻

-

解析:以“曲蓬”需依托“叢麻”才能變直為喻,說明環境對事物的重要影響。詩人藉此暗示自己在河陽任職,要想有所成就,做出政績,需要良好環境或條件支援,也可能指需要得到民眾配合、上級支援等,表達對自身處境與實現抱負條件的思考。

11.

黔黎竟何常,政成在民和

-

解析:直接表明詩人的為政理念,“黔黎”指百姓,詩人深知百姓生活狀況多變,而政治治理成功關鍵在於百姓和睦。體現詩人對民生關注,認識到百姓和諧對地方治理的重要性,反映出其積極的從政態度和對治理之道的深刻理解。

12.

位同單父邑,愧無子賤歌

-

解析:以宓子賤治理單父縣,因政績出色受百姓歌頌為例,將自己與宓子賤對比。詩人身為河陽縣令,職位如同宓子賤治理單父,但慚愧自己沒有像宓子賤那樣贏得百姓歌頌,表達對自身政績的期望與不滿,體現詩人自我反思和對做好地方治理、贏得百姓認可的渴望。

13.

豈敢陋微官?但恐忝所荷

-

解析:詩人表明不敢輕視自己縣令這一微小官職,反而擔心自己有愧於所承擔的責任。進一步強調對自身職責的重視,體現出詩人的擔當精神,以及對做好地方政務、不辜負使命的謹慎態度,深化詩歌中關於為政理念與自我要求的主題。

……

句譯:

1.

日夕陰雲起,登城望洪河

-

翻譯:傍晚時分陰雲開始湧起,我登上城樓眺望那黃河。

2.

川氣冒山嶺,驚湍激岩阿

-

翻譯:河麵上的水汽蒸騰,籠罩著山嶺,湍急的水流衝擊著山的曲折處。

3.

歸雁映蘭畤,遊魚動圓波

-

翻譯:歸巢的大雁倒映在長著蘭草的田野上,遊動的魚兒泛起一圈圈的水波。

4.

鳴蟬厲寒音,時菊耀秋華

-

翻譯:秋蟬發出淒厲的寒聲,應時的秋菊閃耀著秋日的光華。

5.

引領望京室,南路在伐柯

-

翻譯:我伸長脖子遙望京城,通往京城的南路近在咫尺。

6.

大夏緬無覿,崇芒鬱嵯峨

-

翻譯:高大的宮殿遙遠得看不見,高高的芒草鬱鬱蔥蔥,山勢巍峨。

7.

總總都邑人,擾擾俗化訛

-

翻譯:京城人口眾多,世俗的風氣卻變得混亂不正。

8.

依水類浮萍,寄鬆似懸蘿

-

翻譯:人們就像依傍著水的浮萍,又似寄生於鬆樹的懸蘿。

9.

朱博糾舒慢,楚風被琅邪

-

翻譯:就像朱博糾正舒縣的懈怠之風,使楚地的風氣改變,影響到琅邪。

10.

曲蓬何以直?托身依叢麻

-

翻譯:彎曲的蓬草怎樣才能變直呢?要依靠叢生的麻。

11.

黔黎竟何常,政成在民和

-

翻譯:百姓的生活究竟如何才能安定,政治的成功在於民眾的和諧。

12.

位同單父邑,愧無子賤歌

-

翻譯:我的職位如同宓子賤治理的單父邑,但慚愧沒有得到像宓子賤那樣的百姓歌頌。

13.

豈敢陋微官?但恐忝所荷

-

翻譯:我怎敢輕視這小小的官職呢?隻是擔心有愧於所承擔的責任。

……

全譯:

傍晚時分,陰雲悄然湧起,我登上城樓,極目眺望那奔騰的黃河。

河麵上水汽蒸騰彌漫,將山嶺層層籠罩,湍急的水流洶湧澎湃,不斷衝擊著山岩的曲折之處。

歸巢的大雁翩翩飛過,身影倒映在長滿蘭草的田野之上;水中的魚兒自在遊動,漾起一圈圈圓圓的水波。

秋蟬發出淒厲的叫聲,彷彿在訴說著秋寒的來臨,應時綻放的秋菊,閃耀著屬於秋日的絢爛光華。

我伸長脖頸,滿懷眷戀地遙望著京城,通往京城的南路看似近在咫尺。

然而,那高大宏偉的宮殿卻遙遠得難以望見,眼前唯有高高的芒草,鬱鬱蔥蔥,山勢巍峨聳立。

京城之中人口眾多,熙熙攘攘,可世俗的風氣卻變得混亂不正。

人們如同依傍著水的浮萍,漂泊無依,又好似寄生於鬆樹的懸蘿,隻能依附他物。

就像朱博到任後糾正了舒縣懈怠的風氣,使得楚地的風尚改變並影響到琅邪一樣。

彎曲的蓬草怎樣才能變直呢?唯有依托叢生的麻才行。

百姓的生活究竟怎樣才能安穩如常?政治治理的成功關鍵在於民眾和諧相處。

我如今所處的職位,就如同當年宓子賤治理的單父邑,可慚愧的是,我並沒有像他那樣,贏得百姓的歌頌。

我怎敢輕視這小小的官職呢?隻是深深擔心,自己有愧於所肩負的責任啊。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